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被社会所认识。但“有挡不用”和“无挡可查”问题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因此,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社会档案意识是整个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社会现象。它客观记录社会实践中的客观事物、人类思维等各种活动,客观表现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历史现状.社会档案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随着社会活动而产生,随着档案实践而发展。社会档案意识同其他社会意识一样,具有能动作用。它能对社会…  相似文献   

2.
设计是一种文化,是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一种理解意识,是人类在这种“意识”引导下运用材料和技术表现自己理想的一种创造性行为.它是人类与产品、环境、社会关系的中介,它参与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造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继军 《宁夏教育》2006,(11):50-50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即“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师的职责就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更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未来的建设者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人类的命运。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战场的化学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5.
关于生产力三题段士云一、生产力的定义问题谈到生产力,学者异口同声的定义是:“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对象世界(自然界)的实践能力”,“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造自然界...  相似文献   

6.
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对人类发展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在人与自然道德关系认识的基础形成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变化。学校教育对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生态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生态意识,建立正确的生态观。生态意识是人类必须具备的意识形态,来源于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认识,来源于对生态危机的理解以及现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后果的反思和关注。生态意识决定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和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例如:当人类认为地球是个聚宝盆,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时,便无所顾忌,乱采滥用自然资源,结果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当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时,便出现“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认为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艘“飞船”,人口与经济增长都会耗尽地球资源…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把核心素养高度概括为“三会”.核心素养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初中有7个具体表现,同时还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通用”的两个跨学科表现: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对核心素养基本认识和对创新意识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探讨培养创新意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江苏省太仓市浮桥中学顾玉琴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而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 ①意识的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以及人类在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做”属于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  相似文献   

11.
电影作为现代化大工业的产物和一种超越种族和语种的人类叙事,天生就是人类意识最好的表达工具。本文试从科幻电影、战争电影、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电影三个层面介绍当代电影中与文学创作一脉相承而又独具特色的“人类意识”的表现,并指出中国电影在“地球村时代”弥补创作中“人类意识”的缺失、拓宽视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世界性的人口剧增、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以及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等,自然环境已经向人类发出了“黄牌”警告,并且开始对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可见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不得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应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以换起青少年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是我们生物教师肩负的重任。为此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生态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生态意识,建立正确的生态观。生态意识是人类必须具备的意识形态,来源于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认识,来源于对生态危机的理解以及现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后果的反思和关注。生态意识决定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和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例如:当人类认为地球是个聚宝盆,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时,便无所顾忌,乱采滥用自然资源,结果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当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时,便出现“宇雷飞船经济”理论,认为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艘“飞船”,人口与经济增长都会耗尽地球资源并造成污染,导致最后的崩溃。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1920年代初期提出“历史中间物”意识,并不是对其早期进化论思想的抛弃,而是对进化论思想的深化。这反映了鲁迅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更为深入的思考,表现他对人类无限发展的透彻认识和自身过渡性命运不可把握的悲哀。这种“历史中间物”意识在《野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表现在鲁迅与自我、与群众、与敌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也是其执著现实的行动体现。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类智能而言的。人类智能是指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 ,用脑力活动表现出来的智力。主要表现为 :感知观察力、记忆力、逻辑判断力和语言表达力等综合性的心理能力 ;而人工智能则是指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和代替人的某些智能 ,也叫“机械智能”或“智能模拟” ,也可以说是人的智能在机器中的再现。人工智能作为对人类智能的模拟 ,它的出现和发展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它进一步表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属性 ;引起了意识结构的变化 ,扩大了意识论的研究领域考察电脑对人脑某些智能活…  相似文献   

16.
安乐死:佛老的同一种“宏大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以前的哲学是追求“宏大叙述”的哲学,释氏和老子亦对此聊聊不倦,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佛老发现了人类意识的局限,由此否定了个体和意识,转而研究整体并将整体圣化,释氏崇旨而求善,老子抱一而弃智是其具体表现,佛老追求“宏大叙述”的过程,就是在理想名义下误导人类心灵死亡的过程,不但如此,这一背景已成为邪教滋生的重要手段和原因。  相似文献   

17.
孙昌松 《现代语文》2006,(10):55-56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1922年创作了长诗《荒原》,通过人类失去自然生殖力来表现西方社会的腐朽、荒凉与死气沉沉,反映了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灭与绝望。荒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心灵的枯竭,表现人们对世界的深刻绝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鲁迅虽然没有生活在“一战”后的西方社会,但作为一位化巨人和思想家,他通过对人类悲剧命运的观照,特别是对危机四伏、凄凉惨败的荒原般的中国社会的透视,鲁迅用自己的精神痛苦铸造出中国的荒原意象——铁屋子。  相似文献   

18.
圆,《辞海》中的解释为“在平面上和定点有定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千百年来,人类的生活意识就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人民对“圆”有着特殊的兴趣。我们的生活当中圆随处可见,尤其是中国的戏曲艺术可以说是圆的艺术。那么戏曲中“圆”的审美特征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19.
幼儿问题意识概念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意识是近几年在教育、心理学界新产生的一个术语,与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密切相关联。但是,对于其概念的内涵却不很明确。一、问题意识研究的现状最早提出“问题意识”一词的当属1995年姚本先的《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文中是这样界定问题意识的:“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会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很显然,这是一个循环定义,对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等的理论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从哲学高度上分析,这三个问题的理论分歧,其实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运动自身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类与生存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认识逐步深入发展的结果。分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环境”概念与内涵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