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饶军 《新闻知识》2007,(10):79-80
掌上电视是一种新型的移动电视业务,可以通过各种数字终端收看到电视节目,因为其主要的终端接收器类似MP4,可以放在手中观看,故称为掌上电视。掌上电视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掌上电视能够重视产业的发展策略,抓住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手机电视”,是指利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资讯服务的业务。早2004年,各大移动通讯运营商把其看作是下一座金矿。IDC报告指出,在国内市场,手机电视是2005年以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力推广的移动增值业务。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10,(8):84-84
3月29日,中移动人士透露,中移动为手机电视设定了500万用户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CMMB手机电视业务将成为TD的重要业务。一年前,中移动与中广传播签署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合作协议,经过一年试商用后,中移动CMMB手机业务正式上线。“手机电视将有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相似文献   

4.
3月29日,中移动人士透露,中移动为手机电视设定了500万用户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CMMB手机电视业务将成为TD的重要业务。一年前,中移动与中广传播签署移动多媒体广播  相似文献   

5.
2002年4月,上海在920路公交线上安装第一辆移动电视样车,成为继新加坡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提供移动电视业务的城市。  相似文献   

6.
3G:改写中国手机电视发展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电视被业界视为下一个最有潜质的移动增值业务增长点。3G网络的建设、电信运营以及广电总局CMMB移动电视产业的全力推进,将为手机电视打开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两年将迎来手机电视产业的高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7.
<正>2009年8月26日上午10时,手持电视业务品牌"睛彩"——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三元桥)BIRTV展会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展位——正式对外发布。CMMB手持电视将主推三类业务,分别是:广播电视频道业务,包括中央、省、市的电视与广播;数据广播业务,包  相似文献   

8.
李宇  巩向飞 《传媒》2015,(4):14-16
移动互联网为电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对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和播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在逐渐改写电视的概念.从电视传播的特征来看,移动互联时代的电视呈现出业务融合化、节目碎片化、播出社交化和终端多屏化的特点.当前,移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还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并影响传统电视的产业生态、运行模式和竞争格局,并逐步改写电视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的日益成熟,手机电视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新闻传播学界对这一新兴传播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手机等移动便携终端可以使人类从固定地点接收和固定设备接收电视信息的依赖和羁绊中解放出来,实现即时的、移动的、互动的、流动的收视。本文从全球手机电视业务实现方式、发展现状、影响手机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通过翔实准确的数据和丰富的信息,阐述中国手机电视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我国手机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手机电视良性发展的条件是:广播电视技术与移动网络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手机电视发展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手机电视业务具有比普通电视更广泛的影响力,它可以把各种信息以更快的速度传递到特定的人群中。据预测,手机电视业务将会获得快速发展,并会形成相当大的市场规模,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手机电视技术特点的移动化与交互化手机电视对于所采用的技术有其特  相似文献   

11.
论印度电视体制的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印度电视业1959年起步,几十年来一直是印度国家电视台独家垄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电视台DD实行改革,电视作为单一宣传教育工具的传统观念逐渐改变。到90年代后期,已然形成国家电视台、本土商业电视台和外国卫星电视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的三足鼎立格局。本文按大致的时间顺序,概述印度电视转型前后的几个发展阶段,并分析印度电视业格局变化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持节 《新闻界》2007,(3):94-96
手机电视被称为新媒体先锋,一路走来,受到了业界的青睐,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媒体纷纷上马手机电视业务,以期抢占潮头,争夺先机。其实,任何一种媒体的诞生及其生命力,都要通过传播效果来反观,受众作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向来受到传播学者关注。手机媒体想在媒体生态中获得一席之地,并求得更好的发展,必须从受众因素分析入手,探求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工作是一项牵涉到千家万户利益的社会改革事业,只有按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保持数字电视基本公益性质的原则,才能保证"整体平移"的平稳营运。本文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数字电视平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用精确传播的概念来把握数字电视的营运特性,以推动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和数字电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雪 《新闻界》2007,(3):80-80,96
方言电视栏目是中国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它用地道的方言展现着受众周围的日常生活,它是媒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索本土化发展战略的一种尝试,它也使得以普通话栏目为主体的电视行业呈现出一种新的景象。然而,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需要思考和改进。  相似文献   

15.
传统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是革命性的。数字新媒体不仅在频道定位、内容形态、赢利模式、产业链等方面改变了广播电视的业态,同时也为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传播生态和社会交往方式。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必须要认清数字媒体对广播电视业态以及媒介生态的影响。决定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方向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民众数字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论中外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平喜 《新闻界》2008,(6):147-149
本文介绍了手机电视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手机电视业务在欧洲、美国、韩国以及我国的运营模式,从而得出了一些有益于手机电视业务进一步在我国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18.
论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市场潜力和服务特点,研究公共图书馆如何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图书馆服务新业态,分析手机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微博、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图书馆移动应用程序和数字电视图书馆等新型服务模式的现状,并对公共图书馆开展新媒体服务的服务内容、功能设计及业务特点等进行探究,以促进新时期图书馆的业务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magazine industry as it migrates from print to digital distribution models. While the industry can achieve outsized returns in the digital realm based on the unique content and brand equity developed in its traditional business, multiple hurdles confront publishing industry executives in the process.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data access, consumer engagement, production workflows and magazine industry business models are all discussed. An analogy to the television industry’s efforts to address new technology is use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long-term industry value is dependent on making the right decision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market development today.  相似文献   

20.
The business reasons behind the decision to start the BBC television service in 1936 remain unclear despite the volume of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Additionally, controversy has persisted regarding foreign involvement in what has been considered a fully British system. What is apparent from the literature is an emphasis placed on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generally under-representing other aspects of television. A new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here to explore the circumstances around the emergence of the service, together with hitherto neglected industry aspects: the business and commercial issues relating to broadcaster and suppliers.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primacy of the BBC television service as providing the first instance of what became a common template for live television creation whilst illustrating, with new evidence, foreign influence on British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for the BBC serv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