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为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所作序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即“造极说”)从20世纪末迄今二十余年,被越来越多的宋代历史、宋代文学、宋代思想研究者所接受。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的尊崇,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晚清民初汉宋学之争中的宋学倾向,陈寅恪对宋代史学的推崇,华夏民族本位文化的指向,陈寅恪中国文化整体视域中的宋代文化。由此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陈寅恪先生当年发表“造极说”有着特殊的语境,因此不宜简单地用陈寅恪先生指称宋代学术思想(主要是程朱理学)之“造极”来涵盖包括文物制度在内的宋代整体文化发展水平,更不宜作为夸耀宋代整体文化发达的一种标签。二是陈寅恪等学者身处救亡的历史大背景,强调华夏民族的单一性、独尊儒家文化的学说思想,是当时时代条件使然。就其尊崇气节和提倡纲常理论的出发点来说,实际上与辛亥革命之后仁人志士寻找救国理论相仿佛,即“希望以学术趋向转移人心治道世局的良苦用心”。故不能以此厚非陈寅恪。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人们对《沉沦》这部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不无偏差 ,其原因是对主人公及作者处于日本那样一个陌生而异质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震惊”感缺乏足够的认识与考察。而主人公在孤苦无依的处境中萌发了对祖国强烈的依恋与怀念之情 ,与其说是“爱国主义思想”,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恋母”现象。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是:“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大多数作品也正体现了这一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赤裸裸的自我暴露的特点和返归自然的心理要求。他的小说《沉沦》就体现出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沉沦》当中有关“返归自然”的精美描绘和它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以及同郭沫若作品相比,《沉沦》在这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对《沉沦》这部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不无偏差,其原因是对主人公及作者处于日本那样一个陌生而异质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震惊”感缺乏足够的认识与考察。而主人公在孤苦无依的处境中萌发了对祖国强烈的依恋与怀念之情,与其说是“爱国主义思想”,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恋母”现象。  相似文献   

5.
闫利雅 《文教资料》2009,(35):90-91
宋代私学的特性主要有半独立性、融合性、独特的“书院”经营制度及其对自然科学教育的忽视。宋代私学与官学相互辉映.同时保持着对政府的经济依赖性。隐现于山水之间宋代书院成就了一批批名师大儒.他们的学术活动以其自由学风、开放思想、求真务实、耿介正直的学术风骨影响与教化了世间的读书人。其“有教无类”的教育形式与官学的“贵族化”形成鲜明对比.对文化下移、平民子弟的学术理想有落实之地。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介绍列宁“两种文化”思想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对列宁的“两种文化思想”进行深刻解析,指出列宁的“两种文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分析,它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针对特定的问题所提出的,其实质是对文化的民族性与阶级性之间关系如何认识的问题。最后强调。我们应该运用列宁的“两种文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进行合理取舍,并以此为指导来加强与不同意识形态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论"阴阳两仪"思想范式的美学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方文化和美学观念中,“阴阳两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范畴和文化命题。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哲学,而且也反映了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美学思想范式。其美学意涵主要有四:一是“耦两”美观念,即强调在相反相对的两种矛盾因素之间思考美、创造美;二是“中和”美意识,即讲究在两两相对的矛盾因素之间实现均衡持中、不偏不倚的和谐之美。其核心范畴是“中”。三是“刚柔”美理想,既讲究阳刚与阴柔这两种审美理想之间的相成相济,又有偏重阴柔之美的趋向。四是“虚实”美境界,在阴与虚、阳与实的对应中,既强调虚与实之间的互用相生,又讲究以虚为体、以实为用,从而推动“意境”美学理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一种文学思想的形成往往不能脱离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张炎《词源》中提出的存“骚雅”、有“意趣”、风格“清空”的词学审美理想,与宋代理学影响下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尤其是诗文审美取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文人注重以儒家为本,以释、道思想为辅的人生态度,追求不离世俗而又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在诗文创作和欣赏上,宋人重视作者心性学养在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崇尚淡泊高远、空灵含蓄而意蕴丰富的艺术境界。张炎《词源》的词学主张正是宋代的文化取向在词学思想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废都》是一部备受争议而又命运坎坷的小说。本文从三个层面对它予以解读:是转型期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平衡造成了“废都”景观,而作者是以田园牧歌的美学理想来观照“废都”的;沉沦中的庄之蝶想用“性”来拯救自己,这一救赎也许并非毫无效果,但终究只是徒劳,因为“性”也在沉沦中,沉沦者不能充当拯救者;庄之蝶之“蝶”可能有追花狂蝶之意,一定更有“庄生梦蝶”之意,写出了庄之蝶精神废墟的“世纪末情绪”,使《废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雷蒙德·卡佛将小说的基本视野导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他看来,沉沦与瞬间是体验日常生活的双重方式,琐碎与沉沦是日常生活的常态。它如同西西弗斯的处境——单调重复、机械空洞,人在其间面临着普遍的沉沦与虚无,同时又会呈现出“瞬间”的奇异时刻。在此,人出离常态,通过顿悟获取启示。卡佛以一种无声或是含蓄的方式,甚至在一种未完成性的状态下揭示日常,旨在认识和理解偶发、诗意与无法解释的生活本貌,为领会日常生活的“变奏”提供可能性。从认知上说,这是贫乏的现实与奇迹的瞬间两种场域的较量,也是人一直面对赋能与无力之间永恒的对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