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拟分析葫芦丝乐件存在的三点不足和危害,提出了“三个不变、一个尽量”的改良思路和原则。以期对葫芦丝乐器的改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葫芦丝作为民族独特的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极具特色的葫芦丝乐器开始被人们所熟悉,慢慢地步入音乐舞台。人们也开始对这种乐器产生更高的兴趣,为了保留民族特色并且传承音乐所带给人们的无限魅力。就如何让葫芦丝走进小学生的音乐课堂进行实践来展开讨论,这种乐器的引入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益处,学习葫芦丝的措施以及这门乐器给人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这几天.我的婆婆迷上了一种乐器——葫芦丝,就在婆婆吹得兴致盎然的时候.葫芦丝突然坏了.发出的声音很不对劲儿。婆婆非常着急,让妈妈帮她拿到乐器店修理一下。  相似文献   

4.
正葫芦丝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主要流行于傣族、彝族和阿昌族一带,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是一种音色优美的少数民族乐器,吹奏起来简单,而且声音柔美,既有管乐器的特点,也能表现出弦乐器的特点。记得我校刚开展葫芦丝进课堂的时候,很多家长认为葫芦丝不是一个正规乐器,认为不会像萨克斯、长笛和钢琴等有出路。其实不然,葫芦丝像钢琴等乐器一样,已经走遍大江南北,有很多名家也在吹奏它。乐器并不能以用处来划  相似文献   

5.
葫芦丝是我国一种具有民族色彩的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葫芦丝现今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演奏乐器,甚至受到了外国艺术家的喜爱。用葫芦丝演奏出的音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和其他乐器完美契合。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葫芦丝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为小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乐器,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这种乐器在梁河地区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沿江流域及其村寨,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甚广。葫芦丝不仅蕴藏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渗透着浓郁多彩的地方民族特色,从其外部构造到演奏音色技巧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从葫芦丝的文化传播谈起,再就葫芦丝的传说、外部构造以及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去印证"葫芦丝之乡"乃实至名归。葫芦丝独特的文化构成,是推动其走向全世界的根本动力,也是葫芦丝得以长期保留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7.
南方有些地方称聪明伶俐、一刻不能停的调皮小孩叫反斗星,其实成长就是这样的吧,蹦蹦跳跳,翻翻筋斗,今天就和昨天不一样!这几天,我的婆婆迷上了一种乐器——葫芦丝,就在婆婆吹得兴致盎然的时候,葫芦丝突然坏了,发出的声音很不对劲儿。婆婆非常着急,让妈妈帮她拿到乐器店修理一下。  相似文献   

8.
葫芦丝是我们中国最富有诗意的一种特色民族乐器,它为什么叫“葫芦丝”呢?因为这种乐器都带一个完整的葫芦,而且吹出的颤(chan)音就像抖动丝绸那样飘逸(yi)轻柔,所以就有了“葫芦丝”这个美丽的名字。葫芦丝以前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山区中的傣(dai)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葫芦丝优美的音色,独特的造型,受到了全国越来越多小朋友的喜爱。葫芦丝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葫  相似文献   

9.
范崇嬿 《下一代》2015,(3):16-18
陶陶的学校有一个小云雀乐队,那里有笛子、琵琶、古筝、二胡、唢呐,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葫芦丝,那是在小葫芦上插上一个小竹管制成的乐器,吹起来声音可好听了。每次乐队排练,小嘎逗就坐在窗台上听得入迷,他多想也学一种乐器呀。一次他对乐队指挥邱爷爷说:"邱爷爷,我也想学乐器。""你想学什么乐器呀?""我想学葫芦丝。""好  相似文献   

10.
杨茜是成都市33中的一名初二学生,这位文静、细腻、很有灵气的小姑娘, 不仅学习成绩好、品德好,而且还有吹笛子、吹箫、吹葫芦丝等不少的绝活儿。"这有什么稀奇?"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也会吹"。是的,光是能吹吹笛子、吹吹箫和葫芦丝等乐器,确实也算不了什么,可杨茜手中持有的专利产品--新型葫芦丝簧片技术,却让人佩服。6月的一个下午,在成都33中德育处老师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杨茜的家里, 采访了这位小才女。学习、爱好两不误杨茜的家,在成都市三环路边一个小巷星。走进她的家里,便看到墙壁上挂着、桌子上摆着各种样式的笛子、葫芦丝等乐器。看到这  相似文献   

11.
正葫芦丝是一种旋律性很强的民族吹管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魅力成为民族乐器大家园中的一枝独秀。虽然葫芦丝学习起来较为简单,但是我们学习葫芦丝不能仅停留在能够演奏上,还应该从深处去挖掘葫芦丝的乐器性能及演奏魅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谈谈葫芦丝演奏中的美学原则。葫芦丝中的"丝"字更多是指美学上的审美范畴,就此一字,为我们总括了葫芦丝演奏中必须坚持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12.
葫芦丝文化与葫芦丝音乐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由"族群"向"全民族"、由"地域"向"大中华"转变,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但受诸多因素制约,葫芦丝文化及葫芦丝音乐在理论研究、作品创作、传播方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还远远跟不上快速发展的需要。试从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思路,以推动葫芦丝文化在历史新时期的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葫芦丝     
选择下面的题目写一写。※我最喜欢的歌曲或乐曲。※想象作文:假如世界上没有了音乐……※想象作文:一件神奇的乐器 上课了,老师从一个黑色的小箱子里拿出了一支葫芦丝,并用它为我们演奏了悦耳动听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听了老师的演奏和介绍,我还知道了一段有关葫芦丝的美丽传说呢。在很久很久以前,云南西部德宏傣族地区,有一对青年男女产生了爱情,互送了定情物。可姑娘的阿爹嫌小伙子穷,怎么也不同意这门亲事,硬是不让姑娘出门。小伙子见不到姑娘,坐卧不安,就用葫芦和细竹管制成一个乐器,整天对着姑娘家的方向吹奏,倾诉自己对姑娘的爱…  相似文献   

14.
郭平均 《成才之路》2009,(29):56-56
葫芦丝。音色亮丽而又柔肠百转。旋律富有诗意和舞蹈性,是我国特有的优秀少数民族乐器之一,源于云南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德宏、临沧地区。葫芦丝这种乐器之所以能秀于乐器之林,吸引国内外众多爱好者,主要在于它的音色独特,其次就是配上傣族风格的旋律,动听之极,天籁之音。葫芦丝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乐器,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本人源于对葫芦丝的喜爱,在洛阳幼师开展了第二课堂葫芦丝教学活动,几年来培养了一些学生,有的还在省及北京教育部举办的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积累了点滴经验,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5.
葫芦丝是傣族宝贵的音乐文化的遗产与结晶.虽然这门乐器历史悠久,但真正在全国流行与普及还只有十余年.由于起步较晚,在教学中还存在教材的知识点不统一、内容不完整、旋律的版本复杂多样以及绝大部分葫芦丝质量低劣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对葫芦丝的学习与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慧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57-158
在尊重葫芦丝音乐发展历程的前提下,依据乐曲风格特点和演奏要求的不同,将所有葫芦丝音乐分为"纯傣味"和"非傣味"两大类。并对继续沿用"轻、飘、柔"三个字,形容描述当前时下所有葫芦丝音乐的特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八音”是我国古代乐器的总称,古人根据制造乐器的材料不同,将乐器分为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八类,用这八种材料制成的八大类乐器称“八音”。1.匏类。匏是葫芦的一种。成熟的葫芦已木质化,可做容器和乐器。此类乐器得用匏的自然形状做音斗,如笙、葫芦笙、葫芦丝等均属匏类乐器。  相似文献   

18.
袁柏芳 《成才之路》2009,(25):72-72
通过三个学年来的教学,我在实践过程和教学理论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现总结为以下几点,以供同行参考。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初始,我想了很多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经过与校领导协商:我校的铃声用葫芦丝经典名曲为背景音乐;利用音乐课和兴趣小组活动课时间播放葫芦丝的经典名曲。让学生感受到葫芦丝的音乐美;在音乐课堂上介绍葫芦丝的构件和演奏特色,让学生充分认识乐器。引起学生对葫芦丝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并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器乐进课堂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良好情操。由于葫芦丝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以它优美的造型、动人的音色、简单易学而又表现力强,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几年前葫芦丝走进了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葫芦丝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乐器,其具有曲调优美、操作简单的重要特点,十分适合小学音乐课堂。本文就葫芦丝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技术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