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MOOC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性的在线课程,MOOC模式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大高校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起来,MOOC模式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结合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提高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MOOC模式也包含了多种形式的授课类型,翻转课程、微课程和混合课程在MOOC模式下进行了资源的优化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可以在线完成,MOOC的教育模式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几点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过程和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讲求实效,使教与学呈现良好态势。引发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一系列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更受到普遍关注,如何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MOOC教学的意义与面临的挑战出发,提出了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教学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问题为主线开展的。通过分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利用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还有线上和线下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与讨论,进而让问题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自己当成创新主体。创新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MOOC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国内教育界关注的话题。MOOC的兴起及其在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和机遇。应探索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增进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等院校纷纷加入MOOC,对于中国来说,既面临着变革期的机遇,也会带来很大的挑战。对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更是巨大的冲击。本文将简述MOOC的内涵和发展,进而论述其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最后将从创新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微课"制作能力,充分利用杰出教师资源三个方面论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融为一体.信息技术不仅作为知识的呈现工具,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且作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实施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重要批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加强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及改进宏观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在几年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其开设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但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存在模式僵化、理念陈旧、信息滞后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需从以学生为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创造良好校园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1.
汤彤  徐鲁强 《教育技术导刊》2019,18(12):249-25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型网络开放课程(MOOC)这一全新的在线教学模式已得到教育界普遍认可,该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英语学习为例,将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都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选课学生多、专业多样、教学班容量大、采用MOOC教学等特点,分析课程在MOOC和雨课堂平台教学活动中过程性评价数据及其关联特征,提出智能导学、个性服务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利用教学信息化手段创新与改革课堂教学形态是未来教学改革的趋势。分析高职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讨通过慕课平台、移动端学习工具、实操平台等媒介实现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信息化,有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将课程思政理念与专业课程建设体系相融合,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及教育信息化如火如荼发展的态势下,MOOC与SPOC发展迅速。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SPOC则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它们可以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结合学生学习风格进行创建。文章基于Felder-Silverman模型剖析中职学生学习风格类型,对接中职教与学的实际要求,探讨“MOOC+SPOC+翻转课堂”的融合教学模式设计,以“商务礼仪”课程为例,对中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应用,以实现更适于中职学生学习风格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慕课既具有信息传递上的直观可视性,又具有教学过程中的个性与灵活性,在现代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首先对“慕课”这一概念进行了几点相关介绍,包括它的内涵、特点及其所带来的改变等;接着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方式三个角度入手,细致地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慕课的好处;最后,为推动慕课背景下的高校美术教学工作改革提出了三点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黄光能 《教育技术导刊》2021,19(12):177-180
在新冠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基于MOOC的教学模式得到大范围推广,这一全新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以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课堂讲授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在发挥大规模开放课程优势的同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学生学情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MOOC教学理念及方法进行探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体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过程流体机械课程对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分析慕课辅助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慕课内容应聚焦于压缩机、风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典型和突出问题。通过慕课辅助手段,实现知识传递的深入性和人性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习惯,以培养适应新型工程技术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学各学科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以及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不平衡等教育教学现状,依托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从开课前、授课中、结课后3个阶段分别论述开设课程、组织授课和追踪反馈等多个教学环节的实践过程,并形成闭合环路,探索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互动教学模式,同时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抽组测试发现,混合教学的及格率达到98%,相比传统教学提高了18%,约33%的学生自主选择混合式学习,表明MOOC平台的混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最后分析MOOC平台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网络教学平台是在线学习的技术基础,对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也不例外,平台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MOOCs发展的动态和趋势。首先从三个方面综述了MOOC平台的发展态势,从三大典型MOOC平台认识到自身不足而加速研发,各个国家积极推进自身MOOC平台的建设,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主流研发机构为顺应MOOC潮流而推出新平台:进而从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平台运营权和本土化教育教学需要四个方面探讨了MOOC平台多元化和本土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最后分析了MOOC平台多元化和本土化创新发展将给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带来的影响,体现在支持高校混合教学改革、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促进数字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开放与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慕课和泛雅平台下的云课程是现代技术教育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理论力学”是理工科学生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如何提高理论力学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高等学校教师的一个难题。重点介绍了在理论力学慕课的基础上使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自主观看视频,进行网上自我检测和网上作业。线上学习弥补了理论力学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而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相得益彰。通过这两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理论力学的教学质量,调动了学习力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