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传播圈所带来的新环境,对于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影响深远.一方面,网络传播圈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现实沟通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带 来了负面影响.文章从网络传播圈的特性、成因等方面对网络传播圈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指在高校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高校应在把握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校园网络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有效沟通的中介,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提高运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日益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极大的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同时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特性,趋利避害,消除负面影响,利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创新与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拟从探索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内在规律入手,研究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和微传播的发展,网络圈群正以其便捷、相对隐私、安全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高校网络圈群呈现交流方式多样、信息传播面相对集中、成员关系相对私密、话题范围广泛等特征。不断兴起的网络圈群在给大学生网络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的舆情安全带来了新的隐患,圈群舆情监管、研判、处理、引导都面临着挑战。高校要完善圈群舆情的管理机制,创新网络圈群管理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圈群舆情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网络圈群是大学生重要的虚拟社群空间,其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承载了大学生的言行活动及思想话语。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实现对网络圈群的全覆盖,通过提升思政话语在圈群中的传播效度来引导学生思想成长,形塑学生价值理念。文章基于网络圈群对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传播进行深入研究,在阐释网络圈群与思政话语传播之间的交互关系基础上,分析其面临的传播困境,探讨优化传播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由于对归属私密群体的强烈渴望,大学生网络生活日益呈现圈群化特征,映射出话语情境转变、话语主体转移、话语内容转向的新样态。借助对传播逻辑和认同逻辑的深刻塑造,网络圈群极大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境遇,产生“圈群壁垒”“中心流转”“信息圈养”“娱乐喧嚣”等问题,引发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失效、话语失声、内容失调、价值失力等后果。对此,遵循网络圈群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理路,从大学生网络圈群的显在藩篱着手,针对性地调适二八定律与长尾效应兼顾、有情有理与绘声绘色交织、深刻权威与调整升级并存、扩音主流与排耗偏颇共生,做细做实分层对象引导、话语表达创新、内容建设优化、价值传递匡正等工作,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圈群穿透力,最终促进网络圈群传播与爱国主义教育交互融合。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希玉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69-171
当今社会,网络日益深入校园生活并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然而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所以网络德育需要走进大学生活,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以最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抵御网络上的种种诱惑,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泉州地区几所高校大学生网络娱乐生活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法和访谈,总结了90后大学生网络娱乐生活方式,探讨了网络娱乐生活对90后大学生发展的双重影响,并就培养90后大学生健康网络娱乐生活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倡导90后大学生拥有健康科学的网络娱乐生活方式,从而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9.
罗宗贵 《考试周刊》2012,(16):156-156
本研究从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内涵出发,从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类型、主要内容、特点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学生不合理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从而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沟通表达方式、生活休闲方式等都越来越带有明显的网络痕迹。要做好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认真思考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在大学生关注的议程主题引导上、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上、在健康和谐网络氛围的营造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准确把握好网络传播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里切实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也深受影响.智能手机被普遍用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改变了学习方式与途径,冲击了传统沟通交流方式,也丰富了大学生的娱乐消遣.同时,智能手机的使用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深远,具体表现为手机依赖与网络依赖并存;现实生活圈与虚拟生活圈交替,孤独感加重;智能手机传播控制的弱化冲击了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本文根据以上现状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其舆论的方式传播网络文化和风气,影响着大众的观念和价值判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网络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大学生群体生活之中,并同主流文化一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方式。通过分析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分析成因、利用优势、规避风险,提出对策,使得学生工作者能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通过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举措,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占领高职大学生思想阵地,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民数量急剧增加,而大学生是接受网络最快、受其影响最大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所传播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防止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成为社会应当关注的焦点,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民粹主义在网络中的嬗变是当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予以重视的重大课题。转型期的社会躁动、网络信息碎片化和大学生自身理论储备不足等因素相互交织致使民粹主义思潮在网络的演变过程中发生嬗变,造成大学生思维方式极端化、行为方式虚拟化和生活方式从众化。为此,有必要按网络思想意识发展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搭建理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以相关法制建设、政策设计和道德规范三大举措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以校园亚文化圈为核心的精神缓冲带,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的"防火墙"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渗透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90后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代名词,他们个性鲜明,紧跟时代的潮流.微博作为传播信息的就留平台,自然与90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使得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就从90后大学生以及微博的自身特点出发,探讨微博这个平台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提出教育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思想教育的过程也是交流沟通传播的过程,网络平台给人们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以其多种交流方式和多级朋友链接为思想教育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文字、图片、视频的多种交流,且网络为大学生普遍使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校园流行语: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语使用频率高、概括能力强,传播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已被高校学生广泛应用,成了重要的校园语言与文化现象.把校园流行语引入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思想动态,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助推大学生个体发展等,促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优化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以其独特信息传播特点改变着当今社会的媒介传播环境,促成了一些新的价值评价尺度和价值观念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并对大学生政治观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华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6(1):110-111,133
互联网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文章从网络健康生活方式的定义入手,反思了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危害,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如何对大学生网络健康生活方式进行重构,这对网络文明和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