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的重工业在18世纪后半叶的洋务运动中兴起,张之洞是开创者之一。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钢铁大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它统辖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汉冶萍公司之前,中国尚无大型冶铁炼钢企业,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冶铁的小土炉,产量低、质量次、成本高。因此洋铁大量拥入中国。1890年(光绪十六年),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开办铁厂,在大冶开办铁矿。1898年又在江西萍乡开办煤矿。1908年这三个企业合并成汉冶萍公司。  相似文献   

2.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系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即安源煤矿)合组而成。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创办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当时日本还没有钢铁厂,(设在日本八幡的日本制铁所创办于1896年)因此汉冶萍公司不但在中国(光绪十五年贵州巡抚潘霨曾办过一个青谿铁厂,第二年即熄炉停炼,以后没有再办,可以不论),即在远东也是创办最早的新式钢铁厂。萍乡煤矿创办于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三个厂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合组成汉冶萍公司。公司从成立到解放后结束,前后历时整整四十年,在我国工业史上起过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专门提出由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什么看中了汉冶萍公司呢? 汉冶萍公司全称"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而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由于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惟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控制该公司实际上等于控制了清政府的重工业.  相似文献   

4.
株萍铁路,即株洲至萍乡之铁路,系湖南境内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条铁路。它不仅在沟通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株萍铁路是专为汉冶萍公司运输而修建的。汉冶萍公司为中国和德、英、日合股经营的钢铁企业,炼钢厂设在湖北汉阳,而生铁出在湖北大冶,炼钢需要的焦煤则由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供给。  相似文献   

5.
民初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冶萍公司是盛宣怀1908年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的综合商办煤铁企业.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为缓解严重的财政危机,与盛宣怀分别同日本三井、正金财团签订了两个性质相同的汉冶萍中日“合办”借款草约,此即民初汉冶萍“合办”事件.对此,一般观点认为,“合办”系日本与盛宣怀共同设计的圈套,孙中山及临时政府对事件的真相与严重性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最后毅然取消“合办”草约.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以为该看法与事实不尽相符,愿就“合办”经过,孙中山及临时政府、盛宣怀在“合办”中的活动加以探析,以求教于诸师友.  相似文献   

6.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对汉冶萍公司采取了“接收”的政策。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汉冶萍尽管为商办公司,但与历届中央政府关系密切,在创办及发展过程中利用了大量官款;另一方面,汉冶萍公司被日军占领后,公司经理盛恩颐投靠日本并与其通力合作,使日本在大冶攫取了大量矿砂。同时,汉冶萍公司所属厂矿濒临破产,而矿业和钢铁关乎国计民生。因此,1945-1948年,国民政府根据相关“接收”政策的精神,采取坚决措施收回汉冶萍公司,并使之成为国有华中钢铁公司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日本资金对汉冶萍公司的渗透历程及对其所起的作用,考察日本资本与汉冶萍公司的运作关系,进而反映出日本利用金融力量逐渐渗入汉冶萍公司并最终控制其生产经营的过程,揭示抗战时期日本利用汉冶萍公司的矿产资源发展其军事力量,以维持并扩大侵略战争,实现对外扩张。  相似文献   

8.
汉冶萍公司的兴衰史就是一部以工业为核心的近代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史,汉冶萍公司的总部上海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汉冶萍公司的中心武汉、大冶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身,以汉冶萍厂矿西迁为基础创建的重庆工业基地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长江经济带初步形成的基础是长江工业带的形成。以汉冶萍公司为中心的大冶重工业基地的创建在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大冶是长江沿江城市重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促进了长江工业带的形成,是中国近代历届政府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是国家建设长江工业带的核心,对全国重工业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新中国长江工业带的恢复与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汉冶萍公司是晚清洋务派追求"富国强民"的重要产物,曾被时人赞为"亚洲第一雄厂",其命途的数次跌宕起伏体现了近代国人在内外夹击中奋发图强、救民族于水火之中的拼搏精神。然而时值国家主权破碎,国将不国则难保企业人格独立,政府过分干预则导致公司经济不自由,官僚经管体制缺乏现代公司格调,这些因素共同发生作用,使汉冶萍难堪重负逐步走向消亡。从晚清法治环境缺失的视角来审视汉冶萍公司命途跌宕,可为现今我国的法治环境完善提供有益之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中讲到"1914年秋,日本派兵侵入中国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接着,又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第三条"规定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汉冶萍公司不  相似文献   

11.
在汉冶萍公司史研究中,以往惯用的侵略史观不足以解释中日汉冶萍交往的复杂历史细节,容易将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程式化。博弈论的视角可弥补此缺憾。清末民初,八幡制铁所所处的博弈环境显著优于汉冶萍公司,但汉冶萍凭借资源优势,拥有相当大的主动权。1896—1915年间,两家企业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多个回合的交锋。随着发展环境、工程进度的变化,汉冶萍曾不断逼迫日本各方让步,使日方攫取汉冶萍全部产业抵押担保权的企图迟迟未能坐实。但日方凭借不断地资金借贷,造成其与汉冶萍公司密不可分的客观事实。通过"二十一条"交涉,日本政府利用军事外交手段迫使中国政府承认其在汉冶萍享有的既得利益,标志着汉冶萍与八幡制铁所的利益博弈以日方的胜利告终。这一局面的出现,与日本采取积极有效的博弈策略、博弈手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密切。汉冶萍公司开启了近代黄石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近代黄石经济社会的变迁,推动了近代黄石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汉冶萍公司对近代黄石城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诞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工业集聚效应的发生发展,以及区域集镇的形成壮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国民政府为了筹措战时军费,发行了救国公债。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汉冶萍公司作为重要的矿业公司亦积极应募,并适时成立劝募机构。但时局维艰,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采取的对重要工矿企业的搬迁、军管等政策与措施,使汉冶萍公司在应募活动中出现诸多困难与问题。汉冶萍公司最终克服困难积极应对救国公债的募捐问题,既体现了近代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义务,也说明近代企业的命运多舛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萍乡学院     
萍乡学院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位于中国百强宜居城市——江西省萍乡市,这里春光似锦、夏阳盈诗、秋色浸画、冬韵如歌,是莘莘学子求学和成才的理想之地。学校前身是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70多年来,学校秉承“厚德至善、励学笃行”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学校是江西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学校占地1006亩,建筑面积26.66万平方米,现有教学实验中心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萍乡六中中考已连续三年名列市直同类学校前茅,被评为江西省文明单位,萍乡市教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萍乡民间音乐》一书中所收的两百余首民歌为研究对象,对其歌词的语音修辞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分析。萍乡民歌在语音修辞上常用衬音和押韵。就衬音而言,有语气衬音、人称衬音和象声衬音三种;就押韵而言,在韵的选择上,倾向于押声音洪亮的a韵和鼻音韵尾,在形式上喜欢用偶韵、抱韵、连韵和换韵。相对于诗歌和普通话而言,萍乡民歌押韵显得更为宽泛和自由。  相似文献   

17.
汉冶萍公司向湖北地方政府提出拨给象鼻山官矿的要求至少有3次,其中,1916年至1919年的一次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代表商方的汉冶萍公司与代表官方的湖北地方政府就象鼻山矿权案展开了一场博弈。利益之争是双方最主要的动因。双方动用所能用到的资源展开争斗,结果却两败俱伤。双方都不是最后的赢家,日本才是真正最大的获利者。  相似文献   

18.
在萍乡铁路购地过程中,萍乡知县顾家相作为中介并发挥主导作用,与购地双方乃至全县绅士展开了一场复杂博弈。他一方面代表绅民和地方,力请优给田价、保全农田水利;另一方面制定法令,依靠当地绅士具体执行购地,并坚持责成其发挥绅士的传统职能排解纠纷。在这一过程中,他曾遇到巨族豪门的激烈反对,反映了晚清地方官与绅士间既有合作又有矛盾、此消彼长的特定情势,也突现了部分绅士隐藏在守旧观念背后的权利追逐。最终顾家相博弈获胜。这场博弈顾家相取胜的关键,在于他作为地方官切实维护了绅民与萍乡地方的切身利益,从而获得了绅士主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结合300M W电厂锅炉国内运行状况,详细分析了萍乡电厂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该厂的前期扩建炉型的选型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20.
萍乡市素有赣西门户之称。萍乡的职业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初期主要是为农村培养应用人才,并开创了学校+公司+农户人毕业、树挂果、家致富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新路,被原国家教委誉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创举。当前,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人力资源本地化优化配置,将园区的用工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破解制约萍乡市发展的这一大瓶颈,是萍乡市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