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创造的以“疑古思想”为核心的“层累地造成中困古文”的观点和治史方法,洋溢着顾先生的“求真”精神。正是这一精神,显示了他追求真理的豪情与勇气,为学术而献身的品质及其学术的独立、自由等风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顾先生疑古思想的渊源,学术精神,以及顾先生在古史辨运动中提出的“层累造成说”、“四偶像说”的观点,及民俗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的分析,试图给古史辨运动一个恰当的定位,以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古史辨运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顾先生疑古思想的渊源,学术精神,以及顾先生在古史辨运动中提出的“层累造成说”、“四偶像说”的观点,及民俗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的分析,试图给古史辨运动一个恰当的定位,以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古史辨运动。  相似文献   

4.
清代历史考据学家崔述之学,以疑古为宗旨,因而与乾嘉时期考据学的信古之风格格不入,颇受冷落。但他拥有一个适宜治学的小的文化环境,启蒙时期得到恩师的提携、资助,成年后,妻子、妹妹、弟弟皆能文向学,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崔述虽然疑古,但尊师情感真挚,他的弟子陈履和,更是无限地尊师崇学,以一生精力和资费刊印崔述的著述《考信录》,弘扬其学,使之传播于后世。这个事迹,感人肺腑。尊师崇学的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值得倡导,以提高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崔述是清乾嘉时期一位出色的辨伪学家,为廓清旧的古史体系,拨开自汉以来的古史迷雾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反传统的批判精神直接为近代疑古思潮提供了养料.此外,崔述治史有自觉追求证据确凿、逻辑严密的朴素理性主义精神,十分重视史学方法的总结.然而,崔述以经书作为考证古史的唯一准绳,使他在确立可信古史体系上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6.
从事史学研究时,面对史料不足的情况,在没有确凿而充分的证据之前,应该不轻易否定前人的结论.而应该抱着理性的态度,尊重前人的成果。在可信与不可信之间,宁取前者。过分疑古与个人的性格、经历、思想倾向和治学方法都有一定关系。疑古主义学者在学术上起过相当大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其在某些方面确也有过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辨伪学贯穿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方法论原则。在此方法论指导下,胡适发现了清代辨伪学家崔述,并高度评价了其科学的辨伪学方法。其方法论的形成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胡适从这一方法论出发,总结了自己的辨伪学思想,并在诸子学、水经注研究及其他领域进行辨伪学的实践。胡适疑古辨伪的学术成果存在颇多争议,但是其提出的方法论原则却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清代史家崔述在考辨伪书荒史的过程中,确立了“是非必折衷于孔孟,而真伪必取信于《诗》《书》”的用证原则和“不应后人所知,乃反详于古人”的辨伪原则,形成了系统的历史考证方法论。崔述的历史考证方法澄清了许多古史传说的疑团,具有重大的考史价值;但也存在着疑古过头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他对司马迁《史记》“申侯与弑幽王”记事的考证,明显暴露出其历史考证方法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正> “疑人不使、使人不疑”这条古谚语,早在金史中已经出现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后人演变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了。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条古谚语仍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诗经研究学者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风格独特,他主张"独立说诗",从《诗经》的本文中探求诗的意旨,不依傍遵从经典。崔述、方玉润在精神上继承了其疑古作风,姚氏说诗的内容与方法为方玉润借鉴甚至引用多次,尤其是"以文学说诗";姚氏《诗经通论》中的古史考辨对民国时期的顾颉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国内研究王安石的学术思想大体沿袭两大学术思路,一是“宋学”路数,占主流;一为“汉学”进程,是非主流。二者各具特色,互有得失,共同形成了又一研究高潮。但是,二者皆以残缺不全的对象“荆公新学”误读了历史真实的整体对象——“王学”。所以,刷新研究对象,重置“王学”的研究平台,堪为尽善尽美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参与式教学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所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中学历史教师的历史学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对中学历史教师进行历史学养的培养并不是中学的任务,而是师范院校历史教学必须担负起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以师生共同体为核心的导师制和"知史""、用史"的教育、培养与训练,则是培养师范生历史学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中学历史参与式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章炳麟(太炎)、黄侃(季刚)是20世纪初期“国故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西化”浪潮冲击中国民族文化走向极端,传统文化几被全盘否定的历史时期,坚持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提倡建设中国本体文化,并为此整理典籍、施行国学教育,为新世纪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继承型人才。今天,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他们的文化建设思想和提倡国故之所为,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国学研究和教育中高度的历史使命意识、敢于反潮流的独立思想和难能可贵的严谨学风,这对我们今天先进文化的建设,是有深刻的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卫兴华先生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卫兴华先生教育成就卓著,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事业的"最美奋斗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中,经济学界要学习卫兴华先生以信仰为根基、以人民为中心、以真理为准绳、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秉承治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15.
南朝梁顾野王撰写的《玉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楷书字体编纂而成的字典,研究价值巨大。我们以原本《玉篇》为切人点,选取其中几组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的历史演变,印证六朝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6.
It is argued that, basically, academics engage in three activities: teaching,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and that the activity of scholarship must be recognised and separately funded. The concept of scholarship is derived from its historical roots, according to which it supports both teaching and research, but is extended to support all activities in which academics engage. 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develop an expanding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which all academic activities are appropriately recognised and rewarded and which can operate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unit costs than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past. However, the need to provide funding for scholarship puts a lower bound to acceptable unit costs.  相似文献   

17.
正本清源,在弄清和确定“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首先应该很好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坚持正确的学术态度。  相似文献   

18.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roles play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in South Africa in defining the meaning of scholarship and in evaluating and funding it. The ideas that inform policy and practice include: the view that scholarship must serv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becoming more globally competitive; attempts to manage and direct knowledge production; redressing apartheid’s legacies; and a positivist discourse. I argue in favour of diversity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greater consistency with nation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tensions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humanities, and between disciplinary-based and applied scholarship are also highlighted. They lie at the heart of the status of ‘other knowledges’ in relation to more ‘traditional’ scholarship. The poli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analyses are raised for debate.  相似文献   

20.
《剑桥中华民国史》是一本重要史,但它的学史部分存在着不少史料方面的错误,影响了它的学术成就,本从理论思潮,学社团和学论争,作家作品等方面列举了这一部分在史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