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改学生的习作被许多教师视为一项劳而无功的苦差,因为把习作发还给学生,大多数学生毫无感觉地看一下等级,便把作文本放到抽屉中去了,老师的精心批改和对文章提出的中肯意见学生视而不见。学生写完一篇习作,并不是一次习作任务的终结,精彩的文章大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得来的,而传统批改法仅将作文评改作为教师的单边活动,学生则被排斥在这些实践之外,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探因 教师的批语本质上是对学生习作的再指导,由于这种指导是基于学生的具体习作,因此这种指导比作业前的指导更具个性化,更有针对性,对学生习作水平提高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急急忙忙打开.看自己得了什么等级,是"优"便喜形于色,是"良"也心安理得,是"及格"便神情木然,是"不及格"便一脸沮丧.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活页作文就是将作文不再写在固定的作文本上,而是写在作文活页纸上。作文写在固定的作文本上,完成后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后放在办公室,等到作文讲评时发给学生。评了上周作文写了本周作文之后,作文本将再一次回到教师案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常规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惯用模式。学生上了三年级以后我们有了作文作业。每每想将一些优秀习作展示给全班学生时,由于作文本展示受到限制我不得不让优秀习作的作者再把文章用纸重抄一遍,然后再在展示台上展示或装订成集。虽然抄写很辛苦,但这些小作者们仍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习作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评价往往只见“文”而不见“人”,教师眼中多的是如何找出一些缺点来给习作减分,却少有找到优点给加分的.许多学生对教师给予的评价也只是瞄上一眼,便将作文本塞进抽屉,造成了教师评价的“劳而少益”甚至“徒劳无益”.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认为,“作文教学一向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教师批改下功夫很大,学生不看,等于白花力气.应该改变改变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运用一些心理效应进行习作评价,便能使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通常的做法是“大包大揽”,即独自批改。教师勤勤恳恳地一字一句批改,结果事与愿违,大部分学生在收到作文本后,或漠不关心,草草看一眼,或干脆不看,径直塞进书包。可见这种批改方式收效甚微。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相批改。这种批改方法分五个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6.
学生完成了一篇习作,都有一种急于知道老师如何评价的愿望。但是我们常常看到,每当老师将批阅后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时,多数学生只是随意浏览一下,并没有认真研读习作批语,也没有主动修改作文。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习作批语本身缺乏情感魅力是关键。因此,我在撰写习作批语时,不仅要求自己做到言之有物,更要做到言之有情,并力求做到“四忌四要”,  相似文献   

7.
1.学生自评,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自主地修改评价自己的文章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首先要求学生将自己当堂完成的习作进行认真修改后抄写到正式作文本上,再让学生按照“内容选材”、“语言表达”、“书写格式”三方面的具体要求对自己的习作分项进行等级评价。这样做,纠正了学生认为“作文是自己  相似文献   

8.
唐朝霞 《小学语文》2014,(11):34-37
在目前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常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习作前的指导上,而对习作后的评价则如蓝天飞鸿——一晃而过。教师蜻蜓点水般用寥寥数语便总结了一次写作,然后马不停蹄地开启新一篇写作旅程。这样“上赶着”的写作教学,令写作评价趋于形式化和程式化。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状态缺乏全面的掌握,很难从学生的个性角度去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作文的批改是提高学生习作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既要呕心沥血地指导习作,又要面面俱到地指导习作,又是横批,又是眉批,形式上热热闹闹。学生是否看批语,还是个问题,而这样做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次作文从指导到批改循环下来,教师累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却往往收效甚微。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引起了我的反思。改革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达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往往大动干戈,删、改、添、批,颇费苦心.实指望学生能从自己的劳动中有所收益。然而,有些学生拿到作文本后.连看也不看一眼就把它扔到抽屉里睡大觉,又何谈有什么收益呢?  相似文献   

11.
作文的批改是提高学生习作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既要呕心沥血地指导习作,又要面面俱到地指导习作,又是横批,又是眉批,形式上热热闹闹。学生是否看批语,还是个问题,而这样做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次作文从指导到批改循环下来,教师累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却往往收效甚微。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引起了我的反思。改革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达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把写作文与修改点评割裂开来,即学生作文,教师进行修改评价。这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降低了习作修改评析的作用,由于批改有一个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作文评改中,一个语文教师要评改一个班或两个班几十本甚至上百本的作文,教师在作文本中的评改意见就成了此次习作的权威意见,教师也就成了权威的代名词。可是在老师为批改作文辛苦付出的同时,学生却在拿到作文本后只是草草看看评语就不了了之,根本不会关心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按照教师的意见去修改自己的作文。久而久之使得语文教师一直被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所困,而学生也陷入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空洞乏味、言不由衷、缺乏感情。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兴趣,出现了怕写作文,一见作文就头疼的怪圈。针对上述种种情况,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我们应该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认识到学生主体参与写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愿学、乐学、会学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实施建议,我认为师生、生生互动式的作文评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习作训练活动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习作的内容应是习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习作训练的过程中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惧怕心理,导致整个习作训练活动的失败。那么,如何在指导学生开展习作训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基础,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激发其写作兴趣鲁迅先生曾说过:“摒粉饰,取藻绘,有真情。”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话,一语道破了写作的真谛。在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之所以普遍地怕上作文课,绝大部分学生的习作之所以内容空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忽视学生的生活,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依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要求学生去写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去甚远,缺乏真实情感体验的作文。而学生一写起这样的文章,便感到无从写起,只是迫于教师的要求,不能不去编写一个个离奇的、缺乏生活气息的故事,其作文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长期下去,便会导致学生一遇到作文课就头痛,一写起作文就只能说假话的后果。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并非一定要让学生去写轰...  相似文献   

15.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把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时,学生只匆匆浏览了一下分数(等级),就把它塞进书包。学生为什么不去认真看看教师对自己的习作是怎么评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评语枯燥乏味,情如嚼蜡,诸如“中心不明确,语言不通顺,条理不清楚,详略不得当”或“文章很生动,内容具体,想像丰富”等等,显得模糊不清、高深莫测,学生看不懂、看不明白,自然不爱看。因此,作文评语必须一改模棱两可、冷漠无情、令学生云里来雾里去、望而生畏的套语。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唯有写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最多的。写前的构思来源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写后的批改评价更是教师的了。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提高甚微———大部分学生作文本一发下来看下分数就匆匆把作文本丢一边了,尽管教师作文讲评讲的天花乱坠却没几个学生在认真听,更不用说思索了。究其原因是写作的完整过程只是教师在经历。我不禁反思,何不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作文过程,尤其是经历写后的评价欣赏过程呢?于是,我尝试举行了一次"一对一式"作文欣赏活动。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习作后长嘘一口气,如释重负地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有的学生在作文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算完事。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习作是学生的事,批改习作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习作与学生自己毫不相干。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形成了课时捆绑的模式,即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习作指导,第二节课让学生撰写草稿、誊写。为了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讲作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写作文,多数学校都会安排两节连续的习作教学课。这样,在每周的某一天,学校里便会出现同年级甚至全校学生统一习作的现象。心理学理论及长期的教学实践表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习作教学与读者意识说起习作教学,总听到老师们如此感慨:每次挖空心思布置一个作文题,费尽心力地指导,学生却总是敷衍了事;面对这样的习作,老师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字斟句酌的精批细改。可是,对老师的辛勤付出,多数学生并不领情,他们往往只看看分数就把作文本塞入课桌了事。下一次习作,  相似文献   

20.
正"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习作评改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得很明确:"培养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在修改中得以提高习作水平。"但是,我发现目前的习作评改仍然是教师在唱主角。许多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批改学生的作文,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学生的作品,教师也认为自己辛苦批改作文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种工作方式换来的成效并不高。教师包办批改习作,与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相悖的。所以,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习作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评"与"改"。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跳出熟悉的教学模式,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习作的"评"与"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