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与西药在联合应用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性建议,避免副作用的发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方法:参考中西药文献,对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性建议,指导临床用药。结果: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掌握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减少甚至避免药物的副作用。结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掌握好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和西药的配伍,减少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通过文献查询,搜集整理中药和西药不合理配伍的相关知识。结果: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应用,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降低药物的疗效,导致药源性疾病。结论:研究中西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而复杂。为了增强药物的协同作用,减轻毒副反应,抗感染药物常联合应用。但是,随着联合用药的品种增多,药物之间由于相互作用,发生药效学、药动学改变或理化配伍禁忌的概率亦增大,不合理配伍反而起到相反的效应,使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多,造成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加重以及卫生资源浪费。为了促进临床抗感染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安全性,本文对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有关问题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起配伍禁忌变化的原因,研究配伍禁忌发生的规则,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预防和减少注射类药物配伍禁忌的发生。方法:参照《中西药注射剂配伍禁忌表》作为用药指导标准,根据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毒理反应作为配伍禁忌发生的原理。对两种及以上的药物进行配伍实验,以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理化性质及外观变化,热原反应,含量及微粒变化作为指标,研究注射类药物的禁忌配伍变化。结果:属于配伍禁忌类的药物较多,容易受到注射液使用时间、辅料种类、pH、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在用药时,充分阅读和了解新药的特性及药品说明书,谨遵医嘱。养成经常看配伍禁忌表的习惯,实际用药时注意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5.
科学合理的用药是现今临床用药的一大难点。临床配伍用药的目的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并不产生药物耐药性,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即明确药物相互作用的实质,从而调整药方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情况已日趋广泛,在许多基层医院已成临床用药的常规。综观临床报道,中西药联用既有缺点又有优点,关键是在于如何深入开展中西药联合运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扬长避短,经济安全而有效地使用中西药物。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联合用药的理论基础、常用的联合药敏检验方法、临床常见的药物联合应用及存在问题、联合用药的适应症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确切的疗效,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质量稳定,疗效温和可靠,剂量易控,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中药无毒,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起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目前临床上中戍药不合理应用非常普遍,同类药物并开,诊断和用药不符,药物之间相互拮抗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仅在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说凡是药品,就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中西药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但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也时有发生,因此,合理应用中药,才能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谈谈中药制剂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结构合理、信息全面、操作简单、查询快捷的中西药配伍禁忌安全数据库及配伍知识库,本文基于文本挖掘和SQLServer数据库系统,辅助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中医儿科常用的中西药物、方剂和在近年发表的中西药配伍禁忌文献资料三组信息有机的整合在同一平台上。结果表明,该数据库适用于中医儿科专业,并可推广到多个领域,对中医儿科安全用药、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是医院临床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一类抗感染性药物 ,在防病、治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类药物同时也是医院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一种 ,产生滥用的主要原因是在使用这类药物时 ,不按抗生素的原则用药 ,特别是对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防治效果寄于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希望。事实上抗生素这类药物也和其他药物一样 ,是具有选择性和一定适应范围的。如果不按照药物适应症选择用药或同时滥用几种抗生素药 ,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 ,还可能给病人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1 导致滥用抗生素的常见原因1 .1 药物滥用偏离医学准则。超量、超期用药 ,从而促成…  相似文献   

11.
高宏 《中国科技信息》2005,(14):246-246
中药、西药配伍应用越来越普遍,中西药配伍禁忌尚缺乏权威资料。合成药与草药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或提高或降低其中一种药物的疗效或毒性,本文就中西药配伍总结归纳。含大量鞣质类成分的中药含有大量鞣质类成分的中药主要有地榆、儿茶、五倍子、虎杖、拳参、老观草、大黄、柯子、石榴皮等及其制剂。不宜与VB1合用。此类中药可与VB1永久结合,降低药物功效;还不宜与酶制剂合用,如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等,它们可与鞣质相互作用,生成不宜吸收的物质,而使作用减弱;不宜与蛋白质为药物合用,以免生成鞣酸蛋白,降低疗效。含鞣质的中药及…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及不合理应用,细菌抗耐药性问题己经非常严重,中西药联合使用成为中药临床应用的发展趋势。就中药和西药的特点以及近年来对抗耐药菌中西药联合使用以降低细菌的抗药性做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很大。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应加强用药过程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桂枝在方剂配伍中的主要应用的论述,使我们了解桂枝不仅仅是一味解表药,通过不同的配伍可以扩展其应用范围,掌握其主要配伍规律对临床用药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患者用药实施不同药学服务的影响的观察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前者给予传统取药模式,后者给予新型药学服务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用药的影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总依从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高,而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药品差错率相比于对照组却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用药实施新型药学服务模式,大大减少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差错事件发生率,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了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近年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探讨双黄连注射液与其他药物配伍的用药安全性、效果及配伍方法、不良反应。结果发现双黄连注射液与某些药物配伍后容易发生颜色、PH值及不溶性微粒数的增加;与某些药物配伍后对血液中药物浓度、药效学有影响;与某些药物配伍时可发生配伍禁忌。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双黄连注射液与其他药物配伍,以免降低药物效力或引起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加强科学管理 降低不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质量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合理用药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以科主任、临床药剂师、护士长为核心,全科医药护人员均参加管理,分析不合理处方和本科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科室控制规划和条件.结果:通过严格坚持调查、监测、执行、总结,逐步解决不规范用药和科室内造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达到国家卫生部医院晋升等级工作医院合理用药的考核标准.结论:采用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管理,减少不规范用药和减少医院感染,在临床工作中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药物治疗是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重要手段,用药的安全性是患者康复的基本保证。分析临床用药安全存在的隐患,制定方法措施。积极采取防范措施,保障人体健康,对提高医疗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安全用药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医患纠纷,也提高了医院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的效果的观察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2年未进行药学干预的100例用药记录作为对照组,2014年进行了药学干预的100例用药记录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用药合理的效果。结果:经过干预的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药品费用以及平均抗菌药费用相比于未进行干预你的对照组明显较低,且经过干预的观察组处方不合格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未进行干预的对照组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药师的临床不合理用药实施药学干预,有效降低了不合理的用药情况,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与用药安全性,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科学的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