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第二期载李丹同志文,认为《论语》的“论”应读lùn,以《现代汉语词典》注lún为误。引《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按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章谓《论语》意为“议论的答述”,故“论”字应读去声。文中还  相似文献   

2.
本对先秦具有代表性的作《论语》中出现的“其”字作穷尽性的描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充分研究先秦汉语的“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论语》的“论”字该念什么音?《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Lún(第737页)。一些参考书也强调《论语》的“论”不能读作去声。但查《辞海》,“论”读作第二声只有两解:①通“伦”。②通“抡”,选择。《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辞海·词语增补本》第176页“论纂”条下也引用了这段话,并给“论”注音为去声  相似文献   

4.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论语》中“人”“民”两字的含义为着眼点,集中分析两字在共用,单用时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阐释两字在《论语》中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6.
孔子隐逸情怀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孔子有隐选情怀,致使《论语》中一些字句的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从《论语》中“隐”字的含义及孔子对“隐者”操守的规定和体行以及其他诸子对孔子的评价,可以论证《论语》中的“隐”“隐者”别有含义,孔子,这位志行坚定的圣人,并没有普通意义上的隐逸情怀。此外,今人对《论语》中一些语句的释义也有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调查《论语》中使用的“之”字情况,从专书考察的角度分析“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试图更好梳理“之”字的语法功用。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然”字共出现了38次,其中有1次是用作构成人名(季子然)的;《孟子》中“然”字共出现184次,其中有6次是用于构成人名(然友)的;我们将用作人名的“然”排除出研究范围,对比《论语》中的37处“然”和《孟子》中的168处“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论”的读音和意义《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专、中学的语文教材都选编了其中的内容。如《大学语文》中的《论语十则》、中师语文中的《论语七则》、中学语文中的《论语六则》等。但是,这些教材对《论语》的“论”字都未作注音和解释。因此,一般人都把“论”读作lhn,作“论述”解释。实际上,《论语》的“论”的正确读音是inn,是编纂的意思。“论”的繁体字是“偏”,“输”的古字为“命”,会意字,从““”从“。”。‘一是古“集”字,“命”即“册”,把零散的言论汇集成册谓之“命”…  相似文献   

12.
高诗令 《文教资料》2010,(10):45-47
《论语》中孔子的话语中用来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尔”两个字。但“女ru”只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而“尔”既可作单数,又可以作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孔子话语中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不同用字.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并非一人理事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13.
<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咏”,课本注释为“唱歌”。“咏而归”一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高中第五册译为:“一路唱着歌走回来。”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作如是解。这样解释,从字面上看是说得过去的。但对其中“归”字的解释,愚以为值得商榷。一般选本沿用朱熹《论语集注》的说法。东汉王充在《论语·明雩》和东汉郑玄混合《鲁论》《齐论》《古论》等二十篇所集成的郑本《论语》,认为“咏而归”是“雩祭时,一边歌舞,一边把祭品献给神灵”。这样理解才符合史实记载。  相似文献   

14.
清代今文家一致认为,孔子作《春秋》寓改制之意,此种观念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春秋》学上,也体现在他们的《论语》解释上。从刘逢禄的《论语述何》、宋翔凤的《论语说义》,至戴望的《论语注》,都贯穿着此种共同的主题。不过,这些学者在解释的过程中有所差异,刘逢禄的解释着眼于“句”,宋翔凤的解释着眼于“篇”,而戴望的解释则从字开始,进而扩展到篇。总之,他们的企图都在建构一种可信的改制解释体系,不过,具体细节的差异却彰显出《论语》改制观的共同特征,即解释时都强调了思想的共通性引申,而忽略知识学的关联。这种解释特征,为晚清康有为的《论语》研究及其变法观念提供了考察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王敬霞 《文教资料》2007,(12):90-93
以《论语》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之”字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根据统计,“之”字在《论语》中出现497次,可分为连词、代词、动词、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字的语法功能看,带“之”字的结构主要充当主语、宾语,还有少数充当状语、补语、定语等句子成分。附带对“之”字的几种用法和性质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孝弟也者,为仁之欤?”(《论语·学而》。以下凡引《论语》只举篇名)可见,孝既是仁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实行仁的根本方法之一。“孝”在论语中凡十八见,除“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句同本题无关外,《论语》中涉及孝道而无“孝”字的,又有二十处上下。这些文字,涉及了孝的内容和孝的作用。本文拟从《论语》的这个具体实际出发,对孔子孝道作一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就儒学和现代化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六则》中“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字,《教师教学用书》释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笔者对此释义稍有歧见,作粗浅证释如下。“朋”指是“同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华文化精典的《论语》,其阐释价值是没有穷尽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述其言语的语体著作《论语》更是蕴含着蔚为宏富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不断地解读、阐发、转化和创造。何谓《论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有论者指出:就字面直译,“论语”就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也就是“对话集”之义。我们知道,作为首开“私学”之风的孔子,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师生…  相似文献   

19.
刘晓欣 《文教资料》2013,(32):141-142
古人有名有字,并且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本文通过《说文解字》对《论语》中相关人物的名字本义探讨,发现《论语》中人物的“名”与“字”之间有同义、相对、相关等关系,同时从名与字的关系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0.
《论语》的简约美分两个方面:一、《论语》的人物语言具有格言美,而且这种格言美与西方的格言美不同,它具有雍容和顺的风格。二、《论语》还具有“一词传神”的叙述美。《论语》简约美的成因与当时的崇古风气有关;其次,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为学原则和人格风度影响《论语》文风;《论语》的极强烈的格言美还应与孔门弟子精心选材,追求精品的编纂意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