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看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原型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以隐喻为认知支点,对英语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进行认知解读:介词"with"是以"空间"的原型语义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机制,实现其语义从空间概念向其他非空间域映射而产生的引申义,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方式/工具域、态度域、比较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认知主体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性映射。从人类认知规律出发,通常把熟悉的、具体的范畴域作为"始源域"映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范畴域,以此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人体部位作为人类最初认知世界的最熟知的领域,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事物,形成人体隐喻化认知方式。但是,各个民族基于地理位置、语言表达、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不同,导致认知事物方式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3.
隐喻的构建和理解过程是创造力实施的典范。隐喻的创造本质就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的概念中发现新的关系,或者在一个已知的概念中挖掘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内涵,从而开拓新的认知空间。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了隐喻的创造性,并建立了评价隐喻中创造性因素含量的三个原则:语义范畴跨度、独创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4.
朱晓燕 《考试周刊》2012,(47):23-24
空间隐喻是形成认知概念的重要认知方式。通过对比汉英语"深/deep"的隐喻映射,本文发现在时间域、颜色域、情感域和心智域隐喻映射中,汉英语"深/deep"隐喻具有普遍性;但"深/deep"隐喻也存在汉英民族差异性,这说明空间隐喻既具普遍性又具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修辞的角度找出“怒”范畴词列,分析“怒”范畴词列的身体隐喻机制,日常经验形成“怒”的意象图式,进而投射具体域结构,通过隐喻形成抽象概念。“怒”的意象图式和身体隐喻的奉质,成为“怒”范畴的认知纵向和横向上的最佳点。“怒”的意义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及对其范畴化的能力。通过对身体隐喻构筑“怒”范畴词列的描写,进一步探讨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汉民族集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隐喻映射手段,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以词串和词族为代表———形成的内在历时机制。这里将讨论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议题:(一)认知发展和新范畴形成的相互关系;(二)隐喻映射在词义范畴扩展和词义网络体系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映射的主要类别;(三)源范畴和目标范畴通过能指成分形成词义范畴网络体系的内在机制。从而说明以词串和词族为标志的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历时语用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认知语言学为依托,用原型范畴化理论和意向图式分析方法对英语介词"out"的空间隐喻拓展进行认知研究。介词"out"以"空间"概念为原型,以隐喻为手段,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意义范围,最终实现从空间概念到非空间概念的映射,即从空间域拓展到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否定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8.
隐喻认知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很好地说明了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关系。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范畴化的特征。类比使得我们可以在不同范畴之间进行比较。知觉促成了基本范畴和概念的形成,而且成为隐喻过程的基础和发端。  相似文献   

9.
庞咏兰  杨健川 《考试周刊》2011,(85):101-102
基本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方式都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本文从语义范畴认知观的角度阐述了基本范畴词汇和隐喻认知方式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基本范畴词汇是学生扩犬词汇量的强有力工具,而隐喻认知方式对学生掌握一词多义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为多义词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帮助总结词义扩展规律、指导多义词的教学。对于包含复杂范畴的抽象词意义的理解,因为很难确定它的原型,我们无法领会其他的各项意义延伸和扩展,所以有时候可以跨越范畴这个步骤,而由意向图式通过认知机制形成。但是对于大多数多义词来说,原型范畴理论确实体现了它的魅力,它的指导性是很强的。教师教授多叉词时,重点培养学生范畴化的能力,以及家族相似性原则和隐喻、转喻等手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分析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现象形成原因和生成机制,论证词的多义是依靠人的心理认知并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通过隐喻的方法生成的原理。  相似文献   

12.
一个新的隐喻、转喻形成后,或者会被人们经常使用,经久不衰,甚至形成新义,或者在被使用几次之后,给人以"俗套"的感觉,不再具有感染力。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本文试图从范畴理论和审美疲劳两个方面尝试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理解概念隐喻的过程中,我们将一个域中的概念投射到另外一个域中的概念。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一定的范畴进行的。而这些范畴的形成受到不同文化、环境、语言的制约。这些受制约的范畴构成了一定的意像图式,而这些意像图式使我们理解隐喻成为可能,即我们领会了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4.
概念隐喻是人类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通过对英汉语中"吃、嚼、吞或咽、消化、喂、品尝"等一系列有关消化范畴动词的思想概念隐喻进行语料库研究发现:汉语消化范畴动词的思想概念隐喻和英语一样有着丰富的表达,但"吃"的下义词在表"获得思想、观点是吃"上较英语丰富;汉语几乎不用"喂"表"传达"这一隐喻义;消化范畴动词投射到思想概念域在英汉语中都成系统性.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学科。范畴化理论是其基础,概念隐喻是范畴化理论的延伸。范畴化理论和概念隐喻可以解释委婉语,加深对委婉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隐喻修辞观到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认知机制,再到韩礼德将隐喻拓展到语法层面成‘语法隐喻’。隐喻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尤其是韩礼德对语法隐喻及其内部系统的诸多术语进行界定时有许多矛盾和含混的地方,如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致式(土式)和隐喻式(雅式)及后来级阶转移。就实质而言,语法隐喻的说法是值得再思考的,因此本文试图论证语法隐喻的虚妄,对语法隐喻的"隐喻性"进行辩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认知隐喻研究的逐步发展,隐喻研究逐渐从词句层面跨越到语篇层面。概念隐喻具有概念性、认知性、互动性和系统性。通过类比转移机制、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互动结果,使语篇在语义和结构上实现衔接和连贯。本文旨在结合概念隐喻研究和语篇分析研究,分析《阿拉比》中概念隐喻是如何组织和构建语篇,从而帮助读者理解主题内涵,提高语篇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单新荣 《英语辅导》2010,(2):138-140
人类的基本活动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础,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人体词语属于基本范畴词语,具有转喻、隐喻能力。本文从人体词语组合认知、情感认知、场景认知、动作认知等方面,研究其在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互动,阐释人体词语的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黄星宇 《考试周刊》2012,(34):22-24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空间隐喻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之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对比分析了"近"的空间概念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近"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程度域,情感域,社会关系域,两者再现一种"同意并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介词的多义研究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的原型理论对介词(以"over"为例)的空间核心意义与空间引申意义之间的联系进行阐释,然后通过意向图式及隐喻认知分析探索介词的空间、认知域的核心与引申意义是如何映射到抽象领域的。由此来解释介词多义现象乃至所有多义词形成的原因以及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