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莫言用民间审美与审丑的尺度构筑了《檀香刑》的精神家园高密东北乡。他以宏阔的眼光,以对民间本土文化的谙熟特质,寻求着历史、寻求着人性的全部美与丑;他以一种与精英意识和主流话语迥异的价值取向,打破美与丑的界限,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民间审美与审丑的二元悖论命题。  相似文献   

2.
路遥的小说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人生>是对"痴心女子负心汉"故事的挪借和改写.小说文本中并存看两种话语形态:民间伦理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两种话语之间的磨合证明了改革的合法性,而其间的裂隙则暗示了"现代化"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有真正意义的讨论出发点应该是现实的显现方式对现实的建构作用.现实主义对"真实性"或"非虚构性"的美学追求,与塑造这一生活的具有审美积极性的主体之间不同的张力关系,必然导致现实主义形式的扭曲和变形,进而生成不同的意义.本文以<檀香刑>和<沧浪之水>为例,说明当下的文本对现实显现的两种基本模式实现了对意义的放逐.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中存在一个"声音世界",其主要以大自然之音、人物话语以及民间音乐三种形态表现出来。纵观其小说作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民间音乐》、《檀香刑》等均有三种声音的自然融入,且以民间音乐为主。这种技法实现了民众与权利者的自由平等对话,是巴赫金狂欢化世界感受的体现。莫言重新发掘出"五四"后受到遮蔽的民间话本小说与戏曲声音,为当代文坛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蛙》中,莫言延续了《檀香刑》中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对话,借此凸显出民间叙事的优势。小说民间叙事的特点表现为:提供另一种历史文本;展现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在面对政治意识形态和消费主义时,民间叙事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左右为难,这正是莫言的民间叙事无法规避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檀香刑》被看作是莫言在创作上的"民间性小说实践",在这部小说里莫言有意地把地方戏曲因素引入到小说中,通过戏曲中"独白"的方式安排人物的出场,并且根据不同的角色扮演,人物的独白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媚娘和钱夫人是民间和殿堂两种文化身份的代表,表现在语言上,话语的对立交织,使得人物形象更见鲜明。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莫言小说《檀香刑》对民间小戏进行了整体结构的借用和表现形式的参照,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真正融合,借对民俗世象的刻画揭示小说情节展开的文化基础和人物行为发生的心理底蕴。作家自觉的民间的价值立场具有了超越的意义,小说的艺术魅力更为瑰丽多彩。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近作《檀香刑》被认为是体现其努力转向民间立场的一次重大尝试,但是其民间立场因为带有鲜明的个性而引起了关于小说中历史、刑罚和爱欲的争论。本文认为《檀香刑》实际上体现的是莫言带有强烈知识分子批判眼光的民间立场,是莫言一贯的民族悲剧、民族根性和民族生命力主题的重申,是一种莫言式的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檀香刑》中,莫言延续了他小说创作所表现的“原始生命力”主题。他围绕“檀香刑”这场大戏,给读者展示了庙堂、民间、看客三种生命意识形式。在这三者中,作者充分肯定了以孙丙和眉娘为代表的民间生命形态,张扬了那种自然原始、生机勃勃的生命意识,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同时也对当前人的生存世界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檀香刑》和贾平凹的《秦腔》作为新世纪以来重要的长篇小说,与中国传统戏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显示了与地方戏曲的密切关联和深厚渊源。《檀香刑》是借鉴民间戏曲猫腔写小说的典范之作,《秦腔》的叙事也处处渗透着秦腔戏曲的影响。戏曲元素在两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各有不同,其影响下的小说深层结构也呈现出较大差异。作者之所以在小说中大量运用戏曲元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生命中具有深厚的戏曲情结,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把戏曲作为重塑精神故乡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车辐的<锦城旧事>、罗清和的<成都方脑壳传奇>和桑格格的<小时候>是把成都方言娴熟地运用于小说叙事的典范之作,独具时代气质和地方审美趣味.把方言叙事建立在演绎俗文化和彰显地域文化精神,是他们的叙事策略;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成都土生土长带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性格的民间人物,在方言语词的包装下,他们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时期成都文化的风俗画;他们分别代表了深沉中的反思、放肆中的幽默、稚拙中的智慧三种审美品性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檀香刑》和贾平凹的《秦腔》作为新世纪以来重要的长篇小说,与中国传统戏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显示了与地方戏曲的密切关联和深厚渊源。《檀香刑》是借鉴民间戏曲猫腔写小说的典范之作,《秦腔》的叙事也处处渗透着秦腔戏曲的影响。戏曲元素在两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各有不同,其影响下的小说深层结构也呈现出较大差异。作者之所以在小说中大量运用戏曲元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生命中具有深厚的戏曲情结,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把戏曲作为重塑精神故乡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小说叙事方式的角度对莫言的《檀香刑》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了比较。《檀香刑》的叙事者由"少"到"多",叙事结构由"线"到"块",叙事风格由"西"到"中",实现了对《喧哗与骚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在读图时代,小说<活着>及由此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三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有着复杂的联系和区别.文章从场景安排、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和主题表现四个方面分析了小说和影视的区别,并阐释了小说<活着>在读图时代的审美嬗变,对"活着"的理解与表现也做了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长篇小说的创作深受"史诗"品格的影响,其创新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而且"史诗"的评价标准,也影响到茅盾文学奖的评定标准.莫言的<檀香刑>以"戏说体"的构成方式,对历史叙事长篇进行了戏剧化演绎,突破了史诗的宏大叙事;对历史人物以戏说的描写笔触,关注历史人物的审丑评价,打破了史诗人物的英雄品格;在细节和语言方面,结合猫腔的唱腔和对细节的重彩浓墨的渲染,增加了舞台的气氛,使长篇小说的创作跨越戏剧和小说,构成了跨体写作的文学典范.  相似文献   

16.
卢静娜 《文教资料》2008,(28):222-224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剖析了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与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关系,对<雪国>进行重新解读.分别论证了日本传统审美文化中的清洁精神、病态美和日本的艺妓文化在<雪国>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为奴隶的母亲>置于左翼作家们塑造的"伟大的母亲"这一新人传统的语境中考察,柔石想象了一个屈辱的母亲,这个形象是"旧的"人道主义文学的经典形象,这差异表明柔石的革命实践和个人审美实践的二元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后来的"新的小说"在彼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为继,需等到新的历史空间中实现.  相似文献   

18.
<正>"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一体四面中的两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笔者在此作初步的探索。一、"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落实策略课标修订稿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先秦散文、汉代辞赋、唐诗宋词、元明杂剧、清代小说……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审美宝库,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一直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每部作品都透着与众不同的魅力,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他引人注目,他的作品也一直在读者的关注之中。2000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檀香刑》。在这部小说中,莫言坚持了他一以贯之的民间叙述立场,同时也让人想起《红高粱》等一系列作品。  相似文献   

20.
如果拿<色戒>电影和小说一比较,就发现李安的故事叙述得太过用力而显得密集,过于紧凑:而张爱玲的小说叙述和情感皆疏淡得不动声色,最动情处也是一笔带过.这是因为张爱玲深谙中国小说个中三昧的个人风格和李安西方式的电影语言考虑,以及文字表达和电影媒介之间的差异,让<色戒>出现了李安的"密"与张爱玲的"疏"两个版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