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再湘 《教师》2011,(1):120-122
随笔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其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等。这种文体的特点在于它的教育性、知识性和形象性。  相似文献   

2.
一、总论:文与笔 在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收录了<东坡志林>中的<记承天寺夜游>和<世说新语>中的<谢道韫咏絮>两则"笔记".虽然教材是以"短文两篇"作为课文的篇名,但如题以"笔记两则",文体明确,也许更好些."笔记"就是随笔所记.  相似文献   

3.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中学生重视实用性笔记文体的写作训练,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本文从写好日记、记实札记、善做笔记、勤作记录等四个方面浅析了中学生应重视实用性笔记文体写作的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庸》升格是一场以概念重塑为实质的思想运动。从唐到宋,《中庸》的言说文体依次经历了汉唐注疏体、唐宋论说文、宋人笔记体三种主要类型。汉唐注疏体以"礼"为统,随文释义,不能自由言说概念;唐宋论说文可以自由言说概念,但在经世致用倾向影响下,其话语特征以命题为中心,对概念辨析形成牵制;宋人笔记体为概念重塑提供了最自由且最恰当的话语载体,《中庸》的独特思想价值遂得以凸显。此后,宋代《中庸》言说史呈现出注疏体、论说文、笔记体互补发展的局面,三者的话语特征也在交融中不断变化。从文体角度考察文本、命题、概念,或可成为唐宋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等为代表的"忆语"文是清代文人记录私人琐屑生活的回忆性文字,它以内容的生活化和私密性,形式的新颖独特,情感的真挚缠绵,于清代文坛独树一帜,另辟传统,成为清代文苑中一支绚丽的奇葩.这种文体的形成受到晚明小品、传记文学、小说戏曲、笔记和悼亡文学等多种文体或文类的影响,但又不是某种文体或文类所能简单涵盖的.它是清代文人熔铸百家而自成一体,天才地创造出来的一种"五侯鲭"、"群芳谱"式的文体.  相似文献   

6.
笔记小说与笔记散文有很大差别,散文与小说之最终分野是虚构.唐人笔记尚纪实.宋代笔记散文发达,其中野史散文、都市散文在人物塑造、语言创新、文体创新方面都可以比肩古文.中国古代笔记散文应得到正名.  相似文献   

7.
周密是宋末著述大家,创作了大量的笔记和词作。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和文体内部新变的要求,周密的笔记与词作同步丰收、同题共作,有着基本相同的创作兴趣;宋人笔记具有的杂、散、实录等叙述特点影响了周密词作的风格特征;在词的创作中融入笔记小品文,使得周密词作有着浓厚的笔记小品文的趣味。周密的笔记与词作之间存在着的这些内在联系使得周密词作别具风貌。  相似文献   

8.
笔记文,是我国古代散文大系中的文体之一。它顾名思义,随笔而录,挥笔而记,即兴成章,因而造成了题材的少限制性和内容的最大丰富性。与其它散文体裁相比较,笔记文还有以下特点: 一是写作过程的自然性。人们写笔记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文体不限"频频出现在中考作文的要求中,这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自由的写作空间。但是,很多同学误将"文体不限"理解为不需要明确的文体,于是在写作中不顾各种文体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写出一些"四不像"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日参加了一次老同学的聚会,在谈到"教学反思"这一话题时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当下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不能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都是在学校要求上交备课笔记进行相关检查的时候,才开始"临时抱佛脚",为了应付检查而忙于"返思"。  相似文献   

11.
重评“大明宝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明宝钞”从洪武八年(1375)发行起,其购买力一直下跌,加上纸币流通不广,且认受性低,故在15世纪初期已经完全被市场淘汰,只有官府仍然有限度地使用。传统史家一般把明代纸币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政府滥发钞票所致,这似乎把问题过于简单化,而忽略货币制度的设计与推行的问题。“大明宝钞”失败的原因除了因为发钞过多外,其致命伤更在于制度上的设计不足,特别是明政府在未建立公众信心以前,没有效法宋、元为纸币设立准备金制度,以稳固“大明宝钞”的币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典籍,结合教材,对古代汉语教材一些注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不失为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说文段注》相解释为质的意义,历代皆存在不同看法。段氏引毛传云:相,质也。而段氏所举的两个例子中金玉其相的相当是外貌、相貌的意思,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质地、实质;考慎其相的相乃是辅相意思。虽然段玉裁等人对相,质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段氏对词义引申的探讨和词义引申的规律总结却是卓有成效的。从他对相词义的进一步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段氏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引申义阐释条例,构成了一个内部系统。  相似文献   

14.
《书林清话》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开山之作,书中记载了一些名刻书家、藏书家的逸闻趣事,表彰了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书贾、写工、装订工及钞书女子等,为后人研究古代校书、刻书、抄书、卖书、藏书及书坊、书肆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线索。叶德辉在征引史料时,多附案语,纠误补缺,有资于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笔记小说"是80年代初以来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萌生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它一面世,立刻受到文坛瞩目.它先由汪曾祺、孙犁等老作家发轫,并随之影响一批中青年作家,如阿城、贾平凹、何立伟等.他们自觉追求响应,成果丰厚,形成整体效应,在叙事风格上.崇尚淡泊静雅,留有空白,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6.
吕叔湘、王海所编《马氏文通读本》是“《马氏文通》研究”的经典之作。它有注释700余条,评论者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一些注释存在着可商之处,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  相似文献   

17.
《湘君》是《九歌》中的名篇。东汉王逸把它注释成祭祀湘水配偶神的歌辞,完全丧失原意,历代因之,影响极深。本文根据先秦文献一字一词一义考证法,将《九歌》原意破译出来了,它是楚国顷襄王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黔中郡军民汇合力量一致抗秦的历史文献。《湘君》只是这篇历史文献中的一段抗秦事迹。  相似文献   

18.
《康熙诗词集注》是近年来出版的颇有力度的古籍整理著作。是著在版本校堪、考镜源流方面筚路蓝缕,在诠次辩证、疏注考订方面证据今古、巨细咸蓄,且成功地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是著包容深广、梳理细密,不仅为研习康熙诗词者提供了一部完备的读本,而且为保存和整理古代典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五四"作家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作家之近佛是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以及文学方面的原因,亦与传统价值系统的解体密切相关,近佛一方面使“五四”作家入世不忘出世,积极中隐含着消极,另一方面佛教中的自贵其心、不依他人的精神追求,静观默照,直觉顿悟的禅宗思维以及明智通达,理而有情的慈悲境界对他们的人格塑造,文化创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崔莺莺、张生及郑恒的门第,说明老夫人食言赖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崔、张门第不相当,而是因为不忍违背丈夫遗命、维护家族利益及怕郑恒闹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