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同时要求"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相关材料"。苏教版、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这三种教材对数学背景知识和数学史的编写就各有特色,了解不同教材的编排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教材,进而汲取各种版本教材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  相似文献   

2.
[文题] 康德说,人是在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有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就会有奇异的色彩。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看了以上材料,你对"精彩"或许会有新的认识,请以"精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要求:1.文体自选;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3.
初中作文教材编写的创新与发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为编写新的《语文》教科书提供了百年一遇的好机会,自然也是研究作文教材最恰当的时候。也许由于作文教材编写的难度大、争议大,所以大凡教材研究方面的文字,涉及阅读的多,探讨作文领域的少。因此,刘德斌老师的这篇文章自然引起我们的关注。该文立足于三套课标教材,整合了作文教学各方面的信息,对初中教材的作文编写内容作了一次整体把握。全文共四部分内容:一、认清读写关系是研究作文教材的前提;二、新老语文教科书对作文教材编写的探索;三、新课标语文教科书作文教材的各自特色;四、作文教材开发与使用的应有原则。分两次刊出,敬请关注,欢迎讨论。  相似文献   

4.
母语教材中选文复杂度是衡量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的重要参照之一,完善的文本复杂度评鉴标准体系是确保选文难度呈阶梯性提高的基本保证.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所研制的文本复杂度评鉴指南对K-12学段教材选文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其研制思路及具体内容对中国语文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达到自然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首先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他们周围的自然事物,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认识事物。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己能动地去认识。学生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自然教材的编写与其它教材有所不同,自然教材主要写了怎么来研究自然事物,而没写研究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然教学中展开研究过程,而要展开这一过程,就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育工作者,观摩课堂教学,与师生座谈、交流,在谈及教材编写时,他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说者有心,听者有意。国庆月,爱国自然成为国民话语的关键词。爱国从哪里做起?作为  相似文献   

7.
<正>《孔子游春》是苏教版第12册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喜欢它,是因为教材编写得好,文章精彩,耐人寻味,特别是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边论水的一段,那是真正的情境教育,寓教于乐呀!怎样让这很精彩但又深奥的文字,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让学生对这段文字产生灵感呢?怎样引领学生去聆听孔子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自然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教师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去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他们周围的自然事物,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认识事物。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己能动地去认识,而学生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自行探求知识的过程。自然教材的编写与其它教材有所不同,自然教材主要写了怎么来研究自然事物,而没有写研究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然教学中展开研究过程。而要展开这一过程,教师就必须立足“三个着眼点”,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自行探求知识。【一、…  相似文献   

9.
自然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教师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去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他们周围的自然事物,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认识事物.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己能动地去认识,而学生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自行探求知识的过程.自然教材的编写与其它教材有所不同,自然教材主要写了怎么来研究自然事物,而没有写研究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然教学中展开研究过程.而要展开这一过程,教师就必须立足“三个着眼点“,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自行探求知识.……  相似文献   

10.
自然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教师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去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他们周围的自然事物,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认识事物。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己能动地去认识,而学生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自行探求知识的过程。自然教材的编写与其它教材有所不同,自然教材主要写了怎么来研究自然事物,而没有写研究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然教学中展开研究过程。而要展开这一过程,教师就必须立足“三个着眼点”,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自行探求知识。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上的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读者不可能全部阅读。那么,什么决定读者的阅读取向呢?除了文章的内容,个人的喜好外,文题大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这跟学生的作文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题材的一篇文章,如果题目拟得精彩一些,自然就会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2.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要上好自然课,必须对我们所使用的自然课本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例如关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就是每个自然教师应该了解的同题。只有了解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才能更深入地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站”得更高,把课上得更好。 在编写小学自然课本时,我们有一条最基本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要使小学自然课本成为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教材。 自然教学大纲规定:“自然课是对小学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因此,一套好的自然课本,就应该成为向小学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教材。  相似文献   

13.
教材解读本组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专题编写。共选编阳篇文章,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四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  相似文献   

14.
在本刊2011年第4期刊登了《生成性课程资源让课堂绽放精彩》(一文以下简称《生》文).笔者细细阅读,大感精彩,深受启发.笔者同时介绍给同组的好多教师看了这篇文章,他们都说《生》文中的例1写得好,也都感叹在平时教学中没有注意到这样的问题.笔者今年也刚好教高一,就将例1拿到课堂上去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教委负责同志指出:“中小学教材的改革要作为一件重大的工作来抓.”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和新挑战的要求,编写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中学数学教材就成了当务之急和众望所归.而新教材的编写总要建立在修订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对现行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探讨仍是十分有益的。发表在《数学教师》1989年第9期上的《中学数学教材中若干问题的商榷》一文,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媒介主要是“说”,教师说得精彩,学生说得热闹,已成为衡量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准。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基本不动笔,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基本割裂,阅读教材中那些美丽的语言、多彩的世界和丰富的人性,对学生的写作起到的熏染作用很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实践就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要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内容。那么,如何钻研小学语文教材呢? 一、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 小学浯文教材是以课文为基本单位编排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编写的意图。钻研教材首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如《伟大的友谊》一文编排在第九册的十六课,是第六组课文的首篇,与之相结合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统观整个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18.
郭永德 《文教资料》2011,(15):140-142
校本教材是国家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校本教材在编写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在编写和使用中.不注意消除这些问题,很可能将降低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中职学校教材编写的情况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9.
梦想的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金子》是一篇新课文。不过,在入选课本之前,它已经是一篇很有名气的美文。只是作为小学语文教材来讲,它对于我们来说还很陌生。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借助彼得成功实现自己梦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意识渗透——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书后练习特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李春梅 《现代语文》2013,(9):148-149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从基本理念上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体现的精神,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下简称苏教版)。该教材不管是在体例编写、选文内容,还是在教学目标和问题设计上均有很大突破。为了研究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突破,本文以《雷雨》这篇文章为例,来对比苏教版与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情况。一、体例编写不管是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还是在苏教版的教材中,《雷雨》均被编写到教材的第四册,从这点可看出,对这部戏剧的学习以及鉴赏更加适用于高二学生。在学习和鉴赏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及知识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尽管该篇课文均被编写在高二教材,但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对这篇文章的体例编写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