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翻阅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感受柳文中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八字方针”,颇受启发:作文教学是否也能“顺人之天.以致其性”呢?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言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告诉我们一个高明的种树人,不一定是杰作频出的园艺师.因为他懂得——生命会在自己的大剪刀下失去原本意义。郭橐驼种树之所以能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其原因在于他能顺应树木的自然本性.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诗人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的道理。同样,学生是树.教育可以借鉴种树的经验——“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相似文献   

3.
林传 《福建教育》2009,(9):28-29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提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原理,我颇受启发。作文教学是否也要“顺人之天,以致其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要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李金龙 《阅读与鉴赏》2009,(5):33-33,32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传记散文。它通过对种树人郭橐驼既善种树又善管树的“养树术”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制漆性”(即尊重树木的生长规律)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官吏治理民政)也必须“顺性”,不能“好烦其令”的道理。反映了作者希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百姓能各务其业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德育评价亦如此。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由发展,方能彰显德育评价的力量。为此,南京市东山小学在“长善而救其失”的德育理念指导下,对传统的德育评价体系进行了变革。  相似文献   

6.
丁克新 《甘肃教育》2006,(6A):18-18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在其作品《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就是说种树要顺乎或按照树林生长的客观规律,借此比喻教育要做到调动人的内在因素、使受教育者健康成长,顺乎人发展的规律、情感升华规律、意志品质淀积规律等。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有一篇散文《种树郭橐驼传》,用寓言的形式进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养人如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只有顺应树的天性,树木才能长得高大茂盛。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执教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文章讲述了一位种树能手的故事。种书寸能手郭橐驼种的树“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当时长安权贵和卖果者争相购买:有人问其缘由,郭橐驼则曰:“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促使其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正是他植树高人一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守护天性     
<正>一天性,就是自然赋予的品质或特性。唐代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了种树的诀窍: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天",即为树木生长的基本环境和规律;"性",乃为树木的本性。其意思是说,种树要顺从树木生长的规律,让树木彰显自己的本性。种树和育人的道理其实是相融相通的。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我以为,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教育就得要有"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与智慧,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引导  相似文献   

10.
柳痴: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中说树木成材的秘诀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被称为柳痴的作者柳宗元深得种柳之真谛,他在柳州刺史任上,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故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最终为官一处,遗惠一方,使得瘴气横生的柳州面貌大改。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形成发展良好的个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要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培养目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先进的教育观,从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中吸取营养。柳宗元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善种树,人问之其理,回答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怎样能“致性”,能使树长得好呢?柳宗元认为应“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吾问养树,得养人术”,柳宗元在这篇文章里假养…  相似文献   

12.
顺木之天,意思就是要按规律办事,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归结出的一种朴素哲理。作文教学这根“木”,自然也有其独特的“天”。作文教学固有的“天性”是什么?如何引领学生步入“情动而言形”的自然写作境界?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在其作品《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就是说种树要顺乎或按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借此比喻教育要做到调动人的内在因素,使受教育者健康成长,顺乎人发展的规律、情感升华规律、意志品质淀积规律等。当前学校实行绿色教育,正是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这是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确立问题。个体需要很长时间不断获取科学知识,确立信仰和建立行为准则,最终形成独特人格。在这一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存在个体的“知不知,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而“知、信、行”三者是…  相似文献   

14.
天性,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或称人性,本性。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在《郭橐驼传》中提出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意思是要按照树木的客观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他的思想观点,主张顺应事物的天性,使其良好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必须像种树一样,顺应儿童天性,让童心充分舒展,童真自然释放,童性快乐张扬,童趣尽情挥洒。怎样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天性,让阅读富有个性?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上选录了柳宗元的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文中讲有很多人种树,但总是种不好。有一位驼背的种树人却种的一手好树,其他人无法和他相比。他说那些种树的人是“繁殖扰树”,只有“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才能种好树。读罢此文,我不由想起了一种很规范的课堂教学模式:介绍背景、作者。然后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最后是写作特色。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兴趣、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品读柳宗元     
美文采撷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①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③也,能顺木之天④以致其性⑤焉尔。凡植木之性⑥,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⑦,其筑⑧欲密。既然已⑨,勿动勿虑⑩,去不复顾。——《种树郭橐驼传》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  相似文献   

17.
郭橐驼者,种树之能手也;张老师者,带班之精英也. 昔者,丰乐乡有一奇人,能顺木之天性,而致其硕茂且其实早而藩之也.环视四郡,未有不慕之也.遂使柳河东为其作传,得以名传百世也. 今亦有一狂人居于分宁城中,好以诗书育人,以道理度人,以明令治人.吾尝从而学之久矣,故作此篇,以叙其山谷之遗风.望诸君见之,亦能有感而发矣.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上海H版语文教材高二第二学期(人教版高二册第六单元)的篇目。这篇文章题目为“传”,实际上却是一篇具有强烈讽谏色彩的寓言。对这篇教材的处理,一般来说,就是在疏通语句的基础上明确寓意。作者以虚构的种树能手郭橐驼的植树经验作类比,告诫为官者,养人犹如养树,应该“致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即治民;指责中唐吏治扰民、伤民,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及改革政治的愿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这篇课文的处理,经历了一个由共性教学走向个性教学的过程。《种树郭橐驼传》属略读课文,在基本完成文字疏通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9.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借郭橐驼之口介绍自己种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最后“得养人术”。若以其道,移之教理,得育人之术,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在永州谪居十年,与青年学子交往密切,写有许多书信文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交以为师”“中焉可师”“尊师重道”“文以明道”是他丰富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学习运用柳子这些教育观点,对提升地方性高职校园软环境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