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在我们党成立三十七周年纪念日的前夕,北京日报编辑部的同志正在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精心编排着准备套红的“七一”的报纸版面。下午四点钟,我们敬爱的刘少奇同志,由社长范瑾同志等陪同,来到北京日报社三楼会议室。“少奇同志来  相似文献   

2.
1957年4月,伏罗希洛夫作为苏联国家元首访华,受到最隆重的接待。贵宾离沪,刘少奇,宋庆龄、刘伯承、陈毅等同志去龙华机场送行,周恿来总理陪同他去杭州。庆龄同志那天身穿黑丝绒旋袍,配上米色长统丝袜,更显得端庄秀丽,雍容大度。她在机场一出现,各界送行代表数千人一起鼓掌致敬,她也挥手点头,微笑答谢。先来一步的少奇同志迎上前去和她握手,道一声:“宋先生,您好!”伏罗希洛夫先和少奇同志等一一拥抱,来到庆龄同志前先微徽一鞠躬,又轻轻举起她的右手,象征性地抬到嘴边。我们在场记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一年四月,刘少奇同志来到湖南长沙县天华大队,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以前,我们中央调查组已经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少奇同志来了以后,我们又在少奇同志直接领导下继续调查。我那时参加了这个调查组的工作。少奇同志联系到一九五八年来的报纸宣传,对如何进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同志亲自书写的《萍矿工人报》报头,现在又重新与读者见面了。回想起这个报头的遭遇,令人悲喜交加。一九五五年九月,萍乡矿务局的全国人大代表郭清泗上北京开会。当时的萍矿工人报社代表萍矿工人的意愿,委托郭清泗同志带信给刘少奇同志,请少奇同志书写报头。会议期间,中间休息,在怀仁堂外的草坪上,少奇同志与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在一起交谈。郭清泗同志走拢去,拿出萍矿工人报社写的信,说明来意。少奇同志笑问毛泽东同志:萍矿工人报要我写刊头啦!”毛主席当即回答:  相似文献   

5.
1998年6月30日,是一个阴雨的日子。就在这天下午,传来了王立行同志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的消息。报社的同志都被这突来的噩耗震惊了。7月6日,我随报社的200多名同志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向立行同志的遗体告别。我向这位我由衷尊敬的老领导三鞠躬,向他默哀......词时,立行同志积极倡导、支持新闻改革,关心、培养、爱护青年记者的一件件往事,不禁涌上心头,仿佛就在昨天......1982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到北京日报社,感到报社有一种学习、钻研的气氛,我所在的农村部也是这样,对青年记者很信任,很放手。不久,我便接到了…  相似文献   

6.
北京新闻学会于三月三十一日举行刘少奇同志新闻思想学术讨论会。这是学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新闻学术研究活动。讨论会主持人安岗同志说,少奇同志关怀党的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多次论述,是无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教材。我们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少奇同志的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进一步办好党的新闻事业。胡绩伟同志在发言中,回忆了一九六一年随少奇同志在湖南进行调查研究时,少奇同志有关新闻工作的重要谈话。他说,少奇同志当时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报纸工作  相似文献   

7.
悼庆芳同志     
刘庆芳同志和我们诀别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好象仍然生活在我们中间。庆芳同志1972年12月调到北京日报社。他在担任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的工作中,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严以律己,任劳任怨,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庆芳同志在六十年代初担任中国青年报副社长、总编辑期间,积劳成疾,得了肝病。1976年,他的病情本已相当严重,正在家休养,但是当“四人帮”垮台的喜讯传出后,他欢欣鼓舞,心情无比舒畅,毅然挑起市委交给的工作重担,以  相似文献   

8.
6月16日晚。正在家中收看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突然接到总局值班室小何打来的电话,说:当天下午4点多钟。冷西同志不幸逝世。听到噩耗。我只觉得脑袋里“嗡”的一下。几乎惊呆了。今年春节前夕。我和宝新同志到北京医院探望冷西同志。看上去,人虽然有些消瘦。可谈起话来,还是那么精神矍铄、条理清晰。他谈到当前广播影视改革。谈到学会工作。谈到要组织记者去西部采访。显示出对广播影视事业一片真情。不想那次畅谈。竞成永诀!我们失去了一位劳苦功高的新闻界老前辈!我失去了一位诲人不倦的严师!  相似文献   

9.
1997年9月2日,北京日报社书画院成立,曹世钦同志任院长。因工作的需要,我滥竽充数,也当了个所谓的理事。 那天上午,一上班,曹世钦同志便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感到很不好意思。老曹前一段病了,我和邵毓奎等人正商量要去看望他,我的脚又崴了。一个多月了,哪儿也不能云。老曹是我的老领导,也是我的老师。1970年我到北京日报社后,先分到群工部。大约工作了两个来月,一天,老曹把我找到他的办公室谈话,希望我到文艺部编副刊。我高兴地到了文艺部。到文艺部工作后,老曹又手把手地教我编稿,和我谈作品,使我很快适应了文艺部的工作。此后,直  相似文献   

10.
时间过得真快,邓拓同志离开我们不觉已二十年了!缅怀在抗日战争中对敌后新闻工作做过杰出贡献的邓拓同志,更是思绪万千! 邓拓是一位才华洋溢、胸怀坦荡的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忠贞的无产阶级战士。他没有死于反动派的牢房,没有死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战场,却死于“四人帮”残酷诬陷的“围剿”,能不令人痛心! 我是1939年春由组织上从敌占城市天津调到晋察冀平西地区的。到根据地后,就知道邓拓,但只是慕其名,而不识其人。1942年底,  相似文献   

11.
少奇同志一九六一年四月关于报纸宣传工作的讲话,是针对大跃进期间报纸宣传工作中某些缺点错误的一篇重要讲话。这篇讲话的主要精神,是谈报纸宣传工作的真实性问题,它至今仍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一九六О年,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以后,刘少奇同志亲自到湖南农村蹲点,研究农村工作问题。天华大队是湖南省长沙县广福公社的一个大队。这个大队在当时被认为是全省的先进红旗大队,粮食连年增产,报纸上做过很多宣传。在少奇同志来这个大队以前,已经有一个调查组做了三个月的系统调  相似文献   

12.
1960年3月,我被调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同时是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当记者。调我们这些人当记者,是社长莫艾的主意。他在一次会议上说,从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选调干部,是充实记者力量、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初识莫艾 我认识莫艾是在1958年,那年7月,少奇同志到石景山钢铁公司蹲点调查,住了四天。我作为公司党办负责人,担任记录和做一些联络工作。莫艾同志采访了少奇同志到公司后头两天的活动,应公司党委的要求,第一天晚上,他帮助我核对记录。他面带微笑,态度谦逊,待人友善,一点也没有大记者的架子,给我留…  相似文献   

13.
“老邓来了!”“老邓回来了!”他不允许为他举行任何欢迎仪式。一到报社,就坐在简陋的平房的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静悄悄地,伏案凝思,“笔走龙蛇”,在长河一般滚滚而来的稿件、文件、“小样”、“大样”上,一字字,一行行,倾注着他的心血。这是30年前的往事了。离他《留别人民日报同志》吟诵“笔走龙蛇二十年”的诗句的时候,大约9年光景。9年间亲聆教诲,音容笑貌至今犹在耳边眼前萦回。他在1958年所说的那个“二十年”,大约一半是在解放区的抗敌报、晋察冀日报度过的。1948年夏天,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华北人民日报的时候,邓拓同志调华北  相似文献   

14.
恽逸群同志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病逝南京,新闻出版界人士深为悼念! 在我的书桌上,还有他在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写给我的最后遗书。当时他忍着病痛,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为我写了两页,热烈关怀之情,跃然纸上。信上说: “二日函早收到。知道工作很忙,无暇来宁。我身体尚好,但天一冷就不能出外了。上周想到梅园新村看一位老同事,走到大行宫已感气喘,即知难而返。大约到明年春暖以后才能出外行动。五十五号文件连附件全长五万多字,我非正式看到,主要精神是这些人大多数是有用的,应用其所长。……”每读此信,我深深为他这种关心别人的忘我精神所感动。缅怀缔交近五十年来  相似文献   

15.
五年前,我到一个村子去采访,围了一大群人来看。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只猴子,心里很不是味儿。一位老大爷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记者同志是个啥样儿,今天开眼了。”他希望“记者同志下乡来,听听我们农民的话,看看我们农村的样,这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是个好东西。”几位青年人,热情邀我们“合个影儿”,说是“让我们也光荣光荣”。当时我为此而着实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通讯员,4年来在新闻写作道路上,从蹒跚学步到跨入新闻门槛,经受了不断耕耘的艰辛,也得到了有所收获的喜悦。有的同志说我写稿“有一股用不完的劲头”。这当然是过誉之辞。我写稿的“劲头”是哪里来的呢?正如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  相似文献   

17.
4月4日上午,北京日报社召开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满运来、朱述新同志职务变动的通知:市委决定朱述新同志任中共北京日报社党组书记、北京日报社社长、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免去满运来同志中共北京日报社党组书记、北京日报社社长、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会上还宣读了市委宣传部关于肖培同志职务变动的通知:经市委同意,免去肖培同志中共北京日报社党组成员、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务委员会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北京晚报总编辑职务,调到市委宣传部工作。今年1月,满运来…  相似文献   

18.
这是罗竹风同志一九六二年五月六日在《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杂文,文章讲了一点编辑工作的苦衷,批评了那些不尊重编辑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现象,提出编辑工作者也是一种专门家——杂家,无论如何是缺少不得的。谁知这样便触犯了支持张春桥的那位老爷,他示意当时窃据上海市委常委的张春桥,要文痞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进行“反击”。这班老爷的倒行逆施,激起上海和全国新闻出版界的极大愤慨,读者纷纷来稿来信对姚文元进行驳斥,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杂家事件”。张春桥们恼羞成怒,一九六三年在上海市委召开的一次思想工作座谈会上,张春桥亲自出马,叫嚣“杂家事件”是“思想战线的一次资本主义复辟”、“出版社刮起了一股资本主义自由化的风”,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矛头直接指向党”。很快,罗竹风同志被撤掉了上海市出版局的领导职务,凡是写过文章提过意见驳斥过姚文元的,也都被迫一一作了检讨。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家事件”这场“文字狱”更是愈演愈烈,因此而被株连问罪惨遭迫害的同志达数十人之多,成为出版界人所共知的一大冤案! 十七个年头过去了,张春桥、姚文元一伙倒台了,我们再来细读“杂家”这篇杂文,更加觉得文章写的好,写的真切有理,给人以启发,也更加激起我们对“四人帮”的仇恨!  相似文献   

19.
忆顾行     
“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社刚调入北京日报社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社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讨论栏目:《小红入队为什么难?》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少儿部工作,正调研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曹靖华同志离开我们整一年了。我时常回想着,在“动乱”年月里,我们陕西人民出版社和曹老,为恢复陕西出版事业,在密切合作中建立起的友谊是多么深厚啊!我尤其时常回想着,在粉碎了“四人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发展陕西出版事业,在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