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首先,原文作者把其交际意图明示给译者,由译者对其意图做出推理;其次,译者再通过译文将其明示给译语读者,由译语读者使用正确的语境假设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做出正确推理,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并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其对直接翻译的论述更是为异化翻译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异化翻译的应用也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要有限度,这也是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约束力。因此,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指出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应该是一种三元关系: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交际的成功取决于原文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然后基于关联理论所阐述的翻译的推理交际这一本质,分析解读出翻译等值只能是相对而言的,进一步印证了关联理论对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格特(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是把翻译看作一种认知-推理活动,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这一交际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一是译者根据原文以读者的身份经认知获得最佳关联;二是译者以交际者的身份在译文中向译文读者转达原文作者的明示和交际意图,而译文读者进行推理,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佳关联。本文作者试图以分析一首唐诗的八种不同英译本为例来论证其在翻译唐诗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对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转换,译文文本应最大限度趋向干原文。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关联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翻译概念本身的语用作用。然后又从关联角度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用关联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5.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当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只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都可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6.
借鉴语用学原则,结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中的翻译实例,并从探讨TEM-8翻译中的解题策略着手,可以发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其根本交际意图是译者通过一系列顺应选择寻求原文理解以及译文输出过程中的最佳关联。关联是翻译的根本意图,而顺应则是实现这种意图的具体手段。具体说来,译者通过不断做出顺应选择,寻求最佳关联,获取对原作的准确理解和定位,进而通过系列的顺应选择在译文中产生关联明示,准确将原文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实现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的基本等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语用学视角对翻译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翻译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交际过程.译者从原语及其语境假设中进行推理,获得最佳关联,并在译文中明示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这是关联理论对翻译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8.
陈艳鸾 《海外英语》2013,(21):143-144
诗词广泛应用于话本和拟话本小说当中,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诗词翻译是一种认知-推理的交际活动。译者应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等因素,灵活采取不同的策略,选择最具关联性的译文。该文拟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诗词英译进行对比,研究译者是如何原文作者的明示,并将这种明示传递给读者,从而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语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陈渊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11):134-137
王斌认为,关联理论解释的翻译现象就是同化翻译、可译性与重译。事实上,关联理论也可以解释异化翻译现象。翻译就是翻译作者的意图。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可以作异化翻译。这样做虽然会增加译文读者的推理努力,但译文读者能获得更大的语境效果,从而也能保持最佳关联性的传递。根据认知语境的特点,必要时在译文中增加信息为译文读者营造一个关联语境,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语境推理前提。但过多的增加信息会增加推理努力且背离原文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本质上是一种示意一推理过程,说话人提供最大关联的信息,听话人则根据语境或认知环境对信息进行推理,挑选关联性最大的假设,获得最佳关联,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达到交际的成功。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三个交际者和两次示意一推理过程,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和译文语篇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人类交际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外语教学领域,阅读教学始终是关注的重点。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作者和读者通过文本进行的一种交际。根据关联理论,阅读理解过程是解读作者意图的过程,阅读材料可能包括明说与暗含两个方面的信息,阅读理解以寻找、确定最佳关联为依据。而在此过程中,话语标记语会对读者的话语理解产生制约,对读者的话语理解进行引导,使其对话语的理解尽可能与作者一致,故它们是寻找关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旨在揭示话语标记语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根据翻译关联观,翻译是一种明示一推理的过程。它涉及作者、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三元关系。在明示一推理过程中,译者应用多种翻译策略有助于读者找到语境中的最佳关联,与作者成功交流。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为科技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根据关联原则,译者在从事科技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译者首先通过各种交际线索找到原语交际者的真实交际意图,然后通过推理目标语受体的认知环境,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译法,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指导科技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5.
论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中的关联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框架探讨了关联理论和翻译的关系,关联理论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它是用以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前提,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语境应分析到何种程度为止,主要是由关联性决定的;一旦寻求到最佳关联时,一个特定的语境才算确定。因此我们认为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译文信息和形式等相关因素的取舍;译者的任务就是:在翻译中,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认知推理,找到最佳关联,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阐述关联理论诞生背景,指出从译者和译学研究者角度看,关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有三:建构最佳关联的语境,实现译者意图;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符合读者期待;把握翻译的三元关系,完成明示交际。因此,该理论对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民俗语义词汇”富含独特的语言文化特征,在目的语中几乎找不到文化内涵完全对应的词语,所以翻译这些词汇格外棘手。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指出对这些文化词汇的翻译应该以“最佳关联”为目标、“关联域”为中介、“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传递为原则。但是当这两种意图不能被兼顾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18.
赵子惠 《海外英语》2011,(9):243-244,247
字幕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模式,是与观众成功交际的桥梁。翻译时,也就是进行语言转换时,译者应该遵循关联翻译理论,根据关联原则,正确把握原影视作品的创作意图和相关信息,对目的语观众当下所处的认知环境做出正确的假设或期待,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观众通过银屏的字幕呈现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建立最佳关联,提高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也应遵守关联原则。文化翻译应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充分考虑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是使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及文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是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意图进行识别的认知过程。英语双关是一种间接表达交际意图的语言形式,具有双重语境的特点。理解者通过对表层含义的层层推理,推翻原有的假设,产生新的语境假设,最终找到最佳关联,领悟双关语的含义。因此,关联理论对双关语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