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威廉斯对“文化”一词进行了重新阐释,提出了“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新文化观,并把它作为建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借助于这种新文化观,威廉斯进一步完善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公式,并克服了当时英国文化研究中的机械论倾向;威廉斯的文化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通过对利维斯主义的批判,威廉斯指出:工人阶级文化并不是他们贬低的“文明”,而是一种非常出色的创造性文化。  相似文献   

2.
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威廉斯对"文化"一词进行了重新阐释,提出了"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新文化观,并把它作为建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借助于这种新文化观,威廉斯进一步完善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公式,并克服了当时英国文化研究中的机械论倾向;威廉斯的文化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通过对利维斯主义的批判,威廉斯指出:工人阶级文化并不是他们贬低的"文明",而是一种非常出色的创造性文化.  相似文献   

3.
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精英主义式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利维斯到威廉斯、霍尔、费斯克,英国文化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威廉斯对“文化”这一关键词的重新阐释,一方面,把文化的观念从体制化的传统封闭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鲜活而复杂的思想和体验;另一方面也表征着他们对传统精英主义文化立场的消解。受之影响,我国学界10多年来的文化研究也走过了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的转变。分析这一转向,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问题,而且对推进我国当代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按照雷蒙·威廉斯的看法,历史是一个选择性传统:传统中的诸种因素通过不断拆解和重组而形成新的传统。思想史也可以这么理解。英国文化研究的诞生,其外因是西欧知识分子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跨语境、远距离式解读所带来的理论遗产和困境,内因则是威廉斯等知识分子对大众文化的同理心解读和民主化转义。两者的结果,帮助英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美国文化霸权,推动了自身的民主化进程。而威廉斯等人对理论传统的选择,始终以"人民民主"作为标准,这赢得了世界左派人士的尊敬。因此,拆解和重组他们的理论创新过程,将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对于大众文化批判和研究理论而言,威廉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始终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目光关注适应时代的、新的文化特质的出现,抛弃文化仅仅是精神和艺术产品的狭义的文化概念,确立了“文化是普通的”这一立论。威廉斯称大众的含义是民有、民享,为民喜闻乐见,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为许多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6.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通过文化研究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文化观是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架构文化理论以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以“生活方式”为切入点诠释文化概念,打破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与非文化的界限,强调社会的有机整体性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文化视角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文化"的定义、威廉斯与M·阿诺德和利维斯主义、威廉斯与马克思主义三方面探讨了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指出威廉斯共同文化理论的提出,对于解决中国当前文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新左派文化政治最杰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成人教育”是他从事学术研究的发端.他借助《政治与文学》、新左派文化运动等平台把“成人教育”的文化政治诉求付诸实践,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他从事的“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为英国新左派的勃兴、为英国文化研究和“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崛起提供了认知平台和思考语境,这是威廉斯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雷蒙·威廉斯是英国著名的文化研究学者、文化批评家、思想文化史家。作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其学术研究在不同时期曾受到学界的不同程度的关注。学界对威廉斯的研究日益加强,并呈现如下特征:注重文本解读,表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史学界的关注显得不够等等。因而,在战后英国社会政治变动与文化变迁的历史情境中,学界应不再满足于某单独领域对威廉斯的个案研究,而是将其纳入到20世纪中后期英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理论传统以及英国文化研究等多种知识源流之中进行跨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这或许是日后威廉斯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雷蒙·威廉斯以两个关键词——"一整条生活之道"和"选择性传统"为核心建构了文化主义的理论逻辑,它表明:文化即文化史,文化史即历史;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构成了"选择性传统",即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冲突构成了葛兰西意义上的"霸权过程",应当给予大众文化的历史地位以适当的评价;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文化的民主化和家长制的进一步解体,而文化主义要做的就是推进这一进程。因此,文化主义和文化研究成了弱势群体捍卫自己生活之道和话语权的理论武器,推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1.
审丑近乎勇     
《庄子》大量写“丑”。庄子美丑兼审,其审丑有勇而知耻。审丑既是庄子对华夏文化感性学特点的传承,也是他力图扭转被儒墨异化的人性的尝试,同时是对战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庄子之丑发展于老子之丑,庄子之丑不等同于恶,庄子之丑学与其美学一样,是庄子研究中不可偏废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作为客家人,其浓郁的客家情结对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巨大影响。在理论方面,他力倡“新派诗”,主张“我手写我口”;在诗歌创作上,他继承粤东客家文化传统,有意识地以客家方言入诗,并顺应时代潮流,将新观念融于诗作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诗风。  相似文献   

13.
夏洛克、奥瑟罗和泰特斯的悲剧均源自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歧视,他们的悲剧实质上是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悲剧。夏洛克坚守其文化传统,他的文化认同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摩尔人奥瑟罗在寻求威尼斯白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种族自卑感,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爱情上,其轻信的悲剧有着内在的必然;大罗马主义者泰特斯对弱势的哥特文化由鄙视到接纳之态度的转变,实则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的文化认同之路充满了血腥味。  相似文献   

14.
颜氏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涵养了颜之推的文化品格,奠定了他的文化学术根基,为他以后总编《修文殿御览》积累了丰瞻翔实的学术、编辑功力。而颜之推入仕北齐,待诏文林馆,从事总编《修文殿御览》的文化活动,在客观上刺激、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互相交流;他本人兼采古今、文质并重、经世致用、反对盛行的追逐浮华轻艳的文风等的文学主张也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使北方单一的质朴揉进了南方的清绮,而融合之后的文风更易于被南北双方文坛接受,也促使入北文人的创作注意吸取北方文化的特质而加速南方文化在北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小说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除了他对经典小说创作所做出的努力外,他的小说还明显带有通俗性的一面,以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多样化和审美多元化的诉求。笛福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多种通俗模式的表现手法,这表明作者在神圣的艺术殿堂中孜孜不倦地寻求自己的创作理念,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敏锐洞察和对自然界的深邃理解。  相似文献   

16.
孔子基本上是属于学者,是思想家与教育家。李大钊在评说孔子与儒家思想时是把两者区别开来,分别对待。他尊重并称赞孔子,但否定孔子学说与批判儒家思想,开辟研究孔学的新径。李大钊的做法不啻是一种启迪。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化整理与传播立下不朽功绩。作为思想家是杰出的,独树一家之说。孔子个人是操守端庄、渊博谦逊的伟大学者与哲人,值得后人敬仰。但孔子的学说,尤其儒家思想应当摈弃与批判。传统是一种因袭惰性,具有历史的落后性与进步的阻力性。愈是传统的东西,越要小心,越要持批判精神,以免贻误发展。时至今日,想用儒家理论来拯救时弊未免失之迂腐。我们的精神岂能还禁锢在儒家的牢笼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当代社会精神文明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孔子虽作为旧殷贵族的后裔,但他并没有拘泥于旧的传统,而是做为一位文化的改手者,对其所向往的周代贵族文化从神、礼、德进行了一番改造,超越了当时的贵族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周代文化观。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大众文化已成为今天大学文化建设不容忽略的现实语境。大学的人文教育者不应一味以对立的眼光看待,而要理性分析,寻找对策。首先要充分认识和挖掘大众文化中符合人文精神的内容,与学生形成认同,建立沟通;其次,要正视大众文化对人文教育的不利影响,并结合大众文化的语境特点,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全方位地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品质。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高邮时期的汪曾祺,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传统文化创造物,那么他在被动或主动接受传统文化造就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民间性倾向。虽然这种民间倾向并不是其理性和自觉的文化选择,但它无疑已经成为汗曾祺文化意识的底色和基本构成因素。这是汪曾祺早期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其后来的文化汲取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from a consideration of this issue’s contention that ‘central to politicized academic projects … is a critique of the cultural power of institutions’ and in particular pedagogical institutions. It argues that is clear enough what the Editor is thinking of here: he names ‘cultural studies’ as his prime suspect and from here it is not too far a leap to imagine that the pedagogical institution at which his ‘politicized academic projects’ take aim is the university. The article concedes that this might all appear to be superficially true, and that much of what is argued in it will up hold this hypothesis. However, the article does not wish to rush too quickly towards an unproblematic equation of cultural studies, or the ‘politicized academic project’ of a critical study of culture with something like a pedagogy of the popular. Equally, it proposes, we must distinguish rigorously between ‘a pedagogy of the popular’, pedagogy able to treat the popular, popular pedagogy, and popular culture as such. In this respect it argues that we would not wish to foreclose the impertinent question of ‘what is cultural studies?’ too early in an understanding of what it might mean to offer an institutional critique that takes the form of pedagogy. Much will depend upon what we mean by these vaguest of terms ‘culture’, ‘education’, ‘power’ and ‘pedagogy’ itself, none of which is at all straightforward even though a certain normative discourse renders such terms the cornerstone of national policy debates through which billions of human and financial capital are routed. The stakes in fact could not be higher in a ‘critique of the cultural power of [pedagogical] institutions’.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hat we make the effort to understand, or at least begin to unpack, a conjunction such as the one Bowman offers here that amalgamates ‘politicized academic projects such as cultural studies and politicized work in cultur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It argues that we will not be able to progress to a wider schema until we have some leverage on this relation. And this is what this article seeks to prov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