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民俗是人类古代文化的遗存,孕育并滋泣了现代影视艺术。影视通过复制式,点缀式,点化式对民俗进行了艺术整合。在点缀式伤口中,民俗只作为陪体而存在,为叙述故事,泻染环境,塑造人物服务,表明民俗意识尚处于萌生状态。而在点化式伤口中,民俗已成为影视表现的主体和中心,表明民俗意识的高度自觉。从点缀式到点化式的演进,影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是改变了影视的机制,突出了影视艺术的影像性;二是削弱了影视的理性成份,揽或了审美娱乐性。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各地区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影视以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展现当下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融入各类民俗元素。因此,民俗与影视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结合也是必然的。通过对电影《花腰新娘》中的民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分析,阐释中国影视与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支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影视艺术审美教育无疑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因而,根据时代需要、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传授一定的影视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影视艺术活动,加强影视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影视是影响亿万人相对生活的审英文化电影电视是在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电影自1895年面世以来,虽已有一个多世纪,电视自本世纪30年代诞生至今,虽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它们却是最年轻而又最现代化的综合艺术。影视艺术由于充分吸收和利用了人类文…  相似文献   

4.
民俗摄影的崛起不仅是一个技术事件,也是一个文化事件,它反映了在全球化和后现代语境中,艺术想要表现和记录代表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传统习俗。在生态美学的观念中,“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传统习俗”是关乎文化生态和谐和人类自身和谐的重要文化事项,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人类重要的生态智慧和生存智慧。因此,民俗摄影与生态美学有内在的密切关联,民俗摄影具有生态美学的意义:民俗摄影中的“民俗”是包含着生态意义的审美对象;民俗摄影的成就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民俗摄影的生态审美尺度。  相似文献   

5.
影视艺术以面对真实受众的陌生化叙事策略、引导大众积极消费的文化体闲性质和能够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消遣娱乐功能切入了中国当代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并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中国当下影视艺术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最活跃的部分,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但它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与规范。以有利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以影视为代表的视觉图像艺术以其优越的可视性表现出对文字的压抑,传统艺术形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图像取代语言成为目前文化的典型特征。影视艺术凭借电子技术以直观、感性的图像优势,使审美回归日常、回归感性,恢复了审美的本来,同时具有积极、消极的审美后果。  相似文献   

7.
泥塑属于元艺术,其始源性决定了它是人类艺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泥塑不仅记录了民俗生活,而且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达空间。泥塑艺术因地域性和传承的稳定性,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维护泥塑的文化差异性和审美世界的多样性,成为当代中国泥塑艺术生存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曹陆军 《文教资料》2009,(6):226-228
影视艺术作为现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等的综合产物,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它以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技术综合的独特优势而引人瞩目,尤其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因此,加强大学生影视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审美情趣的提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旨在探讨通过把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增进学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修养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影视──拓展语文教学的立体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为语文教学服务,可以发挥影视艺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功能;运用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审美教育;运用影视展开联想教学,以及开辟语文课外活动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沙家强 《文教资料》2011,(22):72-73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影视美学"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内在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影视美学"学科本身就是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深入探究人类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是如何在影视中得到表现或实现的,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以"影视美学"来建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重在具体可行的教学实践上,重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唯其如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相似文献   

11.
作为青岛民间文学和青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青岛民间故事在变化情节、天降"馅饼"、神奇宝贝及法术、动物报恩方面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学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质,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然而,独特的审美特质何以形成、何以体现等问题却较少得到系统的研究。由于仪俗不但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学中无法回避的书写逻辑,因此,以仪俗为切入口,探讨仪俗与少数民族小说审美特质的形成之关系当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研究路径。研究发现:通过仪俗书写,少数民族小说在地理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无意识空间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形成了其复合而独特的空间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3.
向先清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18-21,33
民俗摄影的兴起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民俗受到重视的表现。通过分析民俗摄影的兴起、民俗摄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众文化等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民俗摄影在今天的价值:民俗摄影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民俗记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通过民俗摄影这种艺术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民俗的关注,来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依恋。这实际上是现代人在精神家园丧失之后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是人们对现代性的一种美学反应。  相似文献   

14.
民间传说提升了旅游资源的神秘性和吸引力,提升了旅游资源的道德教化作用,提升了旅游资源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作用。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地给民间传说进行定位:注重民间传说与地理环境的结合,激发游人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情操;注重民间传说与旅游者心理期望的结合,突出民间传说的地方特色;注重民间传说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注重民间传说的合理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自起步阶段起便结缘.源于共通的审美品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自觉表现民俗事象,创作中的民俗叙事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独特的地域性、民俗性的审美品格.文章从现代文学与现代民俗学的结缘及密切关系;民俗对创作主体、客体的影响;现代民俗学的“文学化”倾向等几方面对现代乡土文学的民俗文化视角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夜郎人的原始艺术主要体现在出土文物、岩画及民间流传的古歌、祭祀歌里。同所有民族的原始艺术一样,夜郎原始艺术也有一个从最初的审美冲动发展到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讲求实用功能走向自觉追求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often informed by other disciplines, scholarly connections with folklore have been few. As communication scholars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narrative as a topic of study for the future, it seems important to return to the past: To folklore, and to Walter Fisher's work in communication that yielded the narrative paradigm. This paper suggests ways in which complementary understandings of narrative in folklore and in Fisher's paradigm could coinform each other and thereby enrich both disciplines. Many ideas about communication and the narrative paradigm can be empirically strengthened by the work of folklore scholars. At the same time, communication scholarship informs folklore's attempts to merge aesthetic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folklore and encouraging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to continue.  相似文献   

18.
文字阅读一直是小说的传统接受方式。影视艺术的产生,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受途径——视听感知。从此,小说接受进入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相结合的“共读”时代。“共读”表明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两种行为之间相互依赖、激励、阐释、补充的对话关系,反映了影视时代人类审美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9.
傩面具中的宗教意识与民俗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具作为傩戏艺术的表征,它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原始崇拜意识、宗教意识和民俗意识。傩面具作为神灵的载体,体现了傩文化与巫、道、佛等多种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地的民风民俗紧密融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20.
二人转本是东北地方的民间文艺,由于其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和狂欢化特点,契合了大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诉求,加之赵本山的成功推动,近年呈现出一种大众文化的流行势态。尤其是在"刘老根大舞台"成功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下,二人转已经不再是作为东北民间文艺的二人转,而是一种被"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大众文化,其文化身份也由民间文艺转变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