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习惯上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他挟持了汉献帝,但"诸侯"并不为其所令,"挟天子"是令不了诸侯的。曹操挟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令诸侯",而是为了"令士人"。"挟天子"取得的实际效果是令士人,即"挟天子以令士人","令士人"对汉魏之际的历史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曹操,人们就会想到三国戏剧中的白脸大奸臣,尤其是他说的那句话:"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也不可让天下人负我."对于曹操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人们总是贬多褒少,只有少数学者为他"叫屈",替他"平反".在我看来,三国人物中,性格最为复杂,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于一身者,唯曹操一人.  相似文献   

3.
浅论曹操性格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性格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青壮年时期的曹操慷慨通脱,自信机警;老年曹操多忧多虑和孤独谲诈。导致曹操性格演变的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也有其自身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登高必赋,乃造新诗,披之管乐,皆成乐章”,鲁迅先生说他的文风“清峻”,“通脱”,“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其实曹操文的魅力,在于它们淋漓尽致而且非常自信的披露了作者的性格。曹操占主导性格的是他那大丈夫的胸襟和气魄,而他作为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更让读者感动。曹操的文明白的展示出曹操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心路历程,透过他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曹操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几出曹操戏来比较艺术上的真实与历史上的真实,认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艺术上的曹操是反面典型而历史上的曹操是正面形象,艺术上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既有不符之处,也有基本相同之处,艺术上的曹操并非一概是坏典型,也有具有歌颂性质的曹操戏。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同性格的定向性、一贯性相统一,它就使艺术上的曹操形象具有多种面貌。  相似文献   

6.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成就方面有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塑造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像孙权、周瑜、诸葛亮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众多人物中,曹操这一人物饱受争议,各类人士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乱世英雄",也有人说是"奸雄"等等,这也充分证明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上的成功,笔者认为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地对他进行好坏的评断,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由于他不同的身份和多样化的性格,其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却又阴险奸诈,是封建社会中许多人物的代表与结晶。  相似文献   

8.
一、从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看曹操形象的审美二重性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也是一个性格最为丰满和复杂的人物。他“有时仁,有时暴”,“似乎忠、似乎顺、似乎义”;在他身上,“有使人倾慕处”,“痛恨处”,“佩服处”。他的“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亦有非常人所能及者”。他“能令人恨,能令人恕,并能令人爱”,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十分复杂的。俗话说,“不见曹操想曹操,见了曹操恨曹操”。这就是复杂审美心理的表现。是的,在人物的性格世界中,存在着“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等两种性格力量互相对立,互相  相似文献   

9.
曹操可说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多样的人,他野心勃勃,聪明绝顶,有王者风范;又疑神疑鬼,心胸狭窄,一副小人嘴脸。结合相关史料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对我们正确认识曹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操的笑     
"与我水火不容者,操也."刘备这话我很认同.两人是政敌,而且在性格、做人做事方式上有很大差异.刘备善以哭感动于人、取得人心;而曹操却截然不同,他善用"笑".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教材是这样分析袁绍失败的原因的: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打败袁绍。"但我更倾向于"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其人其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异秉".第一是他生世、性格的"异秉",和"水"的关系密切;第二是他小说观念的"异秉","小说是回忆";第三是他把语言推到极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高邮故事"集中体现了他小说的"异秉",寄托其"与众不同"的美学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过去学者或者说曹操思想属于儒家,或者认为他崇尚法家,还有说是杂家的,不一而足。我们从曹操思想性格的一贯表现、反映其心性思想倾向的诗文、对于儒法礼教的深刻认识、思想方式和习惯与道家相近等方面重新加以探讨,指出其思想性格更多道学文化影响的因素,这与其青少年直至而立之后在道学氛围浓厚的家乡接受教育密切相关,这种教育训练了他的思想方式与认知习惯,使其富有智慧,以致在混乱的世界可以做到"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以后治国虽杂用儒、法家的一些观念,乃政治统治权术而已,并非真正属于他个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课文通过曹操忌才杀杨修 ,刻画了曹操猜忌、阴险、狠毒的性格 ,这种性格不是一般的虚伪和权谋 ,而是和他的雄才大略糅合在一起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种奸诈。也说明杨修是一个聪颖敏锐、才华横溢而书生气十足、恃才放旷招致忌恨的文人  相似文献   

15.
茫茫水面上,清风明月夜,客人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箫声在诉说着什么呢?客人说,他为"固一世之雄"的曹操及其伟业"而今安在哉"而悲慨,为"吾生之须臾"而哀伤,为"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黯神。客人之悲,悲的是人生乃至宇宙的终极问  相似文献   

16.
在前一篇中,我们讲到毛氏父子把曹操定格在“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上。但是,这并不等于作者(或注者)在全盘否定曹操,或者说是在简单化否定曹操。《三国演义》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是立体地、形象地描述曹操形象的,而不是一味地贬低。在突出其“奸”的一面的同时,也着力描写了其“雄”的一面。在曹操身上,奸臣权相的本质是他的核心性格,另一方面又有雄才、机智、豪爽、爱才和富有政治远见的特  相似文献   

17.
曹操现存诗歌皆系乐府诗,这一现象值得关注。本文认为曹操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个人性格以及他的诗学观念是其钟情于乐府的主要原因。无论在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曹操的乐府诗都对汉乐府有所继承;曹操乐府诗对汉乐府的突破表现在叙事空间的拓展、主观抒情因素的加强、四言诗的再度新生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曹操性格中的核心是毒辣残忍,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曹操的评价,"乱世之枭雄"似乎是基本的定论,倒也简洁明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则认为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但是人们终究要认识曹操,客观地评价曹操。事实上,从曹操做过的几件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不同寻常的智慧。从望梅止渴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不寻常的素质和魄力进行了巧妙的激励;从割发代首中,可以看出曹操用机智的权宜做出了兼顾两全的决断;从绝妙好辞中,可以看出曹操用独到的眼光一直关注看到事情背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曹操性格中的核心是毒辣残忍,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