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青年》三题──中国近现代期刊史札记之八陈江一、《新青年》在期刊史上的地位《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创刊上海,到1926年停刊止,前后存在了一年以上。《新青年》在这一年多中,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1915—1918年,是反封建主义...  相似文献   

2.
易雯  刘祥平 《新闻窗》2012,(1):77-78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份重要杂志。在社会制度落后、科学技术亦不发达、蒙昧的民众思想亟需启蒙的“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出现,以及它对科学方法的倡导、对科学知识的推介.使之成为一面救国救民的旗帜。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中国已从封闭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回眸《新青年》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启蒙,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报道史视野中的《新青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科学报道史的视野中来看, 《新青年》的科学观以及科学报道完成了由“技” 入“道”的质性转变。《新青年》的科学观是自 然科学法则作用下的社会科学观,是批判旧文 化、倡导新文化,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的 有力武器。目前,大量不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 的东西依然存在,公众科学素质相对较低,科学 启蒙任重道远,科学报道有待改进。《新青年》 的科学观及科学报道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批准立项的《中国档案事业史》包括有“一库”(知识库)“三史”(《中国档案史》、《中国档案管理史》、《中国档案学史》).本文对“三史”的总框架和主要内容以及少数民族“三史”的总框架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同时对于《中国档案文化史》的编写,提出了要继承已有的中国档案事业史、考古学、中国图书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成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栋法 《传媒》2003,(4):35-35
毛泽东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就十分喜爱报刊。1913年,他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就学后,在杨昌济先生的影响下成为《新青年》的热情读者。他于1917年4月1日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全文约7000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曾利用暑期徒步下乡,进行了两个月的社会调查,并把所见所闻写成几篇通讯,寄给《湖南通俗报》发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相较于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学界对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的梳理略显不够,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为新时代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历史借鉴。[研究设计/方法]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王重民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吕绍虞著《中国目录学史稿》、倪士毅著《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乔好勤著《中国目录学史》、余庆蓉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以及柯平著《中国目录学史》7本通论性目录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读、分析与比较,借以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的书写路径。[结论/发现]20世纪以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呈现出如下特点:(1)历史学、图书馆学学者是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两大核心主体;(2)线性进化史观逐渐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主流史观;(3)书写的焦点由“以目录为中心”到“目录与人并重”。[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展望:(1)明确“目录学史”的内涵;(2)明确“以西释中”还是“以中释中”;(3)明确中国目录学史的中心是“人”;(4)探索多体裁的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形式;(5)拓展中国目录学史的关注视域。  相似文献   

7.
范军 《出版参考》2021,(11):33-35
出版通史的编纂与刊行,当以史料的整理和个案研究为基础.近现代出版史领域,大学出版史研究至今是薄弱环节.加强出版机构史尤其是我国大学出版社社史的编写,当引起学界和业界重视.近期刊行的《哈佛出版史》《厦门大学出版社社史(1985-2020)》都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国档案史》是研究我国档案、档案事业、档案学产生与发展等内容的一门重要的档案学分支学科。针对目前《中国档案史》教材存在的诸多不足,作者对中国档案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科学总结,对重写《中国档案史》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重写《中国档案史》教材的时机已经成熟,档案工作者应该适时把握时机,重写一部全新体例与内容的《中国档案史》教材。  相似文献   

9.
《岱史》是继明《泰山志》之后的又一部大型泰山志书。《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东北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数据库等对《岱史》的著录多有不同,本文从责任方式、责任者朝代、版本项等方面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社于 1920年 9月在上海成立,为党的早期出版发行机构之一。社址在上海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   新青年社除出版《新青年》、《劳动界》、《伙友》等杂志外,还编译出版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新青年社与《新青年》杂志的关系及变迁情况是这样的:《新青年》月刊于 1915年 9月 15日在上海创刊, 1922年 7月休刊,共出了九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由群益书店出版。   《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该刊一度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当出版到第八卷第六…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声乐艺术史》是一部集专业教材和大众阅读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反映了出版社专注于专业出版、精品出版、品牌出版的发展特色.文章以《中国声乐艺术史》为切入点,从内容策划、编辑出版、传播推广三个角度分析图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杂志曾经历过从"欢迎来稿"到"不另购稿"的变迁,反映了作者结构乃至刊物属性的变迁,意味着《新青年》已由陈独秀独家经营的杂志变成了"同人杂志";《新青年》起初发行只有千本,最高峰则达到一万五六千本.聚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和新旧之争,使得《新青年》越来越兴旺,同时《新青年》还借助大众传媒延伸与强化了它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国人编撰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学界对陈患凡著作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问世之初,遭到诸多质疑;逮至三、四年代,随着郭绍虞、方孝岳、朱东润、罗根泽等批评史著作的出现,评论开始趋于多元化;五十年代以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先进入研究低谷,改革开放后随着反思潮的到来,多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立的角度体认“陈著”.在回顾百年文学批评史的今天,对“陈著”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便成为文学批评学术研究史不可逾越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聂震宁 《出版与印刷》2021,(1):前插1-前插2
前不久,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出版物《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出版》编辑委员会会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出版史,应当从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谈起,因为这本期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思想理论准备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新青年》的创办和发展,让我们对期刊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者对上层精英与报纸、作者与报纸等方面关注较多,对读者与报纸、个人阅报史研究很少.本文以《退想斋日记》为个案,从读者批评反应的角度考察内地乡绅刘大鹏的个人阅报史.刘大鹏的阅报史所展现的中国近代社会史,既记载了部分事实,也体现了这位内地乡绅守旧的心态和愤世嫉俗的个人情感.  相似文献   

16.
刘杲先生的《出版笔记》中有两篇文章专门论述了编辑史、出版史研究问题,提纲挈领、内容丰富。本文以编辑史为中心,以这两篇文章为依据,从编辑史研究与编辑学科建设的关系,编辑史与出版史的关系,编辑史与多种学科史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四个方面,梳理了刘杲先生有关编辑史、出版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报刊史是以报纸、期刊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史。要研究新闻史或者出版史,报刊史总是一个绕不开的领域。但关于报刊史的专门著作,目之当下,并不很多见。尤其是地方报刊史,除了《北京报刊史话》(黄河,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上海近代报刊史论》(秦绍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江苏报刊编辑史》(倪波、穆纬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岭南近代报刊史》(邓毅、李祖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广东革命报刊史:1919—1949》(叶文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报刊图史》(傅柒生、李贞刚,解放军出版社,2011)等少数几部外,大多只能散见于各种地方志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新青年》创刊历史环境,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两个方面考察论证了《新青年》的历史贡献,指出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05,(6):50-50
《世纪战争》(上)(下),《我的太阳》,《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画》,《差距在哪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画》(上),《拯救青春》(父母版)。  相似文献   

20.
《采菲录》是20世纪30年代姚灵犀编辑的一套关于中国妇女缠足的史料,是研究女性生活史、社会风俗史、性学史、身体史及士人心态史重要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