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企业合作,通过合作来提升双方的竞争力。在产学研结合的进程中,以科技成果及推广为中介,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的思想,努力走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以2017年78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对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78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总体偏弱且院校之间差异较大;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成果转化效率偏低但规模报酬呈递增状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效率存在互相不匹配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作为特殊的高等教育的载体,承担着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地方性、职业性、技术性要求其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中,与地方经济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迅猛发展,高职教育资源进一步的优化综合,高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但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显得比较薄弱,甚至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节,完全起不到“赡养人”应有的作用。所以,分析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探讨现有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式,使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在和谐发展中实现共赢实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定位高职院校发展思路,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推动国际合作、建立保障机制等措施,发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功能,为建设国家一流骨干高职院校、提升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治理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其治理采取什么路径。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治理体系是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前提;优化特色鲜明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重点;健全顺畅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执行体系是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基础;积极探索重要领域的改革是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湖北省部分院校仍局限在传统的办学思路之中,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只有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才能形成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协同互动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总是围绕着"素质"和"能力"来展开的。怎样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个重大课题已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何跟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这是高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高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高职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和提供应用型科技成果,因此,高职院校的科技管理应区别于本科院校。在制订相关科技政策时要重视对应用性成果的引导,体现出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要制订全面合理的激励制度,充分发挥管理的激励职能,不断发掘教师的科研潜力,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要构建好科技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和科技服务环境,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够、服务热情不足、服务内容不宽、服务成效不大等问题。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需要高职院校主动融入社会,提高服务意识;建章立制,改善社会服务环境;整合资源,拓宽社会服务职能;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开放资源,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0.
打造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平台是“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之一,而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依据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比性原则,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5所“双高计划”院校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赋权重,代入2016-2018年数据对研究样本进行评价比较研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新“产学研用”服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人才—团队—平台”模式,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发展科技创新、促进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大背景下,从就业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三个方面评价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基于2019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服务贡献表”数据,应用熵权TOPSIS法对15个副省级城市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绩效进行测算。通过横向对比和经验借鉴,区域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立足产业办专业;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科技创新,提升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成果转化能力;积极为本地企事业单位开展特色培训。  相似文献   

12.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研究,对推动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向外延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河北省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现状不尽人意,表现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办学特色不突出以及协同创新实力不足等方面。为此,河北省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一要建立高职院校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二要突出办学特色、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三要利用区域产业、科研平台,有效增强高职院校综合办学实力。  相似文献   

13.
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基本前提,也是高层次人才实现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了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宁波市7所高职院校的186位高层次人才为研究对象,探究创新能力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贡献总体水平较高;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成果贡献与知识技能背景、创新品质动机、创新能力积累、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平台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创新平台环境对创新成果贡献的影响最大。为提升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和平台;多渠道增进创新能力积累,提升创新成果产出力;完善配套制度,激发自主创新驱动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技术创新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双重变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之一,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是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智力库和思想之源。本文旨在探索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作为推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有自身的要素范畴和实施路径。目前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还存在不足,包括支撑专业群不够、协同融合不够、成果转化不够等。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应坚持促进教学资源转化、促进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师资能力提升三个原则,同时采取从创新服务平台群布局、平台协同融合建设、协同创新团队打造、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导向评价等路径。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机制,应以实现“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前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刨新体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造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最终目标,茳高职院校建立产学研基地,旨在为校企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搭连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任,提高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更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更深入开展校企融合的必要条件,对深化“双高”建设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构建团队、聚集资源、打造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模式调研后,对其经验和做法进行提炼和总结,阐明科研基础条件落后、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缺少有效机制保障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持续创新能力等影响该模式发展的因素,提出高职院校加大科研投入及科技人才引育力度、打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创新校企科研合作机制的建议,希望能给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带来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有了显著提升。通过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在此基础上,结合辽宁平面设计市场环境以及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以“众人平面设计工作室”为例,介绍该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中平面技能领域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和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毕业生的过程中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岗位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使毕业生不仅能及时就业,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其特点不在于以学科化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而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使培养的学生质量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与就业岗位密切关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适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创新起点,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创新目标,以就业率评价指标体系为创新标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