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传媒可读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读性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为神奇而复杂的现象之一,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思维着的精神”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探究其奥秘是重大的科学挑战,这就使得科学上必须把看起来似乎没有联系的学科汇聚一起,包括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习性学、遗传学、神经生理学、社会生物学、新闻学、编辑学、传播学、美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等。  相似文献   

2.
提起新闻的导向性与可读性的关系,就个人的阅读范围看,新闻界的代表性说法,大体有这么一些:A、“既要有导向性,又要有可读性”;B、“不能强调可读性而忽视导向性”;C、“对报纸来说,可读性是必要的,但不是首要的,不能把可读性放在第一位,为追求可读性而不顾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D、“导向性是最大的可读性”。这四种说法的共同点是:都把导向性与可读性看成办好报纸的必要因素。但是,前三种看法是把两者分隔开来观察,甚至在一般意义上把它们看成是对立的,对此,第三种说法表现得比较鲜明,明确地给两者的地位排序,肯定了…  相似文献   

3.
在办报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导向性强的章,往往可读性不太强。如果片面强调可读性,有时又往往会削弱导向性。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必须做到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放在首位,兼顾可读性。如果单纯把自己定位在“迎合读心理”上,就会使大众传媒所应有的“指导人”、“引导人”,“激励人”的功能难以发挥。  相似文献   

4.
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没有读者,就起不到宣传作用。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办报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围绕可读性做文章。只有讲究可读性,增强吸引力,才能使报纸的质量得到提升。让可读性强的新闻上头版去年,我们把让可读性强的稿子上头版,作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措施之一。一版是报纸的“脸面”。读者看报,往往是先看一版。而一版往往又是报道党委、政府和领导活动的“要闻版”。如果在安排稿件时,不考虑广大读者的需求和可读性,全都安排的是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内容,那么读者势必会“一目十行”,这样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一版的作…  相似文献   

5.
办报如主厨,读者如食客.要把报纸办得适宜广大读者的“口味”,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我们把合“口味”移植过来,引伸过来,就叫做报纸的可读性.党报的可读性是什么?就目前党报已形成的出版格局而言,我认为党报的可读性起码是由这样几个因素构成的:这张报纸上刊登着大量引人入胜的新闻;有体现新闻性的丰富多采的专刊、副刊;图文并茂的版面形式和清新的印刷视觉效果.可读性还有另外的解释,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6.
(一) 党的报纸的党性并不排斥新闻的可读性,相反,党报只有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才能把党性落在实处,才能充分发挥党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化育人的作用。 但是,在党报的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强调和偏重党性、指导性而忽视群众性和可读性。这种片面性的认识和做法,使得党报版面上充斥着长篇会议报道和领导人讲话(文章),其他新闻报道也多是内容上不深不浅,形式上不长不短,文风上枯燥、生硬、呆板的“报八股”。有人称这种“报八股”为“中不溜”,说错谈不上,可能还受到某些对新闻传播规律知之甚少的领导人的称赞,但却不受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可读性辨析     
党报的“可读性”是长期困扰报界的一个问题。为了增强党报的可读性,报人们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机。但由于大家对党报可读性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在办报实践中所下的工夫也各有侧重。比如:有的主张在词句上下工夫,认为写稿时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即可增强可读性;有的主张在“软”字上下工夫,提出党报要晚报化,多发些社会新闻、花边新闻和服务性新闻等,以求取悦于读者;有的则热衷于猎奇和煽情,以渲染凶杀、抢劫、嫖娼、男女私情以及破案细节,来迎合某些读者寻求精神刺激的需要;也有的刻意在形式上搞新花样,如有的把报纸版面设计得花里胡哨、变幻莫测,有的用色彩把版面妆扮得斑驳陆离、妖艳刺目,以求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等等。诚然,如此种种主张和做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赢得某些读者的欢心,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报可读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我们某些办党报的同志实际上是走入了一种误区,主要是对“可读性”的认识和理解有误,致使他们做出了种种舍本逐末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报纸的可读性决定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新闻报道的可读性,首先是通过新闻标题的可读性实现的。对于新闻标题的功能和作用,人们有多种说法,但不外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提示”、“强化”和“引导”,是  相似文献   

9.
近来报纸上的新闻多起来了。新闻多了,还要注意新闻的“可读性”。新闻越富有“可读性”,宣传效果越好。这是可以想见的。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活,这话我们讲了好几年。但是,怎样做才算“搞活”了? 如何才能“搞活”? 这问题又似乎没得到满意的解答。多年来,我们往往把“活”仅限在形式的范畴内,诸如报道形式的变革、报道体裁的创新、写作技巧的变化等等。因为把“活”限在形式范畴内,延伸下来的误会是:“活”的东西就深不了;甚至认为,“活”的东西就是那些“花里胡梢”没有份量的东西。这便把“活”与“深”对立起来,影响了人们对“活”和“深”的科学探讨和实践。其实,把“活”仅限在形式范畴内,本身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是不科学的。形式上的“活”,是“活”;但“活”,不光是形式问题,首先应是内容范畴内的问题。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死”东西,形式再“活”,其“活”也徒劳,不可能有可读性,因而也算不得“搞活”了。而内容有活力,形式又活泼,这才是“活”内容与“活”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才是“活”的科学含义,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把经济新闻“搞活”了。这样的“活”就同时可能“深”,“搞活”与“加深”在此也可以得到有机的统一。至此,经济报道“数量不少、报道不活、质量不高、力作不多”的现状就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活”怎样才能实现呢? 笔者认为,主要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综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拓宽报道领域;畅所欲言;物中见人;形式多姿。这应视为“活”的几个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报刊上揭露批评性的文章容易引起读者兴趣,而正面宣传的文章,若缺乏可读性,很多人便不爱看。有的读者认为,正面宣传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脱离实际,不实在,不亲切,与读者离得远,八股味浓,这就不能不影响宣传效果。要提高宣传效益,就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我想,文章的可读性是否可以这样表述:有益、有用、有味,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文章的思想内容好,还要讲究写作技巧,娓娓道来,使读者有兴趣读完,能解决问题,有所收益。有的同志把可读性偏重理解甚至简单地理解为趣味性,而忽视应占首位的思想性、政治性,这是一种曲解,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外壳当成了实质,降低了可读性的意义。古人把写文章看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精心经营,反复推敲,务求尽善尽美。我们报刊的文章,会影响到千百万人的思想状态和情绪,不注意思想性、政治性,不把它与可读性联系起来,是不行的。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应力求做到:针对性强,  相似文献   

12.
张小燕 《新闻前哨》2003,(10):19-20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报影响力的有效实现途径,是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突破口,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原则。做到“三贴近”,对党报及其记者而言,要求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党报的权威性和可读性统一起来,重要的是在寻找最佳“结合点”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准确、深入地宣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前新闻工作者的首要政治任务。当前一项具体工作十分紧迫而重要:追求党报政治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统一。这不仅是新闻业务的要求,也是新闻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和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报新闻报道中,对处理政治性与可读性的关系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把政治性和可读性完全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或者只强调可读性,忽视政治的作用,或者只强调政治,否定可读性,轻视可读性的价值;另一种是把政治性和可读性紧密联系起来,把两者的关系摆在适当的位置,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抓好…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过:“言而不文,行之不远。”我们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社会,现在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言论(评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和方向,只有增加可读性,才能吸引读者,增强宣传效果。增加言论的可读性,可以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把深刻的思想与通俗的论述有机结合有着“继爱因斯坦以后世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美誉的剑桥大学霍金教授,3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用通俗的方式让所有的人都能了解宇宙的无穷奥秘。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首版14年来,被翻译成40种文字,畅销1000万册,把理论物理科学带进了全球的千家万户,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不管怎么说,报纸的不断扩版,“周末版”、“星期刊”可读性的不断增强,终归是新闻界的一场革命。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报纸为了一味增强所谓的“可读性”,不惜篇幅在那里连篇累牍地大登特登明星的轶闻轶事。甚至一味围着明星们不断发生的婚变,离奇的多角恋爱,放荡不羁的性生活大作文章,连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炒来炒去。这样没完没了地把明星们的正史野史都不加分析地拿到报纸上展览,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  相似文献   

16.
当今,随着报纸的不断扩版,“周末版”、“星期刊”的可读性不断增强了,这是新闻界的一大进步。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报纸为了一味增强所谓的“可读性”,不惜篇幅在那里连篇累牍地大登特登明星的奇闻轶事。甚至一味围着明星们不断发生的婚变、离奇的多角恋爱、放荡不羁的性生活大作文章,连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炒来炒去,这样没完没了地把明星们的正史野史都不加分析地拿到报纸上展览,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 由于我们的报纸,对明  相似文献   

17.
一、必读性是第一位的,可读性是第二位的。 这几年,“可读性”一词频频出现在新闻业务论文中,而无论大报小报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如何增强可读性上作了极大的努力,而“必读性”却少有人提及。所谓必读性,是指某条新闻、某个栏目、某个媒体对于特定的受众的信息需求的最高满足程  相似文献   

18.
所谓可读性,若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即是一种阅读认可,是主体(读者)和客体(文本)交合时的和谐状态,往往伴随着主体的想象、兴奋、激动和理智的快感。反之,则是阅读拒绝,其在主体心理上的反应是厌恶、反感或淡漠。 《陕西日报·周末版》自创刊以来就一直把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作为重点来抓,“努力追求高层次、高品位、高格调,把思想性和可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承担起严肃庄重的舆论导向责任和社会责任,又尽到让读者‘放松一下,欢愉一宵’的义务,真正做到方向正确、视野广阔、淡雅清新、文图并茂、情景交融、寓教于乐。”我们尤其重视这个“放松一下,欢愉一宵。”如果说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一直大力倡导加强新闻的原创性、贴近性、可读性。之所以三“性”并提,是因为原创性不等于贴近性,贴近性不等于可读性。要做到新闻原创性、贴近性、可读性的统一,就必须要从群众视角做新闻。所谓视角,就是观察事物、看待问题的角度。用群众视角做新闻,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新闻。就是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用群众的评价、群众的感受,作为新闻的灵魂,用发生在群众中的感人肺腑的事例作为新闻的主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新闻,真正把新闻做成有血有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报应如何增强可读性,真正办成读者“看电视少不了,不看电视也需要”的报纸?我认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把读者的需求当作编者的追求。 以深入的调查了解读者。广播电视报是一张进入千家万户的影视文化报。报人面对的是广泛、复杂,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多层面的读者,如果报人只顾低头盲目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