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22):F0003-F0003
22.王守仁 一、生平介绍王守仁(1472—1528),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28岁中进士后,  相似文献   

2.
一、生平介绍王守仁(1472—1528),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相似文献   

3.
<正>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生于1472年。《明史·王守仁传》载:"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据此,王阳明本名为云,后改名为守仁。因后来他曾筑室于浙江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所以,后人尊称他为阳明先生,后世竟以号行了。  相似文献   

4.
杏坛大家     
《教师》2010,(17):F0002-F0002
王守仁(1472—1528),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相似文献   

5.
博仔 《湖南教育》2005,(4):10-11
名家小资料王守仁(1472~l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在会稽山阳明洞隐居养病,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是世界著名的心学大师,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教育思想要点致良知明人伦知行合一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治贵于改过顺应儿童性情量力施教“歌诗”习礼”和“读书”  相似文献   

6.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代中期阳明学派的创始人,是明代最重要的理学家,其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受佛学的影响较大,探讨佛学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实质,了解佛学对于中国儒学教育思想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也有其积极现实意义。 一、王守仁学术与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与佛学的关系 黄宗羲在《明儒学家》中对王守仁教育与学术思想历程的总结是:“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辞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  相似文献   

7.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也称阳明先主,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他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守仁从自己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体系出发,并根据自己数十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在教育心理思想方面提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见解。这些见解散见于其主要著作《传  相似文献   

8.
《学习之友》2008,(6):64-64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官至兵部尚书,是明代“阳明学派”创立人。他自幼才思敏捷,经常逢事作赋,有一首《哭象棋诗》就是他即景而作的。  相似文献   

9.
明代心学     
《现代语文》2007,(10):127-127
宋陆九渊开创了心学学派,明王守仁继承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后人合称“陆王心学”。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早期奉朱熹理学,转而出入佛老,后转向心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人多称之为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宋代学者陆九渊(即陆象山)的学说,综合孔孟及其弟子的哲学思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对当世和后代影响颇大。为了传播和推广其哲学思想,王守仁从三十四岁起“专志授徒讲学”,直到五十七岁逝世,从未脱离过教育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他从“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旨出发,大力宣扬“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  相似文献   

11.
龙岗书院     
龙岗书院在贵州龙场(今属修文)。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在此任驿丞时建,位于龙岗山东洞。有讲堂、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宣窝等。招收"诸夷第子"训诲其中。王守仁亲自主讲,以"知行一"学说、《五经忆说》开导启发,门生群集。黔人始知有"心性"之学。贵州立宣慰使、水西安国享于东洞岩壁顶题有"阳明先生遗爱处"。罗芳也于洞水西安国合于东洞岩壁顾题有"阳明先生道爱处"。罗汝芳也于洞壁题"阳明别调"以志。后日渐废圮。至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知县素睿复建于察院山顶。五十三年知县宋铎与邑人喻彦至于原址捐修阳明相16…  相似文献   

12.
生平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王守仁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教育家。1510年(正德5年)受聘主讲于贵州书院,开始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此后,他又先后任庐陵知县、南京刑部主事、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等职务,长期在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地活动。1521 年(正德16年)因平定宁王谋反有功, 他受封为“新建伯”。他从34岁开始,就从事讲学活动, 直到去世。其中除去6年(1522-1527) 是专门从事讲学之外,其余时间均是一面从政,一面讲学。他所到之处,讲学活动不断,并热心建立书院、兴办社学、建立学校,对明代中叶讲学之风的兴起和书院的勃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守仁(1472—1523)因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他一生经明代朱见深、祐樘至原熜四帝。历任刑部主事、庐陵知县、左佥都御使、南京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巡抚等职。在为官期间,他大力提倡办学,热心教育。从三十四岁开始,到五十七岁病死,执教二十多年。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他堪称为一位独树一帜的教育家。本文仅想就他语文教学思想作一粗略探讨。一、王阳明语文教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的哲学思包托“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说三个部分,在明中叶风靡一时,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是语文教学思想的基础,而语文教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王阳明的“心即理”说是南宋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哲学观点的发展,即所谓  相似文献   

14.
王守仁的《社学教条》及其儿童德育思想刘德华王守仁(1472一1528)宇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长期担任地方官吏,曾住江西卢陵县知事、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都察院左金都御史等职,巡抚南赣、汀、漳等地,主持...  相似文献   

15.
王守仁简介王守仁(公元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明武宗、世宗时,曾任南京兵部尚书。为了挽救风雨飘摇中的明朝,他多次出兵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暴动。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同时,王阳明主要成就在哲学领域。他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和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批判来喜的“理学”,进一步发展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王守仁的著作由他的学生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哲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是《传习录》(上、中、下)和《大学问》。王守仁的一个弟子抓住一个小偷。小偷听…  相似文献   

16.
<正>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后迁越城(今绍兴),居住光相坊。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因“南中盗贼蜂起”,王守仁受朝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征讨南赣一带农民起义。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先后镇压了横水左溪桶冈、(氵利)头、大帽山等地的农民起义。在此期间,他整顿吏治、建立秩序、轻徭簿赋、带种赈助、励  相似文献   

17.
明代前期,一直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至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重揭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旗帜,把孔孟思想体系简明化与世俗化,很快风靡全国。心学北传之后,北方王学的传播者颇多。“茌邑三先生”是北方王学之山东王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在弘扬传统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阳明心学,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有关“心”学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8.
杏坛大家     
生平王守仁(1472~1528),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相似文献   

19.
王守仁(1472—1529),明代余姚人,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家乡阴明阙,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乃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亦极具文学天赋,其诗秀逸有致,世称“姚江派”。他十一岁时就能即席赋诗,被誉为“神童”。在漫长的“生命之旅”中,王阳明有过身处官场显赫之时,亦有漫游楚越名山大川的文人之旅;甚至遭受过蒙冤下狱、贬谪“瘴病之地”的厄运,还曾有平“宸濠之乱”,用兵闽、赣、湘、桂山区的将帅生涯,但是,不论在何时何地,直至走完他的生命旅程,王阳明都没有停止自己的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王守仁一生广收门徒,因此,自阳明心学产生后,王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据《明史》记载:“(王守仁)门徒遍天下,流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儒林一》,《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一百七十》)在阳明心学的传播发展与普及中,王门后学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王门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皆与王守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在《明儒学案》中,黄宗羲以“人文地理位置”作为主要划分标准,将王门后学划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等六大派系,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依次论述与评价了这些学派及各派主要代表人物的理学思想。同时,黄宗羲还设《止修学案》和《泰州学案》,极赋否定色彩地论述了止修学派与泰州学派的理学思想。黄宗羲对王门后学的揭示与评价,不仅反映了其本人的学术观点和立场,而且为后人研究明代理学史,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