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汉语和越南语的称谓语系统中,人称代词是差异最大的称谓形式。汉越人称代词一般都可以分成三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现代汉语最常见的人称代词有"你"、"我"、"他"、"她"及其复数形式。越南语人称代词有专用类和借用类,光专用人称代词就有十多个,其复数形式很复杂。在使用方面,汉越人称代词都受权势关系、礼貌原则的限制,但是受限制的程度不同。论文主要基于汉越人称代词形式和语用的分析指出两者的异同并提出汉越人称代词互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汉语的人称代词称谓语"我""你(您)""他(她)",基本上可以无差别地使用,且使用频率极高。与汉语相比,日语人称代词相对比较复杂,种类繁多而使用率低,并依据上下关系、亲疏和内外关系采用不同的人称代词。而且,日语人称代词经常省略。日语的学习必须要系统认识日语的人称代词,特别是需要系统掌握日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越南留学生的语用偏误入手,对汉越人称代词进行对比,越南语的人称代词在汉语中虽有对应项目,但在感情色彩义和语用功能的分布上有差异,越南语因第二人称代词缺乏如汉语"您"、"你"、"你们"这样的礼貌式而不得不借用亲属称谓词、职务名词等用于交际场合,第二人称代词空项给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在文言中,确切的说在齐梁而后始有第三人称代词之用。通常认为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为"彼""其""之""伊""渠"等。然而这些人称代词都是不断的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所使用的第三人称代词及其用法也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对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新文化运动这五个时期的人称代词在作品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来论述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在文言中,确切的说在齐梁而后始有第三人称代词之用。通常认为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为"彼""其""之""伊""渠"等。然而这些人称代词都是不断的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所使用的第三人称代词及其用法也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对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新文化运动这五个时期的人称代词在作品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来论述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是微观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使用可以体现具体语境中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人称指示语在英汉语中体现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第三人称等人称代词。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中国学习者在书面语中使用英语人称指示语时出现的混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是微观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使用可以体现具体-语境中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人称指示语在英汉语中体现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第三人称等人称代词。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中国学习者在书面语中使用英语人称指示语时出现的混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称代词系统是人类语言交际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语言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汉语和越南语的第一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基本相同,但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两种语言在其意义、数量、感情色彩、使用功能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仫佬语的人称代词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探讨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并把它们与英语的人称代词进行了比较,指出它们的相同和差异之处,以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作为参考借鉴,希望能减低一些学习难度。  相似文献   

10.
元明时期是汉语词汇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考察了几组代词在《古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和《训世评话》中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元明常用代词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变化:元代常用人称代词"俺""咱""我们""恁"在明代分别被新的常用代词"我""咱们""你"所取代;元代常用指示代词"这""那"在明代完全取代了"阿的""兀的""兀那",继续成为明代常用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11.
越南学生运用汉语语气副词中常见的逻辑联系语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越南学生在运用汉语语气副词中产生的逻辑联系语偏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逻辑联系语的误代”、“逻辑联系语的误加”和“逻辑联系语的位置不当”等,并进行分析和辩正。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范围很广,频率很高。因此就某一方面而言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可以通过其对代词的使用正确与否进行考证。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误用是代词误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英、汉两语对代词的分类,汉语的负迁移,学习者思维定式角度测试分析了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误用的原因并阐述出人称、物主代词的误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越南语中的“cung”一词可以翻译成汉语副词“也”,有时也可翻译成汉语的“都”。从母语方面来看,学生的母语越南语对学习汉语副词“也”有影响,虽然越南语中的“cung”和汉语中的“也”的用法大体相同,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这两个词在各自语言系统中的作用和用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本文拟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就汉语的“也”和越南语中的“cung”进行比较和梳理,以期为针对学生母语为越南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借鉴或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探究——以越南留学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和越南在经济、文化领域合作的加强,来中国学习汉语的越南留学生也不断地增加,针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研究也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语言学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160名越南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从汉语的学习主体———越南留学生本身的特点(学生对汉语语言的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策略等)来对越南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针对越南留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语料库分析法,对46篇中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同题作文,从句法和语篇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两者表现出差异的原因及给中国英语教学提供的启示。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多使用简单句,美国学生更多地使用复合句,特别是that宾语从句;中国大学生使用连接词、第一人称代词、情态动词should,must的比率高于美国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在对48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时,发现同一语篇的叙述中普遍存在不同人称代词频繁转换即语篇视点转换的现象,然后从中西文化和思维差异、英汉人称代词语义的模糊性与复杂性等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约37万字的习作中提取出现代汉语“把”字句,对偏误的句子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并从偏误的一般性质出发,将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在偏误类型的内部又进行详细分类,对每类偏误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同时,阐述个人见解,以期提高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把”字句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越南留学生在使用汉语"在"字方所短语时,常常出现句中位置上的偏误。文章采用抽样统计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越南留学生习得"在"字方所短语的句中位置偏误作了统计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两种教学策略:(1)标记理论与"在"字方所短语的偏误教学策略;(2)汉越句法成分对比与"NP+VP+在+方所"结构的偏误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