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铸剑》是鲁迅自己颇为首肯的作品之一。一般认为,作品体现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复仇精神,同时也批判了愚弱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仍然是启蒙。其实,《铸剑》是鲁迅最深层次生命的展现,通过分析文本,.可以基本厘清鲁迅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3.
鲁迅以立人为出发点去写作,但作品中所揭示的却是“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心不从相印。”这一点土讲,鲁迅作品中的揭示意义大于召唤,这和萨特的面对苦难的反思哲学观点“他人就是地狱”是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同时,还有一些作品与鲁迅有关。因此,在语文复习课中,通过作品探寻鲁迅的心路历程,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鲁迅其文、其人,进而感受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无疑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特别是鲁迅作品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理解鲁迅作品,关键在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从语言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鲁迅《祝福》等作品的主题和人物解读存在片面性、单一化的倾向。从文本中关于“忘却”等词的分析来看,作品中的“我”体现了作者作为思想启蒙者的心理复杂性和自我反思;运用生存哲学的理论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人物存在着“生存悖论”,进一步反映出鲁迅对“人的生存”这一哲学命题有着更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庆田 《课外阅读》2010,(10):148-148
笔者认为鲁迅的作品堪称中国文学宝库里的瑰宝,是我们膜拜的典范,现以鲁迅部分作品结尾为例,管中窥豹,凸显鲁迅文学作品之楷模,弘扬鲁迅战斗之精神。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散诗集《野草》问世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鲁迅留给后人的一部世纪性的“学猜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作旷世独立的孤寂心境;作品意蕴中的哲学感悟;艺术表现方面象征隐喻手法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学期之初,因为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毕竟学生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已有多年,鲁迅先生又是中学课本上入选作品最多的现代作家,大家心目中都会有一个鲁迅在。  相似文献   

10.
《野草》集中展现了鲁迅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同时更展现了鲁迅先生深邃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尤其能够感受到鲁迅身上的那种绝大的孤独。通过对作品中这种“绝大孤独”的解析,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鲁迅的一段重要的思想历程,进而了解整个鲁迅思想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与那种由孤独而产生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1.
姜新杰 《上海教育》2013,(33):60-61
在走廊上,教师通过墙廊上的文化符号,带领学生们走近自然的鲁迅、文学的鲁迅、社会的鲁迅、哲学的鲁迅;在深刻版画体验室内,学生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构思、画稿、画版、刻制、印制,制作自己喜爱的版画作品:在达人室里,学生们或是穿上古装,表演鲁迅作品课本剧,将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形象按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或是根据鲁迅作品创作出新的现代剧本,进行原创演绎:在学校火厅和走廊上,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给学生志愿者讲授专业培训课程……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具有陌生化的诗学特征,尤其体现在语言、意象和叙事等几个方面。虽然陌生化给作品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阻力,但同时也使《野草》的生命哲学得到了更有力的体现,表现出诗的意境的极致。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作品丰富而深刻,鲁迅的形象具有永远的生命力,如何评价他的作品,分析他的形象,差异是客观的,但应主要依据其作品本身和确凿的传记资料。  相似文献   

14.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中出神入化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艺术辩证手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起到匕首和投枪的作用,并引起社会的疗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鲁迅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偶然性与必然性是作家不可回避的哲学命题。本文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解读,结合鲁迅的创作态度,对这一命题予以揭示。笔者认为,在鲁迅的作品中,偶然性表现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对峙中产生的危机感;必然性更多体现于小人物的艰难生存与死亡结局上。正是因为个人经历坎坷和对社会认识的独到,使鲁迅与同时代作家有着不一样的写作高度。  相似文献   

16.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作品以其言简意丰独树一帜,在小说作品的人物安排上也颇具匠心。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两个作品的分析,一窥鲁迅小说人物安排的用意,以期引起对鲁迅作品更深的研读探究。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一生未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但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却参与了五四时代现代文学史对“儿童的发现”。过去研究鲁迅作品的诸多著述研究重点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而忽视了鲁迅作品中大量儿童形象。中学语文教材选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少,其中许多涉及儿童形象。鲁迅关注儿童、了解儿童,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绝不是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的陪衬,而是与农民、知识分子形象鼎足三分的重要一类。鲁迅一向认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教学,在初中阶段和其他的现代文学作品相比,有一定的难度。 我最初教鲁迅的作品时,按教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给学生上课,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效果差。其原因有三点。  相似文献   

20.
杨剑龙: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25周年,国内外都有一些有关鲁迅研究的学术活动。鲁迅及其作品已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遗产,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除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都有一些有影响的鲁迅研究学者与成果。今天我们来讨论鲁迅,作为对于鲁迅的一种纪念。大家读了很多鲁迅的作品与研究著作,我们是否可以就如下几方面展开讨论:我心目中的鲁迅;鲁迅的精神世界;鲁迅的世界性意义;鲁迅研究的拓展。大家可以直抒己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