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问题范式"下,留守儿童研究所呈现出的结果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与社会化均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他们几乎成了各种"问题"的集大成者,其受教育权、心理健康权、发展权等"权利"均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问题范式"下的既有留守儿童研究目前已经遭遇到一些瓶颈问题,如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论均高度重复。研究留守儿童的分代及其差异可以拓宽"问题范式"的研究空间。第二代留守儿童的出现及其不同于第一代留守儿童的新的特征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
有效地教育留守儿童,须赋予他们"根"的素质,那就是培养其良好的个性。课题组以100余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在10所幼儿园开展了"在亲子和谐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幼儿比对照组的幼儿具有更优秀的个性:乐观向上、做事认真、积极主动、文明礼貌、顽强、乐于学习。可以说,和谐的亲子活动是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个性的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3.
宋军 《文教资料》2014,(27):132-133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他们的身心成长、学习生活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长期处在亲情缺失的状态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极易出现心理异常。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三位一体,紧密配合,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健康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4.
王晓云 《考试周刊》2011,(79):229-229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出现的一个较为庞大的人群,他们既属于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又具有"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特征,这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等许多方面出现了异于其他同龄人的问题,有效管理和帮助他们,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在家中,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婶姑舅之类的隔代亲属临时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是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文章从"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应起关键作用,学校教育应起基本作用。  相似文献   

7.
杜向阳 《生活教育》2012,(20):31-36
鉴于近年来在留守儿童研究方面研究者们提出的一些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际生活中根本行不通,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以心理弹性理论为基础,将心育与德育结合,提高留守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是一个较好的研究方向。当前留守儿童学校德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视同一律,忽视个体差异;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其教育含义适应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可采用四条主要措施,包括:培养"心理——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开设"心理——道德教育"课程;多学科渗透"心理——道德教育"理念;加强"心理——道德教育"校园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占的比例已超过一半,近日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特别重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着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班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给整个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的发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0.
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占的比例已超过一半,近日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特别重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着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影响着教育的效果。通过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及学习习惯成因分析,验证其学习习惯是否良好,从而进行归因分析,得出家庭、学校、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对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提出家长学校如何开展有效教育改善"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建议,以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来自于父母的家庭教育,原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这三方平衡教育关系已经无法平衡,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更显重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有高度的爱心,爱心和责任心是对留守儿童管理的关键。科学管理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这也势必产生同样大规模的"留守儿童"弱势群体。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校长,几年来,我与一群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感受他们的快乐和哀愁。  相似文献   

14.
白鹤 《中学教学参考》2011,(12):118-118
我县位于西北干旱地区,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导致劳动力剩余多,从而使我县成为一个农村务工人员输出大县,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我校是城郊一所农村乡中心初中,700余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达到20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8.1%。"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分析国内留守儿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标准检索的方法以"留守儿童"为主题词从中国知网中检索到2000~2013年期间542篇相关文献,并利用Bicomb软件及SPSS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绘制了留守儿童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结果显示,我国留守儿童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三个领域展开,分别是:农村人口精神卫生的研究分析、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心理健康水平、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背景、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关系着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规范、深入与意义。"留守"即是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导致的"亲子分离"的完全留守。"儿童"就是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就是我国农村地区因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守望着家园的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见,留守儿童依存于农民工,所以化解留守儿童现象只能从解决农民工问题入手,即通过解决农民工问题带动留守儿童现象的逐渐消除。  相似文献   

17.
不知道“留守儿童”是谁发明的词语,也不知道最早从什么时候出现,总之,这些年这个词语频频出现,也频频地刺痛我的眼睛。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据四川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不完全统计,2007年四川有留守儿童300多万人。今天,在我园近500名幼儿中就有160多名留守幼儿,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2%。留守儿童不只是~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  相似文献   

18.
课外补习对义务教育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13年全国六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活动基线调查数据,比较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参与课外补习活动上的差异,探讨了课外补习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加积极地参加课外补习;课外补习有助于学校质量较高、成绩较好的留守儿童缩小其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距,但对学校质量和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缩小其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距帮助不大。因此,学校和家长需要重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差距,为不同类型留守儿童提供不同方式的学习援助,帮助他们缩小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杨军田 《甘肃教育》2011,(22):29-29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朋友等照顾的儿童,又称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等。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需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一、家庭方面1.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要普及和深化。当前大多数委托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低,缺乏教育理念,重养轻教。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缺乏应有监护,致使家庭教育缺失,学业失助。为此,农村地区的教师必须关注留守儿童的课外自主学习活动,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自己在平时指导留守儿童课外自主学习活动的一些做法,谈谈促进留守儿童课外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