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乐雷发字声远,号雪矶,宁远县北工都潭田(今新田县)人。雷发自幼天资颖敏,书无不读,长于诗赋,以世承科甲,累举不第,宋理宗宝祐元年,乐的门人姚勉,登巍科以让第。疏上,理宗特加廷试,策以选举入事。策对上,钦赐特科状元,后因数议时政不用,即归隐于雪矶之滨,自号雪矶先生。而后,理宗悔其言不用,特赐建状元楼一所于县署前,恩田八十亩,以嘉其德。  相似文献   

2.
叶嘉莹是加拿大籍华裔女学者,在国内已出版了《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古典文学评论集》等著作,并有几十篇论文见于众多报刊.叶先生的古典文学评论——其中主要是诗词评论——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她的诗词评论究竟有什么特点,使得她的研究与众不同呢?在我们看来,她的成就决不仅仅是因为她以纤细的手法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一名个性鲜明的诗词鉴赏家,更主要的是她是一位具有独特的理论思想的批评家.她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正体现在她的理论思想中.  相似文献   

3.
张晓勤同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语言学者,教学之余,笔耕不止。近些年来,他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语言学论文,也出版了好几部有独到见解的语言学专著。《宁远平话研究》是他的最新成果。四年前,湖南师大文学院筹划出版《湖南方言研究丛书》,方案一出,受到省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旋即进入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1996——1999),并立项资助。张晓勤同志应邀参加丛书编纂,具体任务是调查研究宁远方言,并写出专著。从那时起,他历时三载,七下宁远,四易其稿,终于写成了《宁远平话研究》。此书除“序”、“代前言“和“附录”外,正文五…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二期刊发的《〈湖心亭看雪〉析疑及其教学》一文,对张岱看雪的时间提出了质疑,认为张岱看雪的时间"更定","似乎可以推定为五更结束(早上五点左右)"。现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二期刊发的《〈湖心亭看雪〉析疑及其教学》一文,对张岱看雪的时间提出了质疑,认为张岱看雪的时间"更定","似乎可以推定为五更结束(早上五点左右)"。现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芹红新语     
一、“白雪歌残梦正长”——漫谈《红楼梦》稿本抄本及雪芹文物“文星陨处西山动,——灯火人间守岁声”!①一代文豪曹雪芹在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离开了人世。②——下一年初秋,雪芹生前友人张宜泉从居处海淀③去西山,凭吊雪芹故居,写了《伤芹溪居士》一首悼诗,中有“白雪歌残梦正长”之句。④这句诗里的“梦”宇,红学研究者认为与《红楼梦》有关联,而在诗句里用了“歌残”、“梦正长”字眼,可说异乎寻常,是否张宜泉在雪芹逝世半年后,就得知雪芹遗稿发生了意外之事?发此慨叹;还是寓有其他意思。观察一下时代背景:一是,几处记载,乾隆帝弘历曾“索阅”《红楼梦》槁;⑤二是,弘旿批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诗,认为“其中有碍语”;三是,脂评提到八十回后一  相似文献   

7.
对于鲁迅的散文诗《雪》的理解和分析,历来有着分歧。“历来”姑且不谈,只说今年。今年《破与立》第三期上,发表了曲辰同志撰写的《谈鲁迅的散文诗〈雪〉》。作者说:《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雪》当然也很不易解。为了不让大家“死于句下”,作者便对《雪》的“象下之义”,做了一番寻求和揣摸。他认为鲁迅当时已经“把希望寄托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宋代湖南诗人乐雷发的事迹及其诗歌创作。乐民诗多忧国之思和处世之慨;乐氏近体诗清丽浏亮,多闲适之趣;歌行体诗豪迈奔放,风趣诙谐。  相似文献   

9.
早就听说黑龙江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傅璇琮先生的《唐诗论学丛稿》(以下简称《丛稿》),但有机会拜读却是最近的事,而且是由台湾文史哲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的。尽管此书的大多数文章我早已陆续读过,但通读一遍,更形成了我对此书及作者的更为整体而明确的看法,故略作介绍并谈点感受。 《丛稿》汇集了作者十年中如《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等多部学术著作外的部分单篇论文与学术文章,而由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0.
发表在《江苏教育》(中学版)去年第二期上的周锡贤同志的《谈〈雪〉中的“雨”》一文,认为《雪》中的“雨”是“春风化雨”的意思,是革命大好形势的象征。这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也是全文主题之所在。他认为《雪》中的“暖国”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而“当时的广州是全国革命的中心”,所以《雪》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喛国’形势的赞美、向往之情”。据此,作者认为《雪》“表达了作者为争取革命胜利的前途而坚持战斗的信心和决心”。首先,我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实际。包括《雪》在内的《野草》  相似文献   

11.
尹华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1):83-85,F0003
乐雷发是南宋特科状元,也是江湖诗派中一位特出的诗人。他的爱国抗元、培育才俊、悯时忧农、退思国运的民本思想主要来源于以虞舜、屈原、柳宗元为集中代表的湖湘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第4期刊发李如燕老师的文章,认为《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是指凌晨。对此,笔者有些不同看法。我们知道,探究词语的义项,最基本的便是结合时代,拿它和同一时期其他文章中的相同词语进行比较。如果作者不止一次用过此词,探究起来则更为方便。《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其中"更定"一词在《陶庵梦忆》中共出现了5次,除《湖心亭看雪》外,还出现在《闵老子茶》《炉峰月》《虎丘中秋夜》《过剑门》四篇文章中。引《炉峰月》部分原文:  相似文献   

13.
对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的理解和分析,历来存在着分歧。去年大约就有十多种刊物发表了研究《雪》的文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为散文诗《雪》于情景之外还有寄寓、象征,写南方的雪景是寄托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美好的憧憬,写北方的雪则是抒发了作者否定和反抗冷酷现  相似文献   

14.
甘肃武威籍作家雪漠的第七部长篇小说《野狐岭》于2014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以解开蒙汉两支驼队消失之谜为线索,以"招魂"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发生于百年前的中国西部骆驼客的探险故事,把消失了的骆驼客的生活写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被认为是"激活读者不曾经历的历史"的"重构西部神话"。《野狐岭》是开放式的话题写作,是最能体现雪漠叙事才能的作品,也是2014年长篇小说界的重要收获,它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雷达所说:"雪漠回来了!从《野狐岭》走出来了一个崭新的雪漠。不是一般的重归大漠,重归西部,而是从形式到灵魂都有内在的超越。"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西部作家雪漠,他对故乡的情感记忆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西部凉州贫瘠而辽阔的土地,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都是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正是怀着这种赤子之心,雪漠重回故乡,重温故土,怀着"听真话、听实话"的诚恳心态,应邀前来兰州参加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在2014年12月20日举办的《野狐岭》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明史》载,明末办理镇压农民起义的兵部尚书、九省军务总理大臣熊文灿,是贵州省永宁卫(今四川省叙永县)人。本文对熊氏籍贯进行了考证,认为熊文灿是冒充永宁籍而生长于今沪县境内云锦乡的沪州人,并揭示了其冒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研究》是王辉斌教授继《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之后出版的第三部唐代诗人研究专著。此书动笔于2000年4月,杀青于2001年5月,并于2001年11月在“全国首届孟浩然学术研讨会”上隆重推出。王教授从1985年开始涉足于孟浩然研究这一领地,在此书出版之前,撰写了《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孟浩然年谱》、《孟浩然入京新考》、《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等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可以说,这部《孟浩然研究》专著实乃王教授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水到渠成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7.
1983年《文学遗产》第2期,曾发表允平介绍日本学者矶部彰的文章。矶部认为,在北宋末南宋初之间,就存在着“猴”(行者)奉三藏法师赴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举张世南《游宦纪闻》所记福建永福县流传的故事,以及洪迈《福州猴王神记》的内容,认为《西游记》的故事,以猴行者这个形象在福建地方扎下根来为契机,获得了新的发展,猴行者因吸收了福建地方野猿的故事及风俗故事,使《西游记》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更加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七年第二期上,发表了蒋星煜先生的《关于历史小说时代感的断想》,蒋先生本人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富有历史小说创作的实感,谈起来如行云流水,读后得益非浅。但文中的一处严重史料错误,使文章减色不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理水》中笔触所指之处触及到了考据学者,我们不能认为是孤立的现象就等闲视之,也不必认为是鲁迅写的就盲目崇拜了。郁达夫的《采石矶》写作时间和《理水》在同一年,  相似文献   

19.
<正>侯景之乱是南朝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外著名学者都曾指出其重要意义。陈寅恪先生认为:“侯景之乱不仅于南朝历史上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事。”(见《金明馆丛稿初编》)日本川胜义雄指出,侯景之乱造成的南朝政治社会大变动,“不单超越了梁、陈王朝的嬗递,也可看成是涉及整个中世纪史的问题。”(见日本《东方学  相似文献   

20.
王菲 《英语广场》2023,(12):55-58
诗词中的抒情,通常不是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的直接表达,诗人大多喜欢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和“象”相结合的最好方式。诗的精神在于意象。弗罗斯特诗歌中45首使用了“雪”的意象,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据了13%的位置。弗罗斯特诗歌标题包含“雪”的有《雪》《雪尘》《雪问》《雪夜在林边停留》和《一堆残雪》。弗罗斯特的诗里,各种雪景中的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探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雪”意象有助于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