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介绍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症候阅读"(symptomatic reading)策略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对英文作品阅读的指导意义。读者在阅读英语作品时,常发现作品中有一些隐藏于文中或言而未尽的东西,但它们是通过一系列的"症候"表现出来。读者应追索文本中显露出来的"症候",发掘出原文深处的"总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症候式分析"的方式,通过对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表现出来的理想与社会道德的冲突的分析,重新阐释作品的意义,并着力指出这种冲突不仅来自社会时代背景,更是作者本身对于理想的痛苦追寻过程的一种再现。张洁始终在创作中流露出的既痛苦迷惘又坚定不移的理想主义精神,才是本文的真正灵魂。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要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三恋"开辟了对女性形象独特的抒写视角,深入探寻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对传统的女性形象进行新的塑造,作者从女性的独特经验出发,通过三部作品来阐发女性意识从"性——恋——爱"的升级过程,探寻女性在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挣扎,体现她们独特的反抗与探索意识。  相似文献   

4.
蒋励 《美育学刊》2020,11(2):81-86
荻上直子的治愈系电影既是作者电影的一种表征,又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出女性书写的意图。她的作品通过设计和塑造精神领袖式的女性形象,不仅赋予东方女性一种独特的治愈系审美特征,且重构了女性权威主体,并通过对另类的、超越日常经验的新型社会关系的想象性描绘,探索着某种精神上的族群建构的可能性。她的一系列作品呈现出的鲜明的视觉主题和影像风格对阴性审美意识给予肯定与升华,这一系列女性话语的编织与呈现,可以看作是这位日本女导演为现代人情绪与生命的顽疾开出的疗愈处方。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20世纪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出身、生平、作品.尤其是爱情,是当时乃至现在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她的作品《爱》可以说是一部比较独特的散文,写于1944年4月,正值与“爱人”胡兰成的热恋期。从文风上看,此篇文章与张爱玲前后的散文风格颇不相同。而从作家的隐意式症候来看,这恰恰显现出了由张爱玲的家庭、个人、乱世等几个方面的压抑所形成的矛盾而苍凉的“爱”之观。  相似文献   

6.
林白、陈染和卫慧是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代表女作家,她们的作品进入个人的私密空间,描写女性的性体验、同性之恋和自恋等话题,大胆袒露女性个人的心理体验及探索女性的隐秘世界,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张扬及对传统的反叛。卫慧的作品在精神内涵和语言风格方面与林白、陈染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和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卡里尔·丘吉尔是当代杰出的戏剧家,其代表作《优异女子》是英国战后最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该作品探讨了"成功"女性的生活面貌,剧中的人物、语言及结构都充满了狂欢化的理论色彩。本论文旨在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分析其中所呈现出的鲜明的狂欢氛围和狂欢特征揭示丘吉尔为解放女性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长恨歌》的零聚焦叙事对叙事内容有选择的"偏爱",以及叙述者对话语和结构进行的"控制情绪"的干预,使文本获得一种对女性生活描写的客观化效果,由此也获得了女性作家作品在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同时也为女性小说创作提出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安妮宝贝的作品,营造了一个非常个人化,同时也极度自恋的女性世界。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对自我给予了过度关注,她们的自恋通过追求有情调的生活、对爱情的依赖和怀疑以及对死亡的迷恋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笔者试图以这三个维度为视角,对安妮宝贝创作中的"自恋情结"做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丈夫》与金裕贞的《雷阵雨》是中韩两国三十年代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二者都是描写为摆脱生活贫困及丈夫授意的前提下"妻子"靠出卖肉体换取金钱的短篇小说。这两部作品中的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缺失,被商品化及成为封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同时通过对传统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矛盾进行乡土反思挖掘这两部作品的内在联系及内涵。  相似文献   

11.
《白雪公主后传》是美国文学大师巴塞尔姆最重要的作品。在大师笔下,白雪公主成为普通女性,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作家用碎片式的语言表达出对社会的一种玩世不恭的讥诮,反映当代人滑稽无奈的众生相。《大话西游》被称为是表现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影片,电影中通过不断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各种道德和行为,让女性主义的体现在影片中也逐渐转向后现代,这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与《白雪公主》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通过对比二者在塑造女性时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中,分析其特征,以期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自古以来一直是众矢之的,她在无数的谩骂声中走过了几个世纪,"毒妇"的形象是许多人对她的刻板印象。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则一直被认为是温柔善良、自强不息的女性代表。本文通过对男权视角下女性形象的分析和对以上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与命运的比较,试图阐释她们命运的必然,并对男权社会以及这种制度下的叙事文本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是美国新生代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后被华裔导演改编为电影,其影响经久不衰。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描写作品中四对母女在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探讨被"边缘化"的美国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遭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揭示出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从沉默的"他者"到找寻回自己话语权的艰辛之路,以此探寻华裔女性实现自我身份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艾丽斯·门罗的短篇小说创作多以平凡女性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强调对细节的刻画,平淡中见真齐。门罗在小说中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与阐释,展现出后女性主义区别于激进女权主义的小人物式超越男权中心,以实际行动和担当代替消极反抗。通过塑造各种平凡女性的形象,实现了女性作为他者话语的无意识存在,以及社会独立个体的身份认同。后女性主义小说的无意识叙事,将历史文本化,以集体寓言的形式重新阐释了"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5.
筱敏、陈染、迟子建是当代文坛知名的女性散文作家,她们的作品既蕴藉作为"女性"敏感、细腻的物理性,又超越了庸常女性散文作家的感性、琐屑和絮叨。她们的散文创作"思辨性"浓郁,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胖女人的玩笑》(1967)和《女恶魔之死》(2017)分别是英国女性作家费?维尔登最早和最新的两部作品.自从处女作《胖女人的玩笑》于1967年问世以来,时隔半个世纪之后的2018年,它被翻译成中文,可见维尔登的作品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她笔下的"胖女人"和"女恶魔"形象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和"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走向不同的归宿.向往自由快乐的"胖女人"和走向自我毁灭的"女恶魔"只是维尔登为唤醒更多女性自我意识有意而为之的结局安排.女性人物的不同命运安排,折射出维尔登对两性和谐关系的愿望与期待.  相似文献   

17.
《救风尘》、《望江亭》、《窦娥冤》三部作品描述了下层社会女性命运的抗争经历。对此三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关汉卿借助不同女性抗争史,从不同角度寄托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取向,表明以"狂狷者"姿态处世的作者曾对其自我人生定位进行了深深思索。三部作品既是关汉卿对下层女性命运的关注,更是对以自身为代表的下层文人人生价值取向的探讨,反映了在元代的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下,下层文人内心对上层制度向往而实际对伦理纲常漠视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铁凝各个时期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主体精神,即对女性的生命关爱和深刻的女性忧患意识.<永远有多远>是铁凝这种主体精神的续延,白大省的形象是铁凝对女性自身的弱点的再度思索,并提出女性的自尊、自爱、自强,才是女性真正的觉醒,是女性精神家园建设的关键所在.这种主体精神的续延,体现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是"美国现实主义的主要发言人",本文主要通过对生活在美国两种文化夹缝中犹太作家的写作特点的分析,来揭示最具有"贝娄式风格"的作品《赫索格》所体现的现代美国社会对犹太知识分子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先驱,她积极探索女性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其著名的批评论作《一间自己的房间》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而其传记式小说《奥兰多》则成功实现了这一构想。本文试图通过重读伍尔夫的这两篇经典著作以期深入理解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创作理想对于消除男女差异、促进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所发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