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白洁 《科研管理》2022,43(7):200-208
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评估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效应和动态效应,并从投资特征视角分析了OFDI生产率效应的差异性。结论表明:(1)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高科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促进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绿地投资对高科技企业TFP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而跨国并购对当期和多期TFP均产生积极作用;(3)技术寻求型OFDI对高科技企业TFP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当地生产型OFDI的生产率效应具有滞后性,而商贸服务OFDI的生产率效应并不显著;(4)在高收入水平国家(地区)投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中低收入国家(地区)投资对企业TFP的作用并不显著。上述研究为高科技企业理性选择对外投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试图从新的视角考察混合所有制企业在不同研发投入规模下的创新差异,从而剖析股权制衡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优方向选择问题.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方法,基于2005—2018年A股部分上市企业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着重分析混改政策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路径.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显著提升国企生产率水平,总体呈现递增的动态影响,并且对大规模研发企业、垄断性行业企业的政策效果尤为明显;规模化研发投入是国企混改提升企业生产率的重要路径,国有资本大规模研发企业比重处于50%~75%时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生产率,小规模研发企业比重小于25%时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国企混改提出促进股权多元化、保持较高国有股比重、优化激励考核制度、采取差异化混改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郑明贵  董娟  钟昌标 《资源科学》2022,44(3):536-553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型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资源型上市企业财务数据,采用LP法测算其各年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变化趋势,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从要素投入结构视角检验资本深化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①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但增长率偏低且整体呈下降态势,表明资源型企业发展缓慢,面对新发展、新阶段的竞争力不足;②资源型企业资本深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化速度明显加快,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抑制效应在上游开采业、能源企业、快速资本深化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国有资源型企业中更为突出;③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产能过剩效应是资本深化抑制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传导机制,同时由于创新投入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低,创新惰性效应虽存在但传导作用有限;④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深化对组织资本较高和融资约束较低的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小。本文研究结论对资源型企业要素配置决策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19,(8):68-72
利用中国1856个县域面板数据,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结构红利进行了测度,并将其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劳动力转移效应和资本转移效应,进一步采用空间SARAR模型分析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存在显著的结构红利,分解后发现产业结构效应和劳动力转移效应为正,资本转移效应为负;县域结构红利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规模结构提升主要通过影响县域产业结构效应和资本转移效应进而影响县域结构红利;财政支出占比提升不利于释放县域结构红利。提出了释放结构红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选择,并给出了三点促进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淑茹  肖静  宋炜 《软科学》2024,(2):111-116
利用2010—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人工智能、技术复杂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受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将技术复杂度纳入模型后发现,人工智能与技术复杂度二者的有效融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技术复杂度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郭卫香  孙慧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239-247
为探究环境规制政策是否能够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红利”,本研究采用松弛模型的方向距离函数(SBM-DDF)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通过测算2006-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刻画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空间特征,进一步厘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全要素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高-高集聚(H-H)省份多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低-低集聚(L-L)省份多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环境规制会促进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提升,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本地效应”大于“邻地效应”;(3)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王琴梅  罗瑞 《软科学》2023,(1):58-68
在准确界定核心概念、深入分析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机理的基础上,从物流业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绿色高效、开放合作和环境共享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9年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我国264个城市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东部最高,中西部次之,东北最低且增长较慢。(2)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分析后,发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能显著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3)进一步检验发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要素配置效率来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测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进一步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3.4%的增长率逐年上升,但产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却存在很大差异,且极不均衡;行业平均企业规模、对外开放度、政策效应以及行业盈利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影响;产业集中度、国有产权比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负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关系,文章理论上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作用机制,并运用我国2005—2013年6个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OFDI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而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均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且这种作用存在滞后期。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要加强服务企业"软技术"方面建设,注重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并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创新型城市政策在不同地区实施时间上的差异,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创新型城市政策试点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和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型城市政策显着提高了政策实施城市企业全要素指标;但基于不同的企业样本,创新型城市政策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创新城市政策显著降低了政策实施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散化程度,促进了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3)创新城市政策通过提高市场份额再配置效率的途径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本文研究为客观评估中国近年来国家创新政策实施绩效提供了微观依据,同时对于如何有效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一定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2001~2016年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及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实证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率的因素。结果显示:(1)考察期内安徽省中大型工业企业Malmquist指数及技术进步指数大部分年份都大于1,且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提高引起的。(2)外商直接投资和企业盈利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进步率都具有正向影响;企业规模和政府资金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都具有负向影响;行业集中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不显著,对技术进步率有负向影响。最后,在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提高安徽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8—2007年中国汽车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半参数方法估计了微观层面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结果显示:中国汽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高,说明"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国有控股企业效率明显低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在TFP的影响因素方面,企业增加新产品开发、扩大市场规模、深化市场化改革、开展对外出口都显著地有助于提升企业的TFP;而垄断的市场结构都对企业TFP造成了负向的影响。分析还表明,不同的企业特性如企业规模、所有制和所在地区对TFP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3.
智慧城市建设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特别是对微观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智慧城市实践和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需要实证检验。本文利用中国2012年开始的三批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使用多时点双重倍差法,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以全要素生产率为表征的企业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1)试点城市中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显著高于非试点城市中的企业,印证了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否定了“索洛悖论”;(2)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随时间不断增强,对东部地区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强,对于民营企业的刺激效果优于国有企业,且能够缩小企业之间初始效率的差距;(3)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种方式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技术创新视角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效果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呈现异质性。本研究为智慧城市建设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效果提供了实证检验,诠释了智慧城市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姚海琳  贾若康 《资源科学》2018,40(11):2280-2296
当前,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为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双重约束,政府投入大量补贴资金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补贴效果备受关注。为了探究政府补贴对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本文利用2012—2016年51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从微观层面分析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TFP呈现非线性影响;而且,补贴对企业TFP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果与企业获补贴强度密切相关:在(1.5%,1.6%]区间内补贴显著促进TFP增长,在(1.6%,2.7%]区间时补贴无效率,大于2.7%时补贴显示出抑制作用;进一步对门槛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补贴在促进阶段刺激了企业研发投入,而在抑制阶段增加了企业的寻租成本。最后,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完善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补贴政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产业体系与生产方式发生着转变,对劳动力市场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冲击。在此背景下,基于微观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匹配得分法(PSM-DID)的研究结论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平均而言可以提升1.4-1.7个百分点,且这一效果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出口参与行为抑制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私营企业强于非私营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积极影响最为突出。利用因果中介分析(CMA)模型的机制验证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以劳动增进效应为主,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对我国在“人工智能革命”中的收入分配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万里  宣旸  张澄  睢博  朱雅玲 《科研管理》2022,43(12):107-116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中国制造业2025”提出的产业转型的重要方针,而智能化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进步,是否能够真的缩短劳动时间,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还值得商榷。本文基于中国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智能化试点政策,使用 2009-2018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PSM-DID),研究智能化政策能否促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效率,并分析要素密集度、所有权结构和研发密度产生的异质性。研究结果发现:(1)智能化能够提高当期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明显;(2)智能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均存在滞后性和动态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型趋势,而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从第二年才开始,并呈倒“U”型趋势;(3)考虑要素密集度、所有权结构和研发密度后,智能化对不同类型企业影响不同。简单来说,智能化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大于资本密集型,而创新效率相反。国有企业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并且创新效率的作用都不显著。研发密度越低的企业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最大,但对所有类型企业当期创新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Biennial Malmquist指数,利用微观层面企业数据,测算了统计标准提高后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不仅为界定不同行业技术创新层次和基本特征提供了新依据,而且验证了中国工业TFP增长更多依赖技术进步、导致技术效率持续恶化的观点。鉴于该趋势在小型企业中同样突出,反映出我国工业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已相当普遍,培育良好的市场运行准则和积极长效的发展环境是除了关注工业企业TFP增长外,更应尽早着手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运用OLS、OP、LP三种方法对2011-2017年55家信息产业军民融合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并用DID、PSM-DID等多种方法对自主可控政策与企业TFP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军民融合企业的TFP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11-2012年低于其他企业发展至2017年略高于其他企业,但整体差异不大;(2)2014年以来逐渐加强的自主可控政策对于军民融合企业的TFP提升并没有显著影响,而是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总市值,从而表明现阶段自主可控政策对于企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尚未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朱兢  肖婧文  付晓蓉 《科研管理》2022,43(5):121-130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高水平外循环的准自然实验,研究了倡议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塑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合理化国际分工方面与高水平外循环相辅相成,并能够从总体数量与研发质量两个维度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化解一段时间以来本土企业“量与质不可兼得”的创新困境;第二,高水平外循环帮助企业对抗来自高技术中间品供给端与国际市场需求端的双重挤压,通过外部市场迁移、创新要素集成、生存风险规避三大机制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本文建议,政府应引领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在畅通型国家中寻找新的市场机遇,通过更高水平的外循环来赋能本土企业,同时,要构筑研发资金与研发人员的“蓄水池”,疏通要素流动渠道的堵点,驱动创新要素内向集成,以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展品牌经济成为我国供给侧改革重要突破口。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13-2016年的财务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品牌资本、R&D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以此提供经验证据。研究结论表明,品牌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国有企业中的正向关系强度大于非国有企业的,大型企业中的强度大于中小企业的;另外,品牌资本与R&D资本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但这种效应仅存在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更为深入地理解品牌资本和R&D资本的作用,从而为管理者在品牌资本和R&D资本资源分配上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研究结论也表明应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品牌建设问题,这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