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来理解莫言的小说,尤其是晚近的作品,不仅力不从心,更是格格不入的。小说的那种为人熟知的表达方式逐渐陌生,古典美学所追求的明晰与秩序被打破,甚至是亵渎。人的重构,审美的反讽,意象的模糊,感觉的解放,一古脑儿塞给了读者,让人无所适从,浮躁不安,甚至于感到困惑和痛苦。我以为莫言的小说从《红高梁》到《红煌》,或者推而广之,从“红高梁家族”到  相似文献   

2.
色彩意象的使用是莫言小说中最突出的特征和表现手段之一,在寄托情感、塑造形象和烘托氛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传统民俗民风对他的影响等。目前莫言作品中的色彩意象主要包括红色意象、绿色意象、黄色意象及色彩意象等,这些意象勾勒出了丰富的文学形象,营造了美妙的意境,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深化他们的阅读认识。  相似文献   

3.
莫言小说中经常出现寺院意象.寺院里的“神”和“圣徒”等宗教象征符号被创作主体消解和颠覆,摧毁了神圣的宗教情感和宗教尊严,使“神本位”回到“人本位”,甚至“人体本位”.  相似文献   

4.
莫言在“现实的民间”的基础上构建出“文学形态下民间”——“高密东北乡”。莫言将众多民间文化融入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世界。笔者意图挖掘小说《红高粱家族》之《红高粱》《高粱酒》中的民俗意象,解析其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莫言小说中的"肉"意象鲜明而独到,在"肉"意象的世界里,既有莫言"独特强调"的言说,也有莫言"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还有莫言独具的文本特色和人性情怀。试从"食""色"两个方面阐释莫言笔下"肉"意象的文化蕴藉。  相似文献   

6.
莫言童年正值中国经济萧条、物质匮乏,时代氛国沉闷封闭,“饥饿”和“压抑”充斥着他几乎全部的回忆,所以,对“生命力”的呐喊、对贪婪自私的“欲望”的抨击和对“性意识”的张扬成为莫言文学作品的主题.无论标题还是正文,“红色”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次最高,显示了莫言在缤纷的色彩中对红色的偏好.颜色源于初始意象,与抽象概念相联系,探寻作家在红色意象里隐喻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对文本主题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如《酒国》及《丰乳肥臀》等,不少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侯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也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 无论故事的情境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莫言的丰富想像空间与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能叫人惊叹不已——诚如张大春在为Ⅸ红耳朵》作序时所音“千言万语,何若莫言”![编按]  相似文献   

8.
莫言以"肉"意象的开拓和小说意象主义的创作极大地开拓了"汉语写作"的新疆域。在对"肉"的刻画、阐释和建构过程中,莫言自觉地展开了对文学本体审美价值的追求。"肉"意象存在于显性文本与隐性文本的复合结构中,既是作者独特的文化思考,也是生命体验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齐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的分析,分别从以鳖和蛙为代表的水族类动物、以鸟和狐狸为代表的林野类动物、以牛马鸡为代表的蓄养类动物三个维度上,深入解析莫言小说中的动物意象,旨在能够进一步探究齐文化中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对莫言创作的深远影响,并透过各种动物意象,剖析其中的文化象征含义,充分体会莫言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特色,深切感受莫言小说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10.
小说《植树的牧羊人》一个显著叙事特征是使用隐喻手法,“牧羊人”“橡树”“泉水”“蜜蜂”是本文具有隐喻意义的四个典型意象。从隐喻视角解读小说的这四个隐喻意象能够实现深度阅读,了解隐喻意象在西方文化视域中的本源义,理解隐喻意象的语境义,把握隐喻手法的叙事功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莫言小说中的神秘意象、奇诡想象带有病态化审美趋向,这历来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化审美倾向是民族集体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同时也表征了鲁迅沉痛批判国民性的小说精神的遗失。另外,莫言在文人商品化的过程中,对"写什么"、"为谁写"、"给谁看"问题的矛盾之处也成为其病态化审美倾向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莫言独特而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其小说独特的语言特色。莫言小说生动形象、幽默讽刺、陌生新奇的语言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对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探讨莫言小说的移就修辞并分析归纳移就修辞在莫言小说中的使用特色。  相似文献   

13.
受齐文化影响,莫言小说写到了几类动物:一是以鳖、蛙为代表的水生动物,二是以鸟、狐为代表的林野动物,三是以马、牛、鸡、狗为代表的蓄养动物。这些动物意象,作为文化原型反复出现在莫言的小说中,具有文化象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的基本意象是抬头看“月亮”和低头照“镜子”,她充分运用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把“月亮”、“镜子”等常用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她小说意象的繁复和丰富这一基本特征,从月亮和镜子这两个意象来看,二珠联壁合几乎在她所有作品中反复运用,交替出现。张爱玲常常有意把人物放在月光的映照下或镜子面前,间接但更为深入的照出人物的原形和精魂来。  相似文献   

15.
无可置疑,新时期的中国乡土小说逐渐走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这种开放格局也无疑给乡土小说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生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在整个小说领域内是作为一个主流体系而存在的,它几乎在左右着小说发展的走向。从莫言的“三红”(《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蝗》)到《丰乳肥臀》,从刘震云的《塔铺》到《天下故乡黄花》,从贾平凹的“商  相似文献   

16.
意象化的影像——从《色戒》看影片对原著的还原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其文中的意象更是丰富而独特,让众多导演是又爱又惧,根据其改编的影视剧的评价往往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以《色戒》中两个重要的意象:麻将和戒指为例,来分析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如何用其细腻而唯美的“意象化影像”再现原著的“意象化空间”,从而成功突破张爱玲的文字挑战。  相似文献   

17.
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作品并非都是客观地原生态地反映现实,“零度情感”地观照生活。在其系列爱情题材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小说“诗意”的追求,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具有象征性和丰富涵义的意象的选用、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语言的诗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从生命化的角度,较为深刻地探讨与研究了沈石溪动物小说内在的美学意蕴。本认为,对动物小说内在生命化的美学追求,是沈石溪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与灵感。通过“猎狗情结”、“狼王意象”、“红奶羊境界”的美学归纳,把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提升到一个生命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上海“弧岛”时期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讲究语言和技巧,从她的字中,你可以触摸到颜色、气味、声音,乃至人的肮脏与夫奈。“意象”是她惯用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意象世界使她的小说具有了多义性,也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李娥 《文教资料》2006,(23):77-78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疯子”的意象频繁地出现,这些疯子意象表面上疯癫的症状有所不同,但是细加考察中国文学的全部传统,我们不难发现,疯子意象有着形象的相似性和内在精神机制的稳定性。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疯子意象既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又由于时代的变化而蕴涵更加丰富的隐喻意义,审美价值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