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是用骈文的语言形式写成的,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骈文?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的意思,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唐代的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篇骈文的语句特点,在分析这些语句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语句包含的丰  相似文献   

2.
苏轼与陆贽     
在我国古代散文史上,骈散之争由来已久。唐宋以后,“八大家”、“唐宋派”、“桐城派”名重文坛,骈文为人所羞称,骈文家的地位日低。但是,唐代骈文大师陆贽的声望却始终未为古文家所掩,正如《鸣原堂论文》说的:陆贽文章“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而义理之精,足以比隆濂、洛;气势之盛,亦堪方驾韩、苏。退之本为陆公所取士;子瞻奏议,终身效法陆公。而公之剖析事理,精当不移,则非韩、苏所能及。”  相似文献   

3.
自清代以来,明代就被认为是骈文的衰微期。其实,晚明骈文已从明、暗两线振起。明线主要表现为四六表启走向繁荣,特别是启文盛行;暗线则主要表现为不以“四六”为名,但具有骈文之实的六朝文流行,序跋、辞赋等都可使用骈体。清初骈文延续这一态势,但偏重于学习六朝骈文而不是宋元明四六,从偏于应用性转向更重文学性。这种演进不仅实现了骈文对“四六”的超越,完成了体裁、题材和风格新变;同时又追认六朝之文为骈体,区分骈文为六朝体、唐体、宋体,批评宋元明四六局限于馆阁公牍等,从而确定了“大骈文”范畴,进一步彰显了骈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促进了中国骈文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7,(2):47-50
骈文从魏晋时期形成以后,其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地演变。界说骈文应根据文体发展的事实,动态地看待和界定它。在魏晋时期应把对偶,四字句、六字句视为判定骈文的核心因素,刘宋时期应在此基础上把用典作为界定骈文的标准,而齐梁以后的文章,则应再加上声律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民国骈文研究兴盛原因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骈文研究出现较为兴盛的局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新旧两种文学交替时期的历史产物,是近代社会中国长期落后,一批文人不甘屈从西方文明的表现,也是民国初年骈文的兴盛和骈文研究者自身的骈文情结所带来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历来学者多批评骈文繁缛华丽、重文轻质,并以其典雅深奥、用典颇多、难以学习掌握为病。自文学有雅俗之辩后,骈文又被冠以“贵族文学”之名而为学界不齿。自白话文行世后,骈文更是少人问津,鲜有用武之地。其实,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和其丰富的文学资源都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严格说来,对古人通常称为"骈俪"、"骈四俪六"的骈文性质,学界缺乏一个明确的认识。从骈文的创作演变历史和历代人们的有关论述和文章选集来看,与其说骈文是一种与诗、词、奏等相对的一种体裁,不如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正是作为后者,它广泛地存在于历代各种体裁的文章中:赋、连珠之中有骈俪,令、状之中亦有骈俪。而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这种言说方式的人们被冠之以骈文家,具有浓厚骈俪色彩的文章则被称之为骈文。  相似文献   

8.
骈文既独具中国特色,又内涵复杂,研究较少.从文体的原生性和发展性来看,骈赋、律赋和骈文为动态而不是静止关系,不同时代两者的关系不同;宋四六不能等同于骈文,但是四六则多被明清人视为骈文的别称;骈语是指文章的对偶句式,不能作为骈文的代称.正确理解这三者与骈文的关系,对骈文学和文体学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韩柳一直被视为集大成的古文宗师,其古文理论及创作成就广受称誉而成为经典。相比而言,韩柳与骈文的关系却备受争议。在骈散对立的古文文论体系中,韩柳用古文对抗骈文以振文风的观点自中唐迄清末从未中断,不少人甚至对韩柳创作骈文的事实有意避而不谈。但韩柳沉浸骈文日久,故其骈文除有承袭之外亦有创新。更重要的是,韩柳包容骈文及不拘骈散的创作实绩,为文章开辟了崭新的写作之途。世人逐渐认可韩柳的这一贡献,并给予其极高的骈文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骈文不属于韵文,"马蹄韵"虽以"韵"相称,却并不是用于韵而是用于平仄的一种声律规则.因为骈文的篇幅远远长于对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不可能都要有规律可循,所以六朝骈文中的马蹄韵只包含句脚规则,并不包括句中规则,即对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尽管魏晋时期的文人已开始追求声韵美,但他们并没有在骈文创作中尝试使用马蹄韵.刘宋时期,范晔、谢庄通习音乐,精于声律,尤其是范晔骈文中对句句脚平仄相对的例子已经很多,但在对句句脚使用马蹄韵的地方,只有零星几处,很可能只是无意的巧合.永明文人在骈文创作中仍未自觉地使用马蹄韵,即使是那些篇幅较短的文章也未能全篇音调马蹄.在梁代前期,已出现通篇或接近通篇在句脚音调马蹄的骈文,但只是极少数,且集中于体制短小、形式精美的谢物小启.到了徐陵、庾信,多种文体已出现通篇或接近通篇在句脚使用马蹄韵的骈文.徐、庾二人的骈文多能遵守马蹄韵,但并不拘泥,视文意之需要而常稍作变通.至于一联之中的平仄相间,联与联之间的平仄相对,则相对不如马蹄韵那样严格.  相似文献   

11.
骈文三题     
骈文的对仗在字的意义、词性甚至声调上都有讲究,它不同于散文的对仗和修辞意义上的排比。骈赋同时具备骈文和赋的文体特征,除押韵外,具备骈文的一切要素。曹魏时期,追求骈偶已成为普遍的审美追求,应视为骈文的初起时代。  相似文献   

12.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品种,同时也是一种颇受非议的文体样式,长期以来被扣以“形式主义”、“浮艳轻靡”的帽子,而其创作的全盛期魏晋六朝,更被目为“文学误国”的口实。此后的唐宋古文运动、宋代理学文论,更是对之口诛笔伐,骈文便被作为形式主义的代名词而被归入“另册”。  相似文献   

13.
宋代理学家的骈文观是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课题。大多数北宋理学家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并与宋代古文正宗地位确立和骈文风格转变有直接关系。南宋时期理学家的骈文观出现了分化,并在骈文的创作态度、审美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骈文《与朱元思书》,仅用144个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无愧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倍觉景美、情美、辞美、章美,给人以心灵的愉悦,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5.
洪亮吉学识宏博、天才绝特,所作骈文篇什宏富、风格众多而艺术上乘。洪氏骈文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语言上的句雕字琢、工于属对,典故运用上的浑融无迹,句式调配上的骈散交融和篇章安排上的曲尽抑扬。由于骈文创作成就卓越,洪亮吉获得了当时和后世的一致肯定及大力推崇;并且经由他的示范,还出现了效仿其骈文风格而自成一派的"常州体",一脉绵延直至清末,影响可谓深远。要之,洪亮吉称得上是有清一代的骈林巨子。  相似文献   

16.
孙梅的《四六丛话》是清代骈文批评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在骈文批评方面贡献颇多。该书内容充实,体裁完备,征引广博,结构宏大,评论准确精当。所论及的问题较多,如骈文的产生及发展演变、创作主张及艺术技巧、关于历代作家作品的评点等。所论之处,皆脉络清晰,分析透彻,切中肯綮,体现出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骈文的文体意识的历史的演进同历史文化意识有很大联系 ,骈文在应用公牍文体中的大现其胜 ,也是跟《尚书》所开创的德性意识的诗性情结有关。同时历史有一股反骈的潮流 ,以气贯之的散文意识。骈文的文体意识一直在这两股力量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从而使骈文的文体意识的发展展现出不同的风藐  相似文献   

18.
李密《陈情表》是魏晋时期一篇有名的骈文。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字字真切,句句哀婉,其“乌鸟私情”,终于打动了皇帝(晋武帝),使他收回了诏令,同时,也使李密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得以缓解。究其原因,是《表》所陈述真情中蕴含的“名节”起了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杭世骏是清中叶的一位重要骈文作家,但纵览民国以降的各种骈文史研究著作,他实际上一直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境地.就创作特点而言,杭氏骈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比较符合传统意义上骈文创作格式要求的“正格”之文和突破了骈体传统格式规范的“变格”之文.前者或清逸空灵、或简隽古雅、或纵肆横逸,在骈文创作的传统形式格局中,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后者更是在承传中有创新,更加突出地体现了杭氏骈文的独特面貌和艺术成就,尤其在使用长对、骈散交融、以意统文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刻意打破骈散之界,有力地说明了骈散并无高低之分、骈散可以融贯并用.要之,杭世骏称得上是清中叶骈文灿烂星空中绽放独特光彩的一颗明星,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篇着重讨论了对偶这一骈文首要的形式因素。该篇所论,蕴含了刘勰源于道、宗乎经的骈文起源论,勾勒了文学自觉意识逐渐觉醒下的骈文发展历程。从刘勰对汉魏以来文章的批评中,更可见其文质兼备、骈散相合的骈文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