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的科研方法,对我国形意五行拳与中医养生学关系进行研究与阐述,进一步发掘形意五行拳的健身价值。形意五行拳以五行学说为拳理基础,并与中医的脏腑学说相统一,具有坚实的中医养生理论基础,为形意五行拳今后在健身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太乙五行拳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学说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修为.太乙五行拳要求动静结合,内外合一,身形兼修,溶技击的身体训练与意念活动为一体,通过有步骤的练形、练意、练气、练功,达到化柔为刚,积柔成刚,以意领气,阴气归元,意气劲形,内外双修,强进功力,旨在筑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忠海 《武当》2011,(10):19-20
形意五行拳是指劈、钻、崩、炮、横五种拳术发力技法。按五行学说冠以劈拳为金,钻拳为水,崩拳为木,炮拳为火,横拳为土。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核心。五种拳术既是招术技法,也是发力方法。下面介绍五行拳在对敌实战时的连环用法。一、甲乙双方对峙(图1)。乙  相似文献   

4.
太乙五行拳产生于道门。它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学说思想为指导,注重内练修为,在追求长生久视的长期修炼活动当中,逐步形成了'柔韧圆活,动如蛇行,以胯带腰,两手环抱,脚走括弧,指穴擒拿'的神功玄技。太乙五行拳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全部内容,要求动静结合,内外合一,神形兼修,溶技击的身体训练与意念活动...  相似文献   

5.
静磨剑 《中华武术》2000,(11):22-22
内家拳有“五行”之说,尤其形意拳更是对“五行”说推崇备至。一般流行的由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联系到劈、崩、钻、炮、横五拳相生相克。其实笔者以为这些都牵强附会,毫无拳学意义。如此“五行”说不知毒害了多少形意拳修炼者,他们按五行生克理论来打五行拳,机械呆板,在激烈的实战中往往被打得落花流水。教训可谓深矣!  相似文献   

6.
武当太乙五行拳具有独特的修身、健身、防身理论和效果,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并以其特有的魅力走向世界。本文通过对武当太乙五行拳的健身功效、养生功效、防身功效进行阐述,体现了武当太乙五行拳是武当道门养身秘籍,是难得的内家拳法。  相似文献   

7.
马原年 《武当》2005,(12):36-36,37
“五行通臂”俗称“大耳猕通臂”。因传自道门,属内家拳,所以又称“武当通臂”。“五行通臂”之所以被纳入武当拳法,原因有二。一、从源流上看据《五行通臂拳谱》记载:五行通臂属武当派,历代相传多为口授,知者甚鲜。发明于何代何人,无可考稽,只知近代由王占春先生传出。王先生乃河北良乡黄新庄人,幼时好武技,初拜旧都白云观一道长为师。道长乃通臂家也。后道长外出云游,又将王先生引至西山某道观,谒见另一道长,  相似文献   

8.
一、拳种源流太乙五行拳,亦称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势,系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此门派于明朝弘治年间(孝宗朱佑樘公元1488~1564年),由武当山道教龙门派宗师张守性创新而成。太乙五行拳,实际上有两个含义,在内是指人体真气按五行方位运行之功夫,在外是指拳家运用五行生克原理,采用擒拿、封闭、打穴、抓筋等技击技术,克敌制胜的方法。这是一个崇尚内功修炼的武术门派。  相似文献   

9.
形意拳     
形意拳讲究“像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故名。形意拳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1856年后,李飞羽始以“形意拳”为名,在山西、河北等地传播该系拳技。该拳借鉴禽戏增益拳术;采用“五行学说”论述拳术运动规律;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十二形拳”  相似文献   

10.
张方 《精武》2010,(5):63-63
戴隆邦当年修订心意拳时,除了将内功发劲的方法做了深化提高外,还创立了"三拳"和"五行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几把拳,戴家心意拳开宗立派就难以让人信服。近代研究学者对于"三拳"和"五行拳"的出处源流虽经多方探讨,但终是一头雾水。笔者已写过关于"三拳"的源流考证文章,可以确定"钻"、"剪"二拳是古传心意拳式的变化衍生,今再就"五行拳"的起源做一探究,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形意拳有关内容之间的联系。方法:运用形意拳有关基本理论和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初步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理论与形意拳的有关基本理论之间有很多共同点。结论:形意拳之五行,即劈、崩、钻、炮、横五拳相生相克,正是这种生克乘侮的阴阳五行理论指导并演变出了博大精深的形意拳文化。  相似文献   

12.
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和润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以其深奥的哲理、精湛的技法折射出博大的文化内涵.文章试图从拳法拳理、技法技理、练功理论、技击方法等方面阐述阴阳五行哲理对武术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深入探究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3.
形意拳是中国著名拳术之一,其动作朴实、劲力精巧、体用兼备、内容丰富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阐述了山西形意拳的起源与发展,对影响山西形意拳发展的人文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地理环境、晋商、武术结社与山西形意拳的关系,从而为形意拳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保证木兰拳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文章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沈阳体育学院木兰拳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本课程不受专业及性别影响,但学生选修人数相对较少。所选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学生要求。建议注重木兰拳的宣传推广,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木兰拳对外交流、比赛等活动,以提高木兰拳选修课的教学水平和推动木兰拳的普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详细考证了公议拳的历史源流与衍传的基础上,从文化内涵和功法体系两方面分析、整理公议拳的理论、风格特点和练功方法,为山西公议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1前言公议拳是我国优秀传统拳种,发源于山西榆次,其雏形是公立拳,是由明末清初十三省总镖头胜英与张茂龙、黄三太、杨香。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逻辑分析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对形意拳桩功训练以及对人体核心区稳定性训练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找出形意拳桩功训练和人体核心区稳定性训练的相同之处,进而总结出形意拳桩功训练对提高人体核心区稳定性的现代运动训练价值,即主要表现为:形意拳桩功训练注重动作的准确性而非是动作的强度、心意拳桩功训练时注重以腹式呼吸的协调配合、形意拳训练过程中要求人体核心区保持高度的刚体性质等。  相似文献   

17.
和式太极拳技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式太极拳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轻灵圆活,舒展自然的演练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文章通过对其技理的探究旨在阐明其锻炼价值,大力发扬国粹,以推动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力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要素之一,保持一定水平的力量素质对青年女子的体质健康和自身防卫很重要。文章通过对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习练简化太极拳进行研究,观察习练简化太极拳对青年女子力量素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每周习练2-3次简化太极拳对青年女子的腿部和腰背部力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备劈挂拳的拳理特点及劲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备劈挂拳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传统武艺,由于受西北人文、地理、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其独具西北风格特色。本文就通备劈挂拳拳理、特点及劲道作深层的研究,以此来指导教学训练。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 test of motor stage theory was conducted to screen cross-sectionally for the existence of “horizontal structure” among motor sequences within four movement components of overarm throwing and overarm striking for force. A total of 58 male subjects were filmed performing five trials of each task.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movement component sequence levels as assessed by Roberton's Component Category Checklist for the Overarm Throw and Langendorfer's Component Category Checklist for Overarm Strik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quences within the components of trunk, humerus, forearm-racquet actions was warranted and that intertask comparisons of motor sequences were best represented by combinations of stage models proposed by Wohlwill (1973). The observed movement commonalities in the present data were consistent with constructs in both Piagetian developmental stage theory and Schmidt's schema theory in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