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今年《新闻战线》第三期,肖新生同志在《记者业务探讨》专栏中谈到以“静态采访”作为记者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段。我想,这个问题很有商榷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的记者,“无知”不属“丑行”,而无知+固执,就不仅讨嫌,而且是致命的弱点。“静态采访”若作为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种是可取的,若作为摆脱尴尬境地的办法,则可能有害而无益。从肖新生同志文中引用的记者与武钢某厂被采访者五个回合的对话,不难看出,双方都很自负。记者缺乏常识,准备不足,又固执已见,更显捉襟见肘。而被采访者显然对此反感,不失礼貌地进行了有分寸的反唇相讥。如此采访,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一切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往往成为决定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 采访中,记者要问得有水平的确不容易。老记者周孝庵在《访问》一文中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著名记者柯天也深有同感。他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而这所有的困难在担任采访提问任务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道理很简单:广播、报纸等传媒中,记者若提问不当,尚能加以隐藏。而电视节目主持人提问的表现让观众一览无余。鉴于电视的“放大功能”,还会对提问时“精彩”或“拙劣”加以夸张,所以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提问敏感起来,并自觉地将提问水平纳入衡量主持人整体水平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在河北某报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了真实的谎言》,是“本报记者”写的采访感言,说的是她多次巧用谎言采访成功的故事,并宣称“为了大众的知情权,谎言自然也就成了记者的‘通行证’”。据我所知,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类似的采访“花絮”也常见诸报刊。说到底,就是“只看结果,不择手段”,认为只要目的和结果正确,至于采取了什么方式则不重要。记者为挖掘新闻事实,有时在采访中需要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甚至不得不借助偷拍、偷录等“隐性采访”方式。但把说谎作为“通行证”发给记者,作为一种常规采访手段而滥用,或干脆把撒谎说成…  相似文献   

4.
莫继严 《军事记者》2003,(10):55-57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和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被作者莫继严称为“三记”。“三记”,记叙的都是“红色中国”,但同时也“记叙”了三位记者探究真相的无畏和勇气、深入实地不懈挖掘的采访精神以及善于捕捉细节的采访技巧。读读《从“三记”看记者的采访精神和艺术》,可以从三位记者身上学到很多。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2006,(5):48-48
《福建新闻界》2006年第1期发表马永凯的文章《“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技巧在采访中的运用》。文章指出,所谓记者的“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是指记者在采访时,会接触到多种类型的不同人物对象,这些不同级别、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采访对象,对记者来说会产生一种“地位心理”,记者要随着被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进行对位变化浮动。这就是记者“身份对等浮动心理”。  相似文献   

6.
《新闻通讯》第一期上有篇《且说记者受“冷遇”;的文章,概括了三种受“冷遇”的情况:采访对象心情不好,不愿记者打扰; 采访对象正在紧张工作;采访对象处境不好。因此,要求记者相应地忍耐、迂回、相助。这是言之有理的。但我以为言犹未尽,现在来讲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10月17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以下称新条例)。新条例于公布之日起施行。《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称旧条例)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以下称“奥运采访规定”)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2005,(8):21-21
《今传媒》2005年第4期发表陈春的文章《应重视假记者“采访”到的“真信息”》。  相似文献   

9.
去年7月,我有幸采访了山东省宁阳县“种子大王”张加田,写出了“信守合同赔付百万”的消息。《大众日报》以《宁亏二百万也不让一粒劣种坑农》为题在2版头条刊出。这篇消息获’98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还被评为’98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三等奖。回想此稿采写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记者采访“心入”是采访写作成功的重要一环。首先,采访只有“心入”,才能锤炼记者与采访对象、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进而激发采访写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10.
《重庆日报》工作人员得知记者是来采访张雪峰时,都对他进行赞赏,“好人缘”,这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12.
记者是种匆忙的职业。过去,新闻界把采访叫做“跑新闻”。一个“跑”字活现了忙的程度。因此,读书,特别是系绕地读书常常是和记者无缘的。不仅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此,即使天才如马克斯、恩格斯也曾为这个问题所困扰。一八四二年至一八四三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时,曾表示了辞去报馆工作回到书斋里去的强烈愿望。当时,作为《莱茵报》出色记者的恩格斯更直接了当  相似文献   

13.
记者证、采访介绍信,是从事新闻采访职务行为的正常凭证,它表明持有者的身份及从事新闻采访的权利。未曾想到,它将在××市的公安部门失去作用。据《人民日报》1月24日的消息,该市公安局1月22日向全市各新闻单位的政法记者颁发了“特殊采访证”,“记者凭着这张特殊采访证可以对全市公安干警的日  相似文献   

14.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四大,举世瞩目。全球记者纷至采访,盛况空前。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要新闻单位均获准派记者到会采访。这里发表《新民晚报》总编辑助理孙洪康《在全球瞩目的新闻“磁极”上》一文,记述了他采访十四大的见闻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记者摇篮》2005,(10):21-21
每位记者都有自己的采访方式,每位记者 都有莫逆之交的采访对象,每位记者都有难忘 的采访经历。经历就是财富,您把这些经历记 下来吧, 《记者摇篮》急切地盼着您的文章!我 们在请您的赐稿的时候,给您的大作规定了写 作内容: “一次难忘的采访”,标题由您自拟。 我们之所以开展这样的征文活动,是为了 更好地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的原则, “一次难忘的采访”也许更能反映记 者实践“三贴近”的风貌,充分展示记者与采 访对象乃至于和广大读者心贴心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顾名思义, 《记者摇篮》 是记者的理论和实践阵地,理应更好地贴近记 者,服务记者,为记者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  相似文献   

17.
“经济日报的点子”,此言不虚。这不,一版显著位置,一个别具一格的新栏目《采访随想录》又面世了。这个栏目是登什么稿子的呢?“开栏的话”里说得清清楚楚:记者采访归来,精心采撷与见诸报端的每每不成比例,那“斧屑”之中,不乏最为鲜活灵动、最富真情实感、也最难以割舍的东西,而《采访随想录》就是要把记者们对那些或者构思时被过滤、或者写作时被割爱、或者编辑时被淘汰的“边角余料”认真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杂志第四期“焦点”栏目刊发了几位新闻工作者关于“小分队记者怎么当”的文章。其中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杨三军说,对于不熟悉的题材,采访前的“恶补”必不可少;《解放日报》记者邱曙东说,我一边“恶补”信访知识,一边从“外围”接近张云泉。正因为他们在采访前特别注重“恶补”,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才出色地完成了采写任务。对这样的“恶补”,可用两个字概括:“善哉!”“恶补”就是在较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超量地补充马上要运用的知识和材料,以作采访的前期铺垫。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年代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不打无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2005,(5):66-66
《办报参考》2005年第1期发表辛研的文章《记者采访中的“危机”处理》。  相似文献   

20.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