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清晰地勾画了“孔乙己时代”的芸芸众生相.通过一系列对比.揭示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中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鲁迅先生的得意之作。这篇小说意在达到“揭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之目的。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揭示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之中 ,《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这篇小说以辛辣而略带悲凉的笔调 ,一针见血的反映在封建文化制度的奴役下 ,芸芸众生的麻木不仁、自私冷酷的心态 ,及士人对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产品———“孔乙己”的凉薄。尽管文中的哄笑之声迭起 ,但在读罢此文后 ,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却涌上心头。这种以乐境写哀、以笑写悲的手法 ,使苦人儿孔乙己在走向穷途末路时更显得无限凄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戕害的孔乙己 ,在“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思想的腐蚀下 ,本来身材高大的他鄙视劳动 ,幻想用书谋取“颜如玉、黄金屋” ,不…  相似文献   

4.
静昕“笑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谢幕。  相似文献   

5.
黄天铨 《现代语文》2006,(12):41-42
六十年代初,叶圣陶就在章中指出:“《孔乙己》的写作“从‘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一连串说到笑”,“这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串着的”[1]。以后,不断有研究在章中论及《孔乙己》中的“笑”,概括其观点,大致有三:一种认为《孔乙己》就是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反而遭来阵阵哄笑的畸形现实,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群众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的严重问题”[2];另一种认为“由于孔乙己身上处处散发着腐朽的孔孟之道的臭气,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麻本不仁者的艺术形象——“短衣帮” 《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的“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语,常常“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是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别人的笑声中走向死  相似文献   

7.
课堂中,我正在小结《孔乙己》这篇课文:"我们刚才通过分析,了解了细节描写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当然其中也有对主人公孔乙己的同情……""同情什么呀,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精品,孔乙己人生轨迹的转变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积弊,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剖析这篇作品,从中可以发现深广的社会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之中.《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这篇小说以辛辣而略带悲凉的笔调.一针见血的反映在封建文化制度的奴役下,芸芸众生的麻木不仁、自私冷酷的心态,及士人对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产品——“孔乙己”的凉薄。尽管文中的哄笑之声迭起.但在读罢此文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却涌上心头。这种以乐境写哀、以笑写悲的手法,使苦人儿孔乙己在走向穷途末路时更显得无限凄凉。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这篇小说自发表至今已有89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少人依然认定:“孔乙己的悲剧告诉人们,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性。”因此,这里就有一个对小说主题的再认定问题。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说,《孔乙己》深  相似文献   

11.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12.
「快活」中的悲剧《孔乙己》里的四笑河北涉县王献亭《孔乙己》是一篇以轻松的喜剧形式展现出主人公一桩桩使人发笑的生活画面,同时又使人骤然感到心情无比沉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四次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正确地让学生理解这些笑的意义,对理解小说的深刻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又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勾画封建主义社会的芸芸众生相,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笑”字出现的频率很高,粗略统计有14个之多。孔乙己作为主要人物,不仅在笑声中出场,也在笑声中离去。“笑”贯穿了孔乙己的一生,也贯穿了全文,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刻揭示了主题。教学时,可以抓住“笑”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剖析“笑”中呈现的复杂人性特点,理解文本潜在的深意。  相似文献   

15.
对《孔乙己》主题的理解,多年来都是侧重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参书都是这么提的。如2001年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预习提示”有这样的说法:“《孔乙己》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而2004年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阅读提示是这么说的:“一个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一个‘苦人’和弱者,在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篇小说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的一角,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对孔乙已这个清末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写的一篇力作,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夏为汉 《学语文》2004,(4):14-14
教授《孔乙己》这篇小说,关键要使学生理解:无情的科举制度扭曲了那一代人的灵魂。否则,孔乙己形象对于那些缺乏对那个时代了解的当今学生来说,留下的只能是一种迂腐而又清高的印象罢了,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授课时,对“排”与“摸”不能光从字面上来解释,而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创作动机,来阐述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孔乙己》是一把刺向封建科举制度的利剑,是唤醒民众的号角。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何等角色的人?小说第四自然段开头便点明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孔乙己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的言行已清晰地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这篇小说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身心的摧残,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