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对于他的翻译策略,尤其是选用古雅的译笔翻译外国文学,各家评说不一.本文拟从文化视角切入,重新审视林纾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林纡及其译作,而且会使我们更明确地意识到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两种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斗争与协商的结果.在诸多文本外因素制约下,译者有时必须适度逾"矩"以保证其翻译作品顺利地为特定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的理论.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林译《黑奴吁天录》,探讨林纾在探索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道路上所作的努力的和尝试,可以对林纾的翻译做出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一译本是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翻译目的的操控下,采用特定翻译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林纾,作为中国晚清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是中国译介西方文学作品的第一人,在当时社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虽然林纾不懂外语,他和魏易及其他翻译者合作,通过倾听口述者的口译,林纾翻译的作品多达180部。他与众不同的翻译风格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也大受赞赏。林译《黑奴吁天录》,即斯托夫人所作的《黑奴吁天录》,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部作品。众所周知,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各自包含不同的文化因素。而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林译《黑奴吁天录》的影响,以便研究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做到既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又巩固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论及翻译研究的综合性、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就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过程中对内(需要和能力)对外(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和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对林纾的翻译有更深入的了解,试图为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是古老中华帝国三千年来东西激烈碰撞、交流、翻天覆地变化之时期,东南沿海各省更是首当其冲,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福建省涌现出了严复、辜鸿铭、林纾等等文化巨人,史称"福建三杰"。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探讨了著名翻译学家钱钟书在其所著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所提出的"诱"、"讹"、"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对于中西异质性语言文化之间的互解互译具有的理论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通西文的翻译家林纾译介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然而,在其180余种文学译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讹错,成为众多评论家评论林译小说忠实与否的焦点。文化操纵理论的出现为研究林译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历史的眼光对其做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即这些讹错是受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共同操控的结果。这一研究结果为人们更加客观地评价译者及其译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门历史学科,都有一个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我们都会面对其历史的是非功过,而不得不表明自己的褒贬毁誉。翻开现有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对林纾其人大都褒少贬多,甚至有毁无誉。因而对初学者造成了这么一个片面的印象:林纾——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千古罪人。如果我们不受“现代”这一时间观念的束缚,将问题上推到“近代”,对林纾作一个整体的考察,就不得不承认:林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应占据一席地位。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人,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父亲初时贩盐,不幸船沉,后到台湾经商,又亏了本,致使  相似文献   

9.
晚清文人林纾"力延古文之一线",坚守传统文化及古文论之精髓,创作实践与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堪称古文大家。然而其古文理论的光芒被"林译小说"所遮掩,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以《春觉斋论文》为主要探究对象,分析林纾古文理论的传承与变革之处,从而阐明他在古文论的建构以及发展创新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翻译已经形成了一个我们国家的文化活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姓名的翻译已经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由于中国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所以在姓名翻译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一系列的错位.由此,在其中就隐藏着性别政治,这主要体现在翻译姓名时汉字选字的四种形态当中.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外译最多的中国典籍。在译本中译者对数字、成语的翻译体现了综合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策略上是采用了翻译杂合的方式;同时杂合不只应用在翻译策略中,也应用在文化中。杂合的同时却又不失中国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能够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道德经》精髓,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2.
墨海书馆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清末时期由教会传教士在上海最早创办的集翻译、印刷、于一体的出版机构.墨海书馆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印刷工业的近代化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在其存在期间墨海书馆的传教士和中国文人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科学书籍,开创了新的办刊方式,这有利于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近代化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交流日益密切,而这个交流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英语。英语作为国际间交往交流的主要应用语言,不仅仅应该是对其表达意思的准确翻译工具,更应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汉英翻译的课堂中更应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英翻译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汉英翻译课堂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针对这种现实的情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深刻讨论了汉英翻译课堂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分析了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汉英翻译课堂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艺术性最高的一部。文章通过对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经行阐述,结合《老残游记》两种英译本中对文化意象的翻译,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递中的不同作用。文章指出,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杨宪益夫妇倾向于使用交际翻译,以提高译本的可读性;而哈罗德·沙迪克则更多地使用语义翻译,旨在达到忠实传递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文化的异质性势必会造成翻译活动的不同。本文以《红楼梦》的杨霍译文为载体,比较分析二者在其翻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力求从生态文化,宗教文化,文化意象以及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严复和纽马克作为中西译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提出了"信达雅"和交际翻译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理论核心——翻译标准及创建理论的前提基础和目的,揭示了其相似性。并说明中西译论本质是一致的,可以彼此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7.
城市形象宣传语传达着这个城市的文化风俗、思维模式、审美观念等文化内涵.得体的城市形象主题宣传语的翻译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展示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从而达到很强的感染力和良好的对外宣传功能.从文学翻译的美学原则出发,提出符合翻译美学原则、更富于中国和地方文化内涵的泸州市城市形象主题宣传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从韦努蒂所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翻译法中,可以对应地引出翻译中一般对文化因素处理的两种方法,即主要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异化)的翻译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的翻译。尽管两种方法都有其存在价值,但归化翻译扭曲了被翻译文化的文化身份,而异化翻译法对于保存文化“异质因素”尤为重要,且有利于彰显多元文化,从而确立翻译中的文化认同。因此,在对中国文化中令人瞩目的古诗翻译时,异化翻译是保留中国古文化特质不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必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特定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同样,翻译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目的不仅在于传承原文本身的语言价值,还在于使读者更准确地体会其文化涵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分析,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历史文化学视角,尝试探讨实用理性传统对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影响,为索解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历史图景,补充一种新的文化解释。研究认为:近代中国体育思想演变带有工具理性、实用功利、多元速变和互动融合等特色。孕育于巫礼文化的中国实用理性传统,是影响近代中国体育思想演变的内缘性文化因子,具体表现在经世致用的思维方式确立了演变的主题、实用实效的价值取向引导了演变的方向、以变求进的人生态度加速了演变的过程、求同化异的实践方式影响了演变的结果,这对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既有贡献也有阻碍。因此,在文化自觉和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语境下,需要淡化传统的工具理性色彩,加强体育基础理论创新;克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遵循体育发展内在规律;坚持主动识变和应变求变,推进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创新;承续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推动中外体育思想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