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新华社记袁克忠,退休以后利用空闲时间,将几十年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册。在“淮海战役”那一册照片资料中,他特别选出两张照片向我们介绍,一张是“露宿老乡门口”,一张是“冒着炮火冲锋”。摄影门金中在他拍完“冒着炮火冲锋”这张照片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关于门金中,他只知道他的名字,家是哪里?年龄多大?他都一无  相似文献   

2.
入伍后,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写了无数篇稿子.拍了无数张照片.却没给自己拍几张照片。特别是结婚一年多,除了和妻子拍婚纱照之外.直到去年儿子出生.我也没能和家人拍过一张全家福。2012年2月23日.妻子在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艰辛之后,顺利地生下一个7斤重的胖小子.而这一天正好是壬辰年二月初二.是中华民族传统节目里龙抬头的喜庆日子.所以我和妻子商定给孩子取名佳辰。  相似文献   

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感谢邀请参加这次会议。刚才汪新来的发言也表达了我的心声,我在这里说两件事。一个是前几天在整理我父亲遗留物品时找出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1938年我父亲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时拍摄的。照片的背后留有文字说明。拍照的前一天湖南大  相似文献   

4.
一 1985年出版的《出版史料》第四期,为了配合庆祝开明书店创店六十周年,刊载了一组纪念性质的文章和图片,其中有“半个世纪以前摄下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开明的编辑部同人暨家属的合影。同年出版的《我与开明》那本书中,也收辑了一张五十年前的张照片,题为“部份编辑及作者合影”。这两张照片,都配有文字说明,虽经收辑者努力采访照片上的本人或家属,但对照片拍摄的具体年月,全部人名以及因为什么缘故才  相似文献   

5.
云南,是我去过的最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拍下的照片,也是我认为拍得最好的照片。可每次打开云南之行的作品时,心里都有一种愧疚、有一种痛。因为我拍的照片,因为照片上那一张张憨憨的笑脸。  相似文献   

6.
《兰台世界》2018,(Z2):14-15
<正>以上这组照片是新、老两代辽篮的全家福,在经历了新中国篮球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后,我辽终以王者姿态成功加冕。回顾这几十年的夺冠之路,不难发现,这不仅仅是辽宁男篮的胜利,同时也是整个辽宁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年,整个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这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档案人,我很荣幸能够见证并记录这一伟大时刻。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开展了“建立家庭档案,传承社会文明”为主题的“档案进家庭”活动。我在参加“档案进家庭”的宣传、指导示范户建立家庭档案的同时,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档案。在收集整理家庭档案时,引起许多往事的追忆。我的家庭档案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一张12寸黑白照片,这是一张1945年7月10日我父母结婚时穿婚纱、礼服与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的合影。这张照片距今已57年,照片中的多数人已与世长辞了,但照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都在延续。每个家庭摇篮仍延续着人类生命的永恒。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有这样的想法,在家庭档案整理就绪后,静下心来,续编家谱…  相似文献   

8.
2005年春天,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书写了海峡两岸关系史的新篇章。连、宋大陆之行,有一些细节很值得档案人深思:4月29日,连战在北京大学接受了该校赠送的其母亲赵兰坤女士76年前在燕京大学学习的学籍档案和照片档案复印件。5月9日,返乡祭祖的宋楚瑜从大陆亲友那里收到曾祖父照片和1947年的全家福照片。连、宋两人手捧这些珍贵礼物激动不已。宋楚瑜到家乡湘潭之前,湘潭乡亲还通过媒体展示了印于1941年的《湘潭昭山宋氏族谱》。这一族谱证实宋楚瑜系湘潭昭山宋氏的第32代传人,是宋氏根系大陆、祖源炎黄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这张照片是我于1958年秋天拍摄的.当年,郭沫若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人民共和国。我作为代表团随行记者抵达朝鲜。这年秋天也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在访问中,代表团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营部,慰问官兵,同时观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靶场。在与官兵见面时,郭老兴致勃勃地拿起步枪,瞄准靶。当时我觉得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对打靶也感兴趣,很有意思,就拍了下来。这张照片以前没有发表过,现在这张照片能展现在大家面前,就是能让人们领略郭老的另一面风采。  相似文献   

10.
党报头版可谓是"寸土寸金",发什么、不发什么,都需要进行政治考量.2017年春节期间,《长江日报》面向市民发起"带着家人上封面"征集,并在头版连续7天醒目地刊登普通人的全家福照片,给人一种清新之风."带着家人上封面"并不是简单地刊发照片,而是从国家、城市、家庭三个层面体现全家福中的真情.征集通过报纸与新媒体联动的方式进行,几天时间,就有500多位市民投稿,网上点击量超过百万人次,全媒体报道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长江日报》在头版给普通人出彩机会,可以说这是党报开门办报的一次创新,也是主流媒体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次卓有成效的弘扬.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张1925年8月陈云与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执委的合影照片。在“中国工人运动史料展”、“陈云故居陈列馆”里都有这张照片的展示。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想起其中后排右一的姚先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与这位叫姚松柏的先生有过近一年的接触、交往,并断断续续地听他讲述陈云同志年轻时在商务印书馆的一段革命经历。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从事的上千万卷档案资料的保管利用工作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鲜明和清晰。这张照片,记录着共和国总书记与一个苗家山寨的创业故事!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张半个多世纪前的老照片了。1030年,我和朋友萧军都在东北陆军阱武堂学习,毕业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左边第一个是我,中间的是萧军,右边的是杜显信,后边的是赵毅。那年,我24岁,萧军23岁。  相似文献   

14.
<正>为传承良好家风,促进家庭和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示"家"的浓浓爱意和暖暖亲情,于洪区档案局全家福照片展布展结束,即将展出。展览共展出17块展板,有家庭全家福、家族全家福及庆典全家福,总计90余张照片,每张照片背后都记录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分别叙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情往事,白头偕老、恩爱一生的爱情生活,忠诚报国、大义担当的爱国情怀,有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勤俭持家、敬老爱幼的家门风尚,见证进步、欢乐团  相似文献   

15.
我面前放着一张照片,那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京剧史》首发式时,我与该书总主编马少波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99年11月18日上午。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与我同去北京出席首发式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先生。这张照片虽然不算很老,但至今也有近十年了。这张照片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16.
佟福贵 《中国档案》2007,(10):64-65
我有两张照片是20多年前在辽宁省档案馆工作时拍摄的,并珍藏至今。题图为档案馆技术室的同志1984年夏在沈阳北陵游园时的合影(左二为本人)。另外一张是我与时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的合影。这两张照片,引起我对往事无尽的回味。睹物思情,这里面,刻着我青春脚步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闲暇无事,翻看老照片,我的视线停留在两张照片上.记忆的闸门打开,往事像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 一张是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三个人,妈妈和我姐弟俩.妈妈穿着双排扣的外套,蹲在地上,深情地看着我俩.我俩看上去睡眼惺忪,我穿着双排扣的制服棉袄,头上扎个小花,头发梳理得不是很整齐.弟弟则是皱着眉头,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三人的表情很有意思.后来妈妈告诉我,这张照片摄于1950年初冬的一个早晨,当时我和弟弟还没睡醒,正巧有个同事带一架照相机,妈妈急忙把我俩晃醒,匆忙中没有精心打扮,才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地点是吉林省通化专署院内.  相似文献   

18.
《现代声像档案》2005,7(1):58-58
我已75岁;这张照片比我还大10岁,算是张老古董了。照片上左边的小男孩是我父亲,中间的短发女子是我的大姑母,右边戴眼镜的长者是我的祖父。  相似文献   

19.
每当我走进浙江省档案馆的陈列大厅,就不由自主地被一张照片深深吸引,而几乎每位参观者在经过这张老照片时也都会默默驻足。这是1930年8月摄于浙江陆军监狱的一张难友合影照片。前排5位虽都戴着脚镣,但他们的  相似文献   

20.
相逢张家口     
辛颖 《航空档案》2005,(10):81-82
读者看到这两张珍贵历史照片,均摄于59年前即1946年春张家口航空站。第一张照片为徐昌裕所摄,照片中的人物是周恩来、贺龙与聂荣臻。这期间周恩来、聂荣臻因参加美国,国民党、共产党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工作而经常去北平。而此时的张家口在我军控制之下。1945年8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接收了日本侵略军在张北、灵丘以及张家口的两个机场、2架飞机和一批航空器材、油料,还有几十名日军飞行、机务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