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出版理论工作是深化出版改革和繁荣出版事业的需要。出版改革已经进行了10年,我国出版业已基本上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这一转变向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出版业面向具有竞争机制的图书市场,逐步走向自我约束、完善和发展的道路。多年的改革实践说明,在实现这一转变过程中,理论上的自觉性十分重要,只有深刻地理解新时期社会主义出版业的性质、任务及其重要地位,人们才能有效地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消极影响,将改革引向深入,推动出版业逐步走向繁荣。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版理论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几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2.
为历史留下见证为未来提供借鉴──推荐《中国出版论丛》中国书籍出版社章宏伟认真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带来的出版业的迅速恢复、发展和繁荣,研究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索、深化出版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是当前出版理...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百事待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版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专门领导出版工作的国家机关——出版总署。这一时期,一方面出版总署统一集中了革命的、进步的出版事业,对私营出版业进行团结、利用和社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出版事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怎样理解整个出版工作的性质、方针和任务,出版工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新时期对出版工作总的要求是什么,怎样处理好在新形势下发生的种种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和矛盾,是我们今天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志必须首先弄清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版工作的性质和方针新中国的出版事业是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社会主义出版事业这一性质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它既有别于旧中国的出版事业,又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事业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5.
加深对现阶段出版事业基本属性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中国的出版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出版既是融人世界出版的,同时也是具有自己内在特性和运行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既具有精神生产的属性,也具有物质生产的属性,具体来说具有三种基本属性,这就是意识形态性、文化性、经济性。换句话说,新闻出版业“既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又是先进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不能含糊。意识形态性是中国特色,文化性与经济性虽说是世界出版的共同主题,但在中国,出版的文化性、经济性也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李建廷 《出版广角》2022,(12):26-30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出版业建立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机制,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成果丰硕。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业应在原有古籍工作体制的基础上,在项目立项、编辑出版等方面继续完善,不断提高古籍整理出版的质量,使古籍整理出版真正地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国出版事业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今天我们研究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史,可以继承历史上的宝贵遗产,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学提供丰富的养料。写得好的出版史研究著作,可以“总结过去,指导当前,教育后人”,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摆在我们广大出版工作者面前有许多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和目标,但是集中到一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则是我们的总目标。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我们需要明确哪些基本要求和本质特征?需要明确必须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这是应当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的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一、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出版研究的宏观背景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出版总署,负责全国出版事业的领导工作.1950年起,国家开始对出版、印刷、发行实行专业分工,并开始调整公私出版业的关系.1956年初,国家对全国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全国的出版业呈现出从百废待兴到蒸蒸日上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出版产业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但是,1949年以前,其规模与技术条件一直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中国当代出版业现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图书内  相似文献   

11.
盘点2004年的出版史学研究,我们发现,不仅有许多学术论文发表,还有不少研究专著问世,为出版科学研究平添几许光彩.2004年是中国出版业改革的关键性一年.出版产业和出版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从以往的历史中获得启示.这种迫切的现实诉求,推动学术界和出版界在史料收集、史实考证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出版活动在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揭示出版事业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为当代出版业之前瞻性、规律性和发展的战略性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简单地讲,2004年的中国出版史研究虽冷尤热.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国也是出版业的发祥地,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然而,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的出版业相对落后了。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事业再次获得了飞速发展,到目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也为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出版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与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从而不断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力影响力。面对新的文化使命,出版业须打造融合出版内容精品,筑牢出版事业发展根基,着力发展前沿出版科技,提升国际出版传播效能,建设中国特色出版学科,构建出版业发展新格局,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应该说没有技术,没有数字化,没有网络化,谈不上数字出版。但是,出版毕竟是出版内容,技术是为内容的出版服务的。我们先从出版本质思考入手,来看看技术和出版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有了出版本质的思考之后,我们就要看一看技术和出版业的关系,和出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出版业数字化战略视角,分析出版业数字化战略的两个方面,即出版产业数字化战略与出版事业数字化建设、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作为独立业态的数字出版;探讨"三个关系",即出版业数字化战略与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数字出版的关系,得出出版业数字化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基本判断."十四五"期间,数字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将更加凸显,数字出版将体现出产业体系智能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质,数字出版的市场调节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将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16.
民族出版工作,既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方面。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出版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分析了我国民族出版工作当前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民族出版业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胜海 《出版参考》2011,(22):16-17
应该说没有技术,没有数字化,没有网络化,谈不上数字出版。但是,出版毕竟是出版内容,技术是为内容的出版服务的。我们先从出版本质思考入手,来看看技术和出版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有了出版本质的思考之后,我们就要看一看技术和出版业的关系,和出版的关系。我这里之所以列出技术之于出版和之于  相似文献   

18.
出版业应该怎么改革?这些年来,许多同志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一些地方和单位作了有益的尝试,但也有一些争论。我认为,这些争论从本质上说主要集中在一个根本问题上,即我们的出版业要不要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规律办事。有些同志可能原则上并不反对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规律办事,但在具体问题上的意见,实际上背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规律。我们认为出版业改革  相似文献   

19.
出版工作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自身所固有的发展规律,顺规律而进,就能胜利;逆规律而动,则必然遭受挫折和失败。这是从一些出版单位违背党的出版方针、偏离社会主义出版方向等问题中引出的结论。什么是规律?列宁的定义是:“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而任何关系都包含着矛盾。所以,要掌握出版工作规律,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出版工作中的诸多关系,分析其矛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本文试就长春出版社近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围绕几个关系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出版产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新兴的中国出版业曾经是产业化的,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业被定性为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出版业又在逐渐走向产业化,但这绝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循环中的前进,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