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有着“虚”和“实”两个方面。虚和实是互为依存,相反相成的。艺术中的“虚”,就是相对于艺术实象的“空白”。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言外意”、“画外音”、“潜台词”。而这些,其实就是“虚”,就是“空白”。中国诗论超越莱辛“接近顶点”理论的艺术探索,可以称之为“序曲即尾声”理论。  相似文献   

2.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与物象的构造关系上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之中。这里的“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比如在绘画艺术中,就很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尝见一副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尽。”(黄宾虹语)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  相似文献   

3.
艺术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经常会精心留出一些“空白”,这就是“留白”艺术。比如“断臂的维纳斯”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思想者”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想像。可见,这种“空白”并不是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它是一种空灵,一种虚中求实,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因此,好的“留白”常常会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杨建新 《考试周刊》2010,(25):152-153
一、教学“空白”的含义 1.“空白”的含义。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  相似文献   

5.
虚实关系是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课题,虚实对此显示中国画的意境美。中国画特别强调“布白”,“计白当黑”,其实就是绘画中虚映实的处理手法。书法中也特别强调虚实关系,就是研究点画之间的空白处理。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书画中,“无”比“有”重要,即“虚”比“实”更重要。中国书画中运用空白和虚境创造了一个观众可“坐忘”、“可悟”、可“静观”的幽远境界。  相似文献   

6.
一、班级管理留白艺术的内涵 留白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它是一种空灵,一种虚中求实,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如在绘画中,画家常用虚实相间的笔法营造“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的画境,大文学创作中,  相似文献   

7.
国画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处,境界空灵,意趣无穷;维纳斯雕像,也因残缺的双臂,给了人们无限退想的空间……这些都是“空白艺术”造成的强烈的艺术效果,艺术钟情于“空白”,我们幼儿园开展的主题活动亦是如此,它的成功开展与“艺术空白”息息相关,在主题活动中,既要留下艺术空白,又要利用艺术空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诱发幼儿思考,开发幼儿潜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留空白的艺术。“以白当黑”、“虚中有实”,这种方法能取得“此时无形胜有形”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在名师新理念课堂教学展示课中,名师们有意的留一些教学“空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锻炼思维、调整情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北荣 《广西教育》2006,(1A):68-69
中国的山水厕讲究留空白艺术。“以白当黑”、“虚中有实”,这种方法能取得“此地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同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适当留一些“空白”,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锻炼思维、调整情绪的作用。这是因为:1.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看,寂静的“空白”阶段是学生静心思索的时间,学牛容易集巾注意、发展思维。2.从学生的记忆角度看,“空白”期间,  相似文献   

10.
“空白”又叫“化白为黑”“计白守黑”,它原本是绘画术语,指画面中不着墨设色的空白之处。空白不是空洞无物,而是以不着墨的“白”表现着墨色的黑,它表面上虽然无象,其实无象本身就是意象的重要内容,是绘画艺术中一种以虚写实的技法。  相似文献   

11.
图画雕绘满纸 ,未必尽善尽美 ,倘若适当留下空白 ,反而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 ,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小学语文教学更与“空白”息息相关 ,既要留下教学空白 ,又要利用好艺术空白 ,做到实处含虚 ,虚处探实 ,诱发学生多思 ,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教学实践证明 ,艺术地利用“空白”是培养学生多思创新的有效途径。那么 ,如何使教学空白与艺术空白交互为用、密切结合 ,达到理想的境地呢?一、揭示课题留空白 ,培养思维的整体性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思维的窗口。教师因题制宜 ,艺术地设计揭题解题思路 ,注意留有余地 ,就能调动学…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类似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篇章段落比比皆是,它们与画论中的“虚实相生”异曲同工。课文中的“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或者其他媒介来描绘的具体形象;“虚”指的是文章给人们留下的思考、想象的“空白”。这种“空白”艺术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内容的“空白”是课文“实”的部分的延伸即用具体形象来描绘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意义,也就是所谓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五彩池》一文中有“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  相似文献   

13.
赵恒青 《中学文科》2009,(16):43-43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它通过“空间感”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设置的空白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考的余地。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思索,主动探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布白”,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精心留出“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的艺术的虚,它是虚中求实,是虚与实的和谐统一。“空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接受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艺术美感。事物都是于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相对于“有声”和“有形”,“无声”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方是最完美的形象。综观各艺  相似文献   

15.
刘豫东 《山东教育》2004,(26):44-45
中国画的艺术与西方写实的油画相比,它所追求的是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讲究留有一定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在艺术领域中我们欣赏“空白”的意犹未尽之美,在教学艺术中同样也有“空白”之美。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再力图将45分钟都充分利用起来,教师的“讲”大为减少,职能也由“教”转变为“导”,课堂中留下适当的空白,让学生能够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出解释,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说虚静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虚静”说几乎广涉了各个艺术领域,其中重“心”、重“虚”、重“神”是“虚静”说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虚笔,即作者不直接、正面把话讲完,留下“空白”和空间,让读者去想象、思考、品味、琢磨,从而将欣赏者带进一个寓意深远的艺术境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所谓“虚实相生,寓实于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圣俞)等,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虚笔,虚中见实,是我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点。  相似文献   

18.
留白亦精彩     
薛飞 《考试周刊》2011,(57):52-53
“留白”是语文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留下教学空白,又要利用好留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激活课堂,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创新思维,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艺术表达的空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现象,指作品中没被文学家采用却可以用来塑造同一文学形象的各种生活场景和艺术手法,即生活场景表达的空白和艺术手法表达的空白。但它又不同于艺术手法中的空白艺术或艺术空白。空白艺术是文学创作时以虚写实、以虚衬实的技法;艺术空白则是运用这种手法而创作成的作品中的一个有机组成。  相似文献   

20.
“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退想和创造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去主动探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