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论语》编撰思想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的编排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而要使这种逻辑显现出来,关键是在解读的方法上有所创新。在体悟中整体把握《论语》的内在精神是文本解读的前提,贯穿《论语》全书的主线是孔子的人格精神,《论语》标题是解读论语的内在密码。  相似文献   

2.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孔子的"道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隐"思想是孔子根据形势灵活应变的积极处世原则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儒道"在天下无道之际以"隐"为"行道"、"达道"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立足于《论语》文本,探讨孔子对"隐"的态度及"隐"的诠释,才可正确解读孔子"道隐"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强调学科核心素养,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融通。在此视阈下,如何引导学生破除语言文字障碍,做好章句解读,用心灵、生命真正与孔子相遇是高中语文《论语》教学的重难点。从问题入手,依据新课标要求,抓住《论语》与生活的契合点,基于文本,提出应用于高中语文《论语》教学的生活化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孔子以及其弟子留给后人的一部启迪教与学智慧的著作,《论语》中的对话蕴含了众多教育的道理以及做学问的方法。通过对《论语》的解读,试从教育与为学两个方面来论述孔子所实施的教育举措以及教导学生做学问的方法,以期从中吸取教育智慧的火光以及为学之法之精华。  相似文献   

5.
许鹤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4-75,90
关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多,本文根据孔子生平事迹以及《论语》一书所载孔子言行,从考察孔子思想入手,对此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仁因而也是<论语>及其伦理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即根据仁与孝梯、忠恕、礼、义、中庸等范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论语>,进而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并认为这也是我们认识、评价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学习经典篇目《沂水春风》时,学生往往有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对于子路和冉有的治国设想,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公西华为什么只想做一个小相?孔子赞同曾皙什么?孔子的理想具体又是什么?对此,我想用关联阅读的方法,结合《论语》中的条目以及其他文化经典作品的内容,用文本来解读文本,搭设一个探究儒家思想的支架。一聚焦人物,结合儒家"为政"的原则,分析治国设想子路和冉有在谈自己的理想时,都谈到了治理国家,孔子对二人的评价只有两句话。他对子路的态度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论语》隐含了一种体裁,我们权且称之为"孔子对话"。从《论语》到《庄子》,"孔子对话"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亦即从作为对象被回忆、记录、复现,到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与工具用于导向已经先行存在的结论。可以说,《庄子》中的"孔子对话"是对《论语》的戏仿,《声无哀乐论》也是这种戏仿体的变体:在这两个文本中,"孔子对话"是一种论证的策略。然而,"孔子对话"的最初形态并没有消失,《世说新语》类的笔记,诗话,以及宋代新儒家的语录和禅宗的语录、公案、参话头,都与对交谈对话场景的记录与复现有关,并在文本中保存了《论语》的客观记忆。可见,作为"孔子对话"原始文本的《论语》内蕴着以上两条发展线索,它们都是对《论语》的创造性发挥。  相似文献   

10.
王明强 《教书育人》2004,(12):57-58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教育家,有着丰富和深邃的教育思想,而这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弟子们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由于《论语》采取的是没有语境的语录体的形式,再加上历史的久远、历代的扭曲和误解,给对《论语》的解读带来许多迷障和遮蔽.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的高度,以新的人文观点重新阐释传统的文化文本,释放出传统文本中健康的、清新的、向上的信息.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中国从古代的民主社会向专制社会过渡的时期,是一片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局面.当时的社会,正如《八佾》篇中仪封人所言“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孔子认为美好的社会有一套法则,这就是“道“.而要建立美好的社会,就要使社会恢复到“有道“的局面.孔子终其一生的行动都是为了使天下归于“有道“,他的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2.
《论语》最真实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世界东方文化的源头活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包括和平发展、导德齐礼、见利思义、教育均等、顺天应命等几个方面,对世界文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莉  陈家麟 《中国德育》2007,2(9):63-66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思想。孔子的情感教育思想分为三个方面:道德情感教育思想、情感教学思想、情感健康教育思想。对孔子情感教育思想的挖掘,将会对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孔子论"情"     
《论语》从功用的角度出发,将文学视为政治的工具。一般认为,《论语》中的文艺思想奠定了中国文论的基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论语》并没有忽视文学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将“情”置于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论语》从功用的角度出发,将文学视为政治的工具。一般认为,《论语》中的文艺思想奠定了中国文论的基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论语》并没有忽视文学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将“情”置于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一本被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的教科书,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在现代化建设中重铸民族精神的重任,必须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涵养。  相似文献   

18.
从孔子思想对于社会传播结构的影响和《论语》中关于传播内容及人际间交流技巧的论述两个方面浅析孔子思想中折射出的传播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典籍,而且它与《诗经》等许多历史经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论语》作为儒学经典,阐述了孔子的言行和其价值观,其“《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内容,特别是孔子本人对《诗经》内容的阐述评价作为切入点,浅析《论语》“诗学”及其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三",一个简单又熟悉的字眼,在儒家重要经典《论语》一书中多次闪现,从其特定的"三"字语句中,体会其对为己之道、为人之道和休闲之道的人生理论的智慧与哲思,感受其在现实生活中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成果,对我们完善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