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普通高中教育必须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是通过办学体制机制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学校课程多样化、资源开发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来实现的。其核心和载体是具有选择性、多样化的课程,着力点是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江水 《职教论坛》2012,(35):4-5,8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是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容、形式、路径、载体、层次的多种多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多元化和校企合作目标价值、利益诉求多样化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战略所决定的,创建校企合作多样化模式的关键是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的关键是校企共同利益点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以加强适应性为基础,以提高有效性为目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的多样化构建,即以国家投入为主,多种投入渠道共存;教育地域的多样化构建,即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并存,并把农村作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点;教育层次的多样化构建,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高等教育上;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构建,其实现在于双语数学模式的贯彻。  相似文献   

4.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经历了学徒式和专业式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三个阶段.当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研究生的个体差异、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发展、高校的多样化和层次性以及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不均衡等五个方面的原因,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不同个体即使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这种教育未必就是公平的。就高中教育而言,提供类型多样的、特色鲜明的、适应个别差异的适切性教育,才是真正的公平所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导向应从追求同质公平向差异公平转变,改变普通高中教育过于同质、体制僵化、模式单一的发展格局,通过高中学校类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办学体制的多样化、课程的多样化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多样化,切实推进高中多样化及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经历了学徒式培养模式、专业式培养模式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三个阶段。当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多样化发展是国家对高中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是普及化阶段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顺应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高中教育具有复杂性,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从高中教育的基本职能、学校发展方式、学校类型、招考方式、培养模式等多个维度系统理解与构建多样化发展观念。同时,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一个集政策、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复杂命题,需要协调一致,合力推进。  相似文献   

8.
陆伯展 《教育》2012,(21):2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其核心问题是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是教育本质回归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的潜质是不同的,他们发展的起点也是有差异的。教育要以人为本,特别是高中阶段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普通高中的培养模式,必然也是多样化的。也只能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了三种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它们是二元制模式、一体化模式和多样化模式.三种模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各自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对各种模式争论的结果,多数认为应采取多样化的模式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我国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成人体育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凯  赵杨  李正恩 《继续教育》2008,(11):94-95
我国成人体育继续教育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育模式陈旧,专项设置古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成人体育继续教育的发展。研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模式多样化创新、实施网络远程教育、对成人体育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多样化创新,才能使成人体育继续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