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夏民族早期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方式促使了礼文化的产生. 礼是身体生命活动的模式化. 礼包括了习俗信仰、 人生教育、 制度规范等丰富的含义. 实际上, 人在进行思维、 意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前必须有品尝、触摸、 嗅闻等一系列身体感知, 而礼则是对身体活动的整合. 礼强调切身体验和具象思维. 与传统西方文明灵肉区分导致的意识哲学不同,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哲学以灵肉、 天人的合一为特征. 这种灵肉合一的行动思维与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开始的身体现象学非常吻合. 借鉴身体现象学方法考察礼仪所蕴含的身体思维特征, 意在发现传统思维所具有的现代价值. 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显示的动态、 整体、 辩证的身体思维方式在今天对全人类都有参考、 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极端的抽象化和符号化是现代中国教育之所以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现代教育之心理-理智主义传统发展到极致的结果.不道德、去智慧、无根的极端符号化教育导致了知识、生命、行为和生活等四种形式的异化.人之身体介入和实践操作核心的实践教育哲学正是为了应对现代心理-理智主义教育传统对教育的异化问题而提出的.以生命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知识教育实践化,生命体验艺术化和审美化是实践教育哲学的一体两面.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模式,实践教育哲学倡导一种身体-实践价值取向的新教育.新教育以新感受力的养成为逻辑起点,采取对话和教学做合一的方式进行实践育人,达至个体最高之审美境界,引导人类走向诗意存在.最后,实践教育哲学在发现与合流教育之心理-理智主义传统和身体-实践取向的教育传统中,澄明人的真理才是唯一、本真的教育真理.由此,身体解放的人性蕴含,以及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才有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厘清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发展和完善德育理论的内在诉求,更是推动和提高学校德育实践效能的前提条件。运用教育哲学的一般方法,通过论证提出:德育乃是育人的伦理发展之学,而生命之伦理,起于身体;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亟待将身体作为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纳入到当代教育理论体系中去。  相似文献   

4.
因以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和常识性的立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并对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意识化倾向与唯智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贯穿了东西方对话意识和多元主义的哲学观,致力于理论与实践、形上与世俗、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结,意在恢复哲学和美学作为生活艺术的本义,实现哲学和美学对身体的审美观照和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5.
人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完美的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生命教育。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就是广义的生命教育。生命起于身体,以身为本演绎人生是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其中共包括物、身、心三本体,我、你、他三主体和松、动、静三本能九条人生公理。生命教育遵循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将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过程,即:物身心共建生命,松动静展开生存,我你他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6.
日本留学时的鲁迅在中西文化的交接点上形成了特有的立人立身的思路,他怀抱着灵肉一致的身体立场追究身体与历史、权力的复杂关系,解剖中国主体-身体缺场的历史,展现了蕴涵无限精神性的身体言说与表达自我的意义,从而以独有的主体-身体叙事立场超越了中国的身体言说传统,建立起具有存在本源的身体哲学即他的个体哲学.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对残疾学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渗透生命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残疾学生珍惜和关爱生命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从尊重个体、尊重教材、尊重生活三个方面探究特殊教育中学生的生命教育渗透,从而促使学生感悟生命和对生命的理解,提高残疾学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身体是人之成为人的首要条件,是教育生发的逻辑起点。“以身为本”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逻辑基础。身体的存在与人的生命本质、认知方式和实践模式紧密相连。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身体被推置于灵魂、心灵的对立面,时常受到贬抑、冷落和规训,由此导致学生脆弱、个性缺乏、主体性式微等问题。基于现实呼唤和学科属性,教育亟需回到身体的原点上,以关怀身体,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重视身体,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以及解放身体,焕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等教育规定来重申身体的积极意义,实现教育中身体的回归与在场。  相似文献   

9.
张晓燕  张杨 《考试周刊》2009,(41):51-52
生命哲学强调人的生命以及与之不可分割的人的生活、心理状态和历史文化等。在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亦将"生命"引入自身范畴,进而推动了生命关怀下教育实效性研究。文章从生命哲学对教育本质取向的影响出发,探究生命哲学视野下特殊教育的发展,从而诠释特殊教育与生命的本源性关联。  相似文献   

10.
身体哲学视域下修身理论价值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哲学是从人的身体出发研究引发社会伦理、企求精神超越和构造世界图式的理论和方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从身体哲学的视野研究修身理论的现代价值,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的身体素质、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并在规范自我行为中寻求身心关系的平衡,促进人的“自由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身体哲学转向是哲学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再生发,它发轫于哲学而又彰显出强劲的社会和人文色彩。身体哲学转向要求扭转对身体的片面认知,从肉身、躯体、身份等多维度对身体进行把握和考察。以身体哲学为底色的自然观重塑、社会观再造和青年观定位,有利于人类打破既成观念,凸显更丰满的生命色彩。身体哲学所弘扬的修身理念,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类走出异化、实现生命丰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直接根据是身体,生命教育归根结底必须奠基于恰当的身体哲学。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包括三组九条公理:物身心三本体公理、我你他三主体公理和动静松三本能公理。  相似文献   

13.
身体现象学自产生以后,由于其重视对人身体的研究而给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用身体现象学的观点来审视当下的教育,不难发现,在当下的教育中,存在着学生身体被忽视,生命力微弱;学生身体被规训,主体性式微;学生身体被分解,完整性缺乏等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与哲学身心二元论、我国传统学习思想的影响以及功利化的教育现实不无关系。要改变教育中身体被贬抑的现象,超越当前的抑身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身体及其知觉参与,提高其生命活力;释放学生身体因子,焕发其主体精神;注重学生身体的知觉协调,培养其整体性认知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有关生命现象的思考古已有之,在当代科技高歌猛进以及哲学理性反观传统的时代语境之下,对生命基本问题的阐释愈加得到了跨学科、多元化的纵深与拓展。由之,在多维视域把握生命进化及其当代意涵的基底上,进而从物质、心灵与认知、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伦理与道德等维度对生命观加以多元重塑也就成为"科技进步与哲学观念当代重构"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探讨了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简称ICF)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ICF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残疾模式,它由身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等核心结构组成。本研究还探讨了ICF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思想诉求"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要成为一名特教教师,首先要加强思想修养,用博爱投入教育中。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对象都是残疾孩子,他们在身体上或智力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疾。在学习方面,他们远不能达到普通孩子的水平。特殊教育的目标是力争让这些残疾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思想家中,庄子最早发现了身体并使其成为个体存在的显现。在对身体技术进行价值区分的基础上,庄子将以“通”为核心的自由而整全的个体存在作为身体技术运用的应然指向。通过以身体技术为主题的教育叙事,庄子以想象的方式呈现了针对经典、师傅与规范的解蔽思维。庄子视身体技术为指向个体的整全存在,坚持以自然之道作为教育的运作机制,重视个体的内在生成,凸显了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当下理解身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提出,既为当下美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也是对当代学术界身体研究热潮的一种回应。其不仅改变了传统哲学中身体的地位,将身体与心灵统一,而且还勇于打破学科界限,将身体置于全部人类学科广阔视野来重新认识,从而将身体作为审美经验核心,通过对身体经验的塑造和改善来达到生命的完满。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暗示了身体自身的整体性存在,更阐明了身体与人、与环境、与社会、与宇宙的整体性存在。  相似文献   

19.
在倡导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的全球化语境中,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的融通成为推动美学学科向纵深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连续性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内在性关联,为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的融通奠定了哲学基础,身体在环境中的持续在场和环境审美的身体化,使得环境美学在拓展和改善感性认知的意义上成为一种广义的身体美学,而伦理生活的审美化则是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共同的终极旨归.  相似文献   

20.
哲学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指导生活。在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残疾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从残疾学生自身特点入手,摸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与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