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柯岩同志写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热情歌颂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深切地表达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纯真感情。对于这首抒情诗,在具体教法上,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抓好课堂朗读,使学生受到思想教益和艺术感染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以铿锵动人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节奏来表达主旨,打动读者心弦的。搞好课堂朗读,“如同赋给作品以生命”,“更会使人感受”。(徐世荣:《谈谈朗读教学》)在朗读时,我们要以本诗的主题为依据,把握住深切地怀念、热烈地赞颂这个基调,不要读得哀愁低沉,悲悲戚戚。大家知道,感情是诗歌朗读之本,因而,教员在范读时,一定要带着炽热的情愫读,读出感人的激情来,并引导学生以无限  相似文献   

2.
柯岩同志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写的抒情短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表达了我国人民对总理发自内心的歌颂和深切的怀念之情,这是一首别具一格、动人心魄的好诗。全诗以“衣”韵作为韵脚,并将“你”字入韵。“衣”韵,是典型的齐齿呼,开口度小,很适宜表达细腻绵远的情思。诗人柯岩选用这个韵脚来抒发自己的一腔深情.是选得很好的。而这个“你”字的入韵,更加浓了诗的抒情意味,更好地抒发了“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诚挚的感情。如诗的开头第一节:  相似文献   

3.
<正> 今年是周总理的诞辰一百周年。想起周总理, 我头脑中不禁涌出这样的诗句: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首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是诗人柯岩在1977年在《涛刊》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的,后来竟不胫而走,许多报刊纷纷转载,电台纷纷播诵,多家出版社收入悼念周总理的诗集,还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这首仅几百字的一首诗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亿万人民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有深厚的感情。而这首诗恰恰用诗的形式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有人说,散文是美文,而诗歌是美文的美文。她的美表现在多方面,而这首诗的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巧用辞格表达强烈的感情 多次用“反复”的手法,使作者要抒发的对周总理无限崇敬、怀念的感情一次次向前推进。 诗是主情的文体,这首诗一开始就用“呼告、反复”的辞格表达亿万人民对我们敬爱的周问题的无限怀念之情。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里,第一句是呼告,划横线的是反复。反复辞格的使用,仿佛痛失亲爹娘的孩子在反复低吟对亲人的怀念,抒发无比强烈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马宏 《语文知识》2002,(3):14-15
重音是朗读时最常见的基本技巧,就是为了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而将某些词语读得突出一些。通常来说,加重音的词语朗读时要读得重一些、响一些,但并非所有重音都如此,比如: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第二个“哪里”作为重音,若也用加强音量  相似文献   

5.
语文情感教育具有感染性和陶冶性的特点 ,通常采用“寓情于文 ,潜移默化”的方法。就像春雨一样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其具体做法很多 ,在此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三种。一、朗读激情法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语言 ,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情意盎然的朗读 ,或使人凝思静想 ,心驰神往 ;或让人荡气回肠 ,潸然泪下。教学中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激发学生的情感 ,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柯岩《周总理 ,你在哪里》这首诗 ,诗人以饱蘸深情的笔触 ,描述了“呼唤、寻找、见到”的动人情景。充分表述了亿万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比崇敬和思念…  相似文献   

6.
一、读诗追忆,在阅读期待中激情1.导入:1998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课件呈现《你是这样的人》,师充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2.交流:听着这…  相似文献   

7.
求求你,妈妈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读过柯岩奶奶的作品吗?她的作品可多、可好啦!“开心果”就是读着柯岩奶奶的诗《周总理,你在哪里》长大的!下面给大家介绍一首柯岩奶奶的儿童诗——“求求你,妈妈”,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喜欢的!(开心果)  相似文献   

8.
<正>师:大家好。通过前两节课,我发现我们班是思维特别活跃的班级,也是知识比较丰富的班级。同时我也发现了我们班的一些秘密,比如班级里有"朗读担当",有"苏轼代言人"。(学生大笑)这节课已经是第三节语文课了,大家累了吗?生:累。师:这节课我们相对轻松一点,以最舒适的姿态来上这节课,从阅读的最初感受来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大家感觉什么是诗?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美诗篇,它之所以达到如此效果.是因为诗中所表现精巧的构思美、高大的形象美、壮阔的意境美、强烈的情感美、和谐的韵律美和修辞的文采美达到完美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采用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体会诗中美的韵味,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诗人柯岩同志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所作的诗作《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秀诗篇。这首诗之所以感人,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感情真挚,色彩强烈。第二,构思巧妙,脱俗创新。《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艺术构思与同类诗作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这个活动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多层次的,它包括认读、理解和鉴赏等方面。各个方面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一月的哀思》中第一句为例说明。第一句是:“敬爱的周总理,我不能到医院去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阅读这个句子,首先是对文字的认读。比如说“攥”和“伫”读什么音,怎么写,怎么解释?这就是阅读的第一步:认读文字符号。离开了这第一步,阅读就无法进行。接着是理解这句诗的内容,它究竟说了什么,是怎么表达的?联系上下文我们懂得了这句诗主要是说,“我”在长安街的地方,在傍晚时光,等候周总理灵车的到来。这种等候,从外表看  相似文献   

12.
“呼告”作为一种修辞格,还没有被很多人所接受,它出现在文章开头或中间,多独立于句子之处,用于打招呼之类一种称呼形式,有“称呼、呼唤、禀告”之意。 呼告修辞格有如下几种类型,如例: 例一:周总理,你在哪里?(选自《周总理你在哪里》) 例二: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三: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选自《谁是最可爱  相似文献   

13.
陈一平同学问:“有许多悼念周总理的诗篇,《周总理,你在哪里》写得出类拔萃,构思精巧,全诗的感情线索是怎样发展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感染力很强的抒情诗,思想内容并不难理解,它写得如此感人,主要是诗人作了新巧的构思:作者把诗歌的题目作为全诗的感情线索和结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上《一夜的工作》之前,就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讲了总理呕心沥血,日理万机,为国为民的动人故事,并朗诵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使学生对总理产生爱的情感。《一夜的工作》中,关于周总理审稿有这样的描写:“他—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遍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我在分析了文章结构的同时,叫学生  相似文献   

15.
我爱诗,我爱读歌颂总理的诗,我更爱读柯岩的《周总理民,您在哪里?》。每当我听到作者满怀激情的呼唤,每当我唱起为这首诗谱写的歌曲,我总感动得禁不住流下泪来.短短的一首诗,为什么能如此感人肺腑,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我觉得,在千百首同题材的诗篇中,这首诗有其新颖独创之处。首先,激动我们心灵的,是诗篇中饱含的内在的激情。诗而无情,何以为诗?自己不是火种,怎能点燃别人?在这首诗里,作者深厚的感情,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意境深远,形象鲜明,情与景相得益彰,真能“迫使”你与诗人同呼吸共悲欢了。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是这洋指导学生朗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的。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典型材料”。 为落实初中《阅读》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特对具体诗歌作如下内容浅析和教学建议。 周总理,你在哪里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当代著名诗人柯岩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写的一首自由体抒情诗。作者用形象凝练的诗句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比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8.
(教师出示并感情朗读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然后师生一起朗读。)师:这两句诗显得有点深奥,不过,我们学习了《一夜的工作》后,相信同学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这篇课文写的是逝世了26年却依然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请大家一起说出这个伟大的名字———生:周恩来![教师朗读诗句《有的人》,不但给教学增添了浓郁的文学气氛,并且为学生理解周总理公仆形象奠定了基础。]师:通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和采访长辈,同学们对周总理已经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随诗人何其芳同志到周总理的办公室,看看周总理这一…  相似文献   

19.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20.
一位初中语老师曾让我给他复制哀乐磁带,说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用,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课堂放哀乐,合适么?无独有偶,不久又读到一篇《(周总理,你在哪里)说课稿》(陕西师大《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10期),再次遭遇哀乐。教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中讲述了他“创设情景”的方法:“上课时讲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摆上一瓶淡雅的花,轻放低沉的哀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