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武术竞赛的项目设置、分类关乎到每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质量高低以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如若设置、分类得当,意义则显著,主要表现在:培养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武术项目教练员、鼓励新生代少数民族武术运动员不断涌现;发挥地域优势、传承民俗习惯、培养高质量优秀运动员;鼓励挖掘原生态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拳种;促使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民间传承人有效发挥其作用。随着目前武术项目发展,参赛人员、竞赛规则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项目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回族武术一向以种类繁多、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同时回族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底蕴。本文就其形成的一些文化现象和社会成因从民族学、历史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等方法,从多角度视野对回族武术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存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这个切入点来全面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内在文化多元特点,并着重从民族迁徙、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生活环境的变迁来阐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内在传承、发展和演变规律,以及它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得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主要途径是依托在学校、社会、节庆民俗及宗教中进行开展的,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此研究为今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是彝、土家、苗、傣、壮、瑶、傈僳、纳西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武术集宗教、民俗、生产、娱乐于一体.是了解和认识各民族日常生活和文化的途径.研究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等方法,从人类学和民族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巫、舞、傩"等西南少数民族武术的特殊外在表现形式、独特的遗留形式进行系统分析,阐释少数民族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多元特点,并探讨其在现时社会中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浙西南畲族武术的地域文化进行探讨。认为浙西南地区畲族的传统武术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民族特色,除了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呈现出民俗信仰与祭祀仪式的传承性以及民族生存与娱乐的广泛性等地域文化特征。建议地方政府将畲族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湖北体育科技》2019,(6):494-497
从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宗教的互性与差异入手,探讨二者的交融点与不同,旨在利用传统武术与宗教的互性与差异,更好地把握传统武术与宗教的发展内涵。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宗教既相互关联也存在差异,传统武术借宗教这个载体不断得到演进与发展,在宗教中继承、发扬武术,进一步凸显我国传统武术在国家发展大势下的时代价值,实现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发展、持续化发展与大众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湖北体育科技》2019,(2):113-116
民俗活动为村落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空间和平台,村落传统武术也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2者的互动发展研究有着双赢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手段对民俗与村落传统武术关系进行了梳理,认为:尚武习俗、信仰习俗、山歌习俗是壮族村落传统武术传承的基础、动力和载体;与此同时,村落传统武术对壮族生产生活、道德礼仪、行为规范等习俗有着不可或缺的反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民俗变迁背景下壮族村落传统武术应以"文化认同"为核心,注重"武德"传承,紧跟时代变化,赋予壮族村落武术新功能等自我调适举措,以期更好地促进壮族村落传统武术和民俗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分离、武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等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得出社会时武术发展需要性结论,对武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把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和大众武术结合一起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畲族的体育运动项目很多,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地域性、季节性、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尤其是武术项目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传承了很多的传统运动项目和传统武术套路,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为了使优秀的少数民族民俗和文化传承下去,要创造条件对畲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西域教门"为线索,研究我国回族武术产生、表征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研究证实:回族是通过古丝绸之路输入并经过改造的一个外来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崇尚《古兰经》,其宗教文化与武术技艺相互融通;回族武术源于明代,与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有着密切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查拳始创于山东冠县人沙亮,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查拳大师;吴钟是另一位杰出的回族武术名师,他是八极拳在沧州地区的第一位传人;民间俗称的"昆仑派"存在有其合理性;在回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查拳、华拳、腿拳、洪拳、炮拳、弹腿和摔跤,回族武术最终形成了"把式加跤"的特色。博爱、共享文化思想奠定了教门回族武术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从民族学、生态学、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广西壮拳的地理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壮拳积淀了浓厚的壮族文化底蕴,受到壮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结构、心理结构等影响,是广西壮民族文化特有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蕴涵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观等,体现了壮族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对壮拳进行保护与发展,将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发掘、继承及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传统的视角剖析武术流派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家族本位思想、门派观念、民间宗教与结社等对武术流派形成产生的影响,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探究武术流派的形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武术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厘清传统武术流派的脉络、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武术发展的整体面貌,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国武术。  相似文献   

14.
苗族传统武术文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阐述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简史,分析贵州苗族传统武术的主要特征:技术上的山地特征、传承上的封闭性、与民俗紧密结合、训练体系的“打练结合”、持守传统,为贵州苗族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过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崆峒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泾渭流域,神话传说为崆峒武术起源提供了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使崆峒武术形成独特武风,考古史实证明了崆峒武术形成的原始过程,人类活动为崆峒武术产生提供了依据,原始宗教(道教的源)为原始崆峒武术的形成提供了实质内涵,民族融合为崆峒武术形成提供了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6.
崆峒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泾渭流域,神话传说为崆峒武术起源提供了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使崆峒武术形成独特武风,考古史实证明了崆峒武术形成的原始过程,人类活动为崆峒武术产生提供了依据,原始宗教(道教的源)为原始崆峒武术的形成提供了实质内涵,民族融合为崆峒武术形成提供了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7.
清代尤其是清末广东佛山成为南派武术的中兴之地,涌现出多位在中国武术史上享有盛誉的南派武术大师.清代以来佛山之所以成为岭南南派武术中兴之地,除佛山人民具有历史悠久的习武之风外,其堡乡建制、统治薄弱的特殊政治,商贾云集、手工业发达的商品经济及神诞、秋色赛会、舞狮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武俗都推动了佛山南派武术的兴盛.  相似文献   

18.
新疆少数民族习武历史悠久,武术项目开设的学校较多而且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其它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疆20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揭示了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武术学习和锻炼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从中找出共性规律,为新疆高校武术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没有突出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武术课教学内容陈旧,割裂了传统武术文化内涵;武术教学重技能传授、轻理论学习;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是武术的技击性和健身性;对武术课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通过高校武术教学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