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陕西省档案馆馆藏的10余万册资料里,有三部最早出版发行的、记述红军长征的珍贵史料.第一部:<红军长征记>(上、下册).第二部:<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三部:<二万五千里长征记>.  相似文献   

2.
红色经典,<长征组歌>是怎么写出来?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长征组歌>是为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由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将军亲笔创作的长篇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并得到周恩来、邓小平、贺龙、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历届军委、总部、北京军区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创排完成的,杨成武、杨得志、廖汉生、孙毅等老首长都曾亲临创排现场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3.
据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统计,当年红军作战部队的官兵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左右.长征史料也显示,红军中平均年龄最小的部队应该是红25军,其战斗员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8岁.9岁参加长征的向轩,曾被确定为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长征!长征!——红军长征到陕北》档案图片展新闻发布会在陕西省档案馆举行,陕西省档案局副局长郑惠姿出席并致辞。本次展览于10月3日至9日在陕西省图书馆一楼展厅开展,共展出图片550余幅、档案40余份。展览共分为:《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长征的背景》《艰难征途——各路红军战略转移》《胜利会师》  相似文献   

5.
<书刊报>从2006年9月25日至12月4日,历时两个多月,连续10期刊发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的关于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的32篇稿件,"十大元帅的长征时期"、"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长征中的重要会议"三个专题同步推出.这一系列报道的策划和实施,历时之长,规模之大,效果之佳,在<书刊报>办报史上是空前的,是<书刊报>2006年编务工作的重头戏和压轴戏.这一浩大"工程"集中体现了<书刊报>的定位和特色,充分发挥和彰显了自己的优势,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书刊报>进一步从事重大历史题材的宣传报道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开辟了更加牢靠和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肖克向索尔兹伯里介绍了传教士勃沙特帮助红军的往事,并告诉索尔兹伯里先生:"您如找到这位友人(假如他还活着)或其家属,请代我致以最真诚的问候!"  相似文献   

7.
<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西方人,殊不知早在1936年底,一部名叫《神灵之手》的书就已经在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了整整一年。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该书的作者勃沙特是被红军作为"西方间谍"扣留并押上长征路的英国传教士之一,而勃沙特不但没有怨恨,反倒饱含热情地以自己的亲历赞扬红军,甚至还大  相似文献   

8.
根据皮尤调查中心(Pew Research)1985~2009年美国公众对媒体准确公正性的评价调查,到2009年末,只有29%的美国人认为新闻媒体客观如实报道新闻事实,而高达63%的被访问者人为新闻全日首中常常出现失实,这一数据创造了过去20年的新低.而在2010年末,美国知名时评博客评选出过去十年美国传媒界的九大新闻事件,其中的两件丑闻均与<纽约时报>有关:一则是2009'<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的造假丑闻,二是伊拉克战争前美国媒体豹失败报道,尤其是<纽约时报>最富争议的女记者朱迪思·米勒(Judith Miller)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曾经有过两次大的失败,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长征路上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关系到党和红军的命运,如: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张国焘分裂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情感上的重要路线,在以色列有一条从北到南的路线,在美国有一条当年华盛顿率领军队  相似文献   

10.
<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纽约时报>传统的版面风格高贵、严肃,但拘谨保守,版面上一片灰色,被称为"灰贵妇". 1975年,<纽约时报>的执行总编辑艾布·罗森索对版面作了历史性的改变,将报纸分为A、B、C、D四个单元,针对不同读者,设计推出了多种专刊.当时<纽约时报>的经营已经到了亏损的边缘,由于这次成功的设计,营业额骤增,一下子扭转了劣势.这种分为四个单元的编报方式也引得其他美国报纸纷纷效仿.  相似文献   

11.
李翔 《传媒》2004,(2):40-41
在西方,人们相信,每一份报纸、杂志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特纳.特里奇在他的自传<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中描述:当卡特里奇知道他将在<纽约时报>获得一份工作的时候,他每天都会买一份<纽约时报>,模仿时报的行文风格写文章.那时候,他还在<芝加哥太阳报>作记者.此后,卡特里奇的职业生涯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同纽约时报那种长长的不加标点的句子为主的行文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2.
<正>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的条件最艰苦的一段路是在四川的阿坝州境内。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寻访红军长征遗迹,2016年1月2日,我们一行来到黑水县,向瓦钵梁子山上的徐向前指挥所遗址进发。从岷江与黑水河相交的河口,我们沿黑水河逆流而上,在色尔古镇的林场驻地找到去红军遗迹瓦钵梁子的路。仅容一辆车通行的柏油路弯弯曲曲,盘旋而上,目  相似文献   

13.
宋志标 《青年记者》2006,(22):12-13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4.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六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两次写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中央红军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多里的长征,究竟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这是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要写长征的全过程,不直接采访红军,特别是红军中枢的领导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长江作为国民党区报纸的记者,1935年还没有采访红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红军长征,并将西安事变的真相公布于世的,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范长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国民党当局欺骗愚弄群众,对红军的消息实行严密新闻封锁,使得红军的真实情况很少为外界所知。当时还不是共产党人的  相似文献   

16.
今年正值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七十周年,长征这一史诗般的英雄壮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长征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北京,有一位从革命老区走来的钟情于红军长征题材的作家,他就是中国工人杂志社名誉主编郭晨.几十年来,郭晨一直勤恳耕耘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传记和影视创作领域,出版过<贺子珍>、<万水千山只等闲>等12部长篇传记作品,编剧了<特殊连队>、<遵义会议>等十多部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7.
黎明 《档案时空》2003,(9):24-25
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英国人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亮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时,肖克向索尔兹…  相似文献   

18.
西方报纸,知名如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等等,都有专门的讣告新闻版面,有专门的编辑和记者,也有著名的讣告撰稿人,更多的城市报和社区报里,讣告新闻也是一块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袁袤翔 《青年记者》2006,(22):14-15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20.
此书以青青和春春两位初中生对红军长征故事的挖掘和探讨的形式为主线,将7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悉心记录下来了。书中没有对长征路上的大小事情一一阐述,而是以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为主,有重点有详略地展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