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华侨华人纷纷回国,积极参与祖国建设,在经济文化领域贡献良多。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华侨华人与江苏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对祖国和家乡的文化认同感较高,他们以回国投资、参与公益文化事业等方式促进了江苏经济文化的发展。该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华侨华人历史资料的梳理,同时与我国其他地区华侨华人群体的比较研究,分析总结江苏华侨华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历史贡献。研究梳理江苏华侨华人群体特征及历史贡献,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江苏华侨华人群体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及影响,为江苏侨务政策及统战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身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历来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关键受众和新闻报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美关系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在美华侨华人近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国竞争“大环境”和美国国内政治的“小气候”。本文以美国华侨华人为样本,分析海外华侨华人在新时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社群特点出现的诸多新变化,从而探讨我国新闻媒体机构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应如何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关注和报道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从而加强涉侨新闻报道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正>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约达6000万人。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日本和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增长最快。北美华侨华人多达530万人,华侨华人是全球各地区华文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这个群体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当地华文媒体的经济收入和盈利状况。仅以美国为例,目前华人人口总数已达452万。华人成为美国亚裔中最大的族群,也是所有少数族裔中仅次于墨西哥人的第二大族群。在美华人从2011年的401万增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知识分子移居海外,改变了华人群体的社会结构。江苏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也迎来了繁荣时期。他们兴办华文学校,助力华侨华人后代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做出贡献。华文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面临是否融入当地社会及以何种方式融入的问题。该文通过对近代以来江苏华侨华人兴办华文教育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分析总结江苏华侨华人华文教育的历史特点。在“中国热”和“汉语热”的背景下,研究梳理江苏华侨华人华文教育历史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江苏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外华语广播前身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华侨华人广播,它开始于新中国建立前的1949年6月20日,当时使用广州话、闽南话和潮州话三种侨乡方言在当时的北平(现为首都北京)正式广播,1950年4月10日,对东南亚广播的客家话节目正式开播,从此,华语广播正式宣布为对华侨广播。1955年12月25日,对华侨广播正式开办对东南亚的普通话节目,到此,用汉语普通话及四种侨乡方言对华侨广播的华语广播构架正式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2002年,原对华侨广播改称对外华语广播。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泰国往来历史悠久,但两国关系也经历过特殊时期。冷战期间,中泰关系经历了波折变化,双方之间的人文交流也因此受到影响。华侨华人作为置身于中泰人文交流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同时又置身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冷战期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这一时期华侨华人在中泰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将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泰人文交流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今后中泰两国合作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传递友谊、塑造形象是对外宣传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海南省委宣传部在文化外宣工作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借力第十四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在澳大利亚召开,策划举办的"2015海南文化澳新行"活动就是较为成功的外宣案例之一,是海南外宣工作的一个亮点。旅居海外的琼籍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有300多  相似文献   

8.
2006年初,笔者参加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举办的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席、新加坡著名的华人问题研究学者说:“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东南亚贡献良多,但在近代以来,中国在东南亚的文化影响力很弱,远远不如欧美和日本,甚至也不及印度。”的确,我们的老祖宗曾经对东南亚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迄今为止,东南亚的历史学家撰写他们的历史,还必须从我们中国的古籍中查找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9.
温家宝给新西兰华侨华人回信“温总理给华侨华人来信啦!”新西兰中华电视网记者梁铃铃兴奋地说:“总理在信里问候大家呢。”捧着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在宣纸上的亲笔信,梁铃铃难掩心中的激动。“总理工作这么忙,还惦记着写信来。而且,他还记着我是从台湾来的,特别用繁体字写这封信……”应新西兰总理克拉克的邀请,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访问了新西兰。在记者会上,梁铃铃代表新西兰媒体提问,请总理向海外华侨华人说几句话。在会见新西兰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的时候,温总理说:“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团结包容、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高…  相似文献   

10.
正巴黎圣母院失火后,当地时间4月1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发起国家筹款活动,为重修巴黎圣母院筹集资金。浙江华侨华人第一时间纷纷响应。丽水青田人陈计超,是法属圭亚那江浙沪华侨华人联合会会长。他代表联合会在华侨圈发起一则"关于为巴黎圣母院募捐的通告"。此后,联合会陆续收到不少华侨华人捐款,款项汇总后,统一通过省长转交巴黎圣母院重建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个侨务大国,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悠久,数量庞大、分布广泛而且实力强大。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总数有6000多万,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仅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走出去的新移民就接近1000万人。新时代下,如何充分运用这一独特资源,在我国国际传播机制建设、传播内容方面积极谋划,借助这一群体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以保障和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舆论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华侨、华人之间的区分是非常明确的。"华侨"是个严格的法律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侨华人媒介实践在建构国家形象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海外华侨、华人的规模和影响逐渐扩大,海外华文传媒也迎来新的发展高潮。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又先后提出"和平崛起"、"软实力建设"和"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华侨华人的传播实践也因此备受关注。这其间,西方学者对华侨华人媒介的研究呈现出多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公认华侨对侨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华侨捐资的家乡公益事业推动了侨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侨乡之一,厦门集美区的华侨就对侨乡的公益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以来集美区陈文确、陈六使家族参与的公益文化事业,探讨海外华侨对近代集美侨乡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进而更深层次地认识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的互动联系,领会集美侨乡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传承使海外华人华侨成为心系祖国的海外爱国力量;传承带来的二元文化优势又使他们成为祖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桥梁。然而,随着代际发展,他们的后代面临着中华文化认同消融和传承断裂两大问题。为此,文章分析华人华侨祖籍文化传承模式和途径,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优化传承途径、解决文化冲突、突出传承意义、克服政治干扰、弥补传播漏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华人后代对祖籍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华文教育精准化和本土化、建立海外中华文化经济共同体、培养海外中坚力量弘扬中华文化”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文章探讨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承问题和解决方法,为涵养和壮大海外爱国力量、实现海内外中华民族大团结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传播体系中,民心相通是传播与交流的基础,而民间外宣作为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对官方外宣起到必要且有益的补充。华侨华人在民间外宣工作中扮演着发声者、创作者、传播者、沟通者和分享者等重要角色。本文从国际传播视野和民间外交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民间外宣的实践路径,对民间外宣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进行了学理性分析和现实性考察,提出了海外华侨华人具备独特的传播中介优势,能够借助广泛的人脉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并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塑造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发挥着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要提升民间人文交流活动的创造活力、充分借力特殊的民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建构社交媒体舆论场,提升民间外宣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14,(3):55-55
正"亲情中华—中原文化海外行"是河南省侨联打造的重点文化品牌活动,其目的是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近日,以河南省侨联主席董锦燕为团长,由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百名艺术家组成的"亲情中华"大型交响合唱团赴印度尼西亚进行慰问演出,并取得圆满成功。此次艺术团分别到印尼华人最为集中的首都雅加达、北苏门答腊省首府棉兰市巡演5场,现场观众达万余人,受到当地华侨华人和印尼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17.
正一、问题与挑战东南亚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发展最为广泛和密集的区域。历史上,当地华族社会以家庭为日常媒介和以社会组织为核心的传播机制如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华文报纸,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华族社会绵延不息传承下来。然而,随着数百年来东南亚及华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当前华族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无论在内部传承机制还是在外部环境上,均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从东南亚华族社会内部来看,问题之一是华族社会文化断层的出现。"文化断层"指随着东南亚华族社  相似文献   

18.
客家人作为汉族民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要了解客家和客家文化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切入,本文从梅州华侨、华人往来海内外的家族信件——"侨批档案"作为切入点,探讨客家华侨在近代历史中从自然形成的草根档案等尘封的记录,通过梳理和剖析,从中挖掘和研究以"客家方言"并无关系的江湖土语——"下市话"从出现、形成、发展和逐渐走向失传的历史过程,我们认为在纯正"客家方言"集中的梅州地区,出现所谓"下市话",对它进行抢救性的挖掘、保护、传承这对研究当代的客家文化、华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外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今天,"唐人街"这个名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东南亚中心、"一带一路"的支点国家泰国,靠近曼谷的罗勇府,有一座被媒体誉为"工业唐人街"的园区。这里,有几十家中国企业抱团投资建厂,以产业的特殊形式,进行着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交流。传承文化,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一排排椰林高耸入云,一片片芳草地与蓝天辉映,如果不是其间错落有致的数片厂房,如果不是树立着以泰国国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浙江旅外乡贤在绍兴聚会,来自亚、欧、南美、北美、大洋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位侨界精英齐聚古城,他们怀着乡情操着乡音,为建设家乡献计献策。他们中有华侨华人社团侨领;有海外知名工商企业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有科技、教育、文化专业人士等等。真个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聚会组委会在旅外乡贤下榻的绍兴国际大酒店分别举行了投资贸易合作交流会和先进文化与经济发展研讨会。旅外乡贤群情振奋,畅所欲言,抒发了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