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孝道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和佛教都主张“孝”,但两家关于孝的思想理解存有巨大分歧。北宋僧人契嵩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传播佛教,对儒家孝道思想进行了吸收融汇,从而丰富了佛教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牟子与契嵩作为不同时代的佛教思想代表人物,他们面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挑战而不得不对儒佛关系做出抉择,而二者在抉择儒佛关系方面却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和特点.牟子在佛教初传时期面对儒家的诘难采用的是妥协论证的方法,即承认儒家思想的正确性,再从儒学中找出与佛教类似的思想和观念来证成佛教;契嵩于佛教鼎盛之际,以方便教化的思路调和儒佛之间的矛盾,即视儒学为佛教的“方便法门”,主动将儒学纳入其佛学体系而实现儒学与佛学的无缝对接.从牟子和契嵩有关儒佛“孝道”的论述中可以具体表现出这两种抉择思路的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儒佛圆融”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和原始佛教的孝道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佛、儒孝道观的融合带来了很大阻碍。最终,佛教依靠它的圆融性,儒家也凭借它的包容性,使两种孝道观相互融合。这种矛盾和融合在目连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依旧沿袭了目连戏"孝"的主旨,但是这部戏较其他地方剧种对孝的表现力度更大。其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和融合的也体现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契嵩对儒释关系的调和可以用"儒释一贯"予以概括。其基本的论证理路表现为借助儒家圣人经典之权威来为自己代言,阐明佛教思想理论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一致性。为了说明这种内圣之伦理观、心性论和外王之王道治世上的一致性,佛教的儒化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而这源于当时儒强佛弱的现实处境。但是,契嵩又基于佛教立场对佛教理论的高妙性、精深性给予了充分阐述,并在"儒化"中保存了佛教理论和修行实践的一贯性,体现出佛教理论上的高妙与儒化调整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契嵩对儒释关系的调和可以用"儒释一贯"予以概括。其基本的论证理路表现为借助儒家圣人经典之权威来为自己代言,阐明佛教思想理论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一致性。为了说明这种内圣之伦理观、心性论和外王之王道治世上的一致性,佛教的儒化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而这源于当时儒强佛弱的现实处境。但是,契嵩又基于佛教立场对佛教理论的高妙性、精深性给予了充分阐述,并在"儒化"中保存了佛教理论和修行实践的一贯性,体现出佛教理论上的高妙与儒化调整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印度(原始)佛教逐渐传入中国时,其思想与中国本土儒家思想的不融合,重点体现在佛教戒律思想对亲人父母的孝道伦理上。印度佛教并没有着重提倡孝道思想,有些戒律甚至与孝道相违背,佛教既要融入中国,必然要经过本土化心性化的过程,体现中国的特色,然最早涉及此类的问题的比较普及的戒律经典是《佛说梵网经》。通过对此经的梳理统计,找出其戒律中的孝道思想,有助于为印度佛教中国化提供些许依据参考,也对当今社会伦理价值的体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佛教学者虽然对印度佛教有无"孝"一词,佛典是否弘扬孝道有所争议,但事实却雄辩地说明释迦牟尼佛一贯倡导孝道.他不仅强调孝顺父母是"佛法"、"圣道",而且是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佛教典籍无论是巴利文<经集>、小乘佛典<阿含经>,还是大乘诸多经籍,都毫无例外地倡导尽心孝养父母.并将孝敬父母的孝道纳入戒律之中,规定凡不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者皆犯轻垢罪.探讨佛教孝道观的特色和功能,可使上述观点更具立足依据.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价值理论是主体价值构建的哲学依据。加强社会主义新孝道观教育对于纠正主体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主流形势是一个正确选择。社会主义新孝道是传统孝道观念的现代化,是优秀传统孝道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对于养成科学的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探究用社会主义新孝道观引领主体价值构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道家和道教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易》的象数论;佛教与古代印度数论哲学接近。佛教、道教均主出世,较易融通。儒佛都主张心性本善;佛教的知识论(现量说)、自性论与儒学原有的自省观和心性观有相通的潜在因素,可在思维逻辑上对理学的形成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孝”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占有重要位置。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一书,对“孝”作了多方面的阐释。文章通过研读《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篇章,从“孝”的理论内涵、实践方式和功用价值三方面来探讨《论语》所展示的孝道思想,体会孔子孝道言论中所蕴含的独特理念与智慧。  相似文献   

11.
《颜氏家训》中的孝道观主要体现在重视对子女的孝伦理教育,主张父慈是子孝的重要条件,要求子女既要赡养父母,又要尊敬父母,还要以礼安葬和祭祀父母。《颜氏家训》主要继承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观,但对儒家的孝道观又有所变通和发展,更适合了民众的需求。《颜氏家训》所宣扬的孝道观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牟子《理惑论》是佛教典籍,但文中大量引用道家《老子》之语来解释佛教教义,并为佛教辩护,从侧面体现了早期佛教信仰者的老子观。牟子在佛教和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中寻找异同点,从而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廓清障碍,这有利于揭示早期佛教对老子其人其书的认识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我国古代民族观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古代进步民族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从最高统治者到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一般士人都表达了他们的民族观,为解决当时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方案。陈黯的《华心》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笔者认为,《华心》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华夷概念外延的扩大;二是民族认同意识的探究;三是"以华为心"的价值取向。《华心》民族观产生的背景有三个方面:"夷夏之辨"思想的抬头,民族融合的现实,经济文化的繁荣。《华心》民族观对唐后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它始终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傲的重要品质。《论语》中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个人层面是为人之本,社会层面是秩序之源,国家层面是立国之基。研究《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分析孝道传承的现实问题,阐释传承孝道的重要性,探讨孝道传承的路径方法,对提高当代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一剧产生于明代晚期,由于时代和个人原因,使得《牡丹亭》文本上呈现出儒、道、释文化结合的趋势。本文立足于《牡丹亭》文本,从儒家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儒家的"尽情至性"观建构了《牡丹亭》"至情"的境界;道教的重生观念,建构了《牡丹亭》人本主义的思想内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建构了《牡丹亭》生死转化的艺术情境。  相似文献   

16.
从1897年《我的教育信条》开始,约翰&#183;杜威的文章和著作中就隐含了他对学校道德教育目的的阐述,如1908年出版的《伦理学》,1909年出版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释了他的教育理论,许多章节论述了他独具特色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观。另外,他在《道德中的三个独立要素》《人性会改变吗》《创造性的民主——我们面临的任务》《关于价值的几个问题》等文献中也对自己的道德教育目的观进行了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维摩诘经》所涵摄之伦理意蕴体现在行善止恶之善恶观、自度度人之修行观、方便设教之施教论、不思议解脱之解脱论四个方面。善恶观强调"止三恶"、"离五浊"、"除八难"、"行十善"及"业报观";修行观注重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施教论主张方便设教、摄化众生;解脱论表现为"不思议解脱",关涉"入不二法门"、"心净则土净"。凸显出佛教作为伦理性宗教之道德特质,对《维摩诘经》之伦理解读亦为《维摩诘经》之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佛教德育是人类德育发展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包括佛教的人生观、善恶果报说、佛性说、孝道观以及道德规范与实践。中国佛教的德育思想闪烁着中国人的德育智慧光芒,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德育体系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0.
《女孝经》是唐代郑氏所作,是当时女子孝道教育的书籍。全书的结构模仿曾子的《孝经》,宣扬女子应遵循的孝悌观、夫妇观、母仪观等女德思想。《女孝经》确立的女德规范,通过儒家思想教化、榜样示范、奖罚结合等方式在实践中得到大多数女性的信仰与尊崇。其女德思想对于培养传统社会家庭生活中礼教有序、长幼尊卑、和睦相处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女孝经》在禁锢女子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追求方面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