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立评论》创办于“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之后,终刊于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作者主要是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等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而此时在北大、清华、燕京三所大学任教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国难当头之时“用笔墨报国”。《独立评论》认为当时日本的对华侵略必然进一步扩大,中日之间迟早难免一战,而国际援助未必可靠。对此中国必须一边抵抗,一边争取外援并和日本谈判,不排除坚守底线的局部妥协以“争取时间”,对内则希望国民党各派系和解、中央与地方实力派和解、国共和解。对于《独立评论》的这些所谓“低调”、“负责任”的主张,国内各方反应不一,但日本方面则对该刊和胡适等人持敌视态度,这或许能说明“低调”中的某些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这看起来的确像是一次温情脉脉的和解。黄子佼首次登上《康熙来了》节目,与小S相逢一笑泯恩仇,事后,他在社交网站上用69行七字文写下两人会面时的感想,表示就此“与青春和解”,未来会更加努力经营中年。与黄子佼以40多岁的高龄继续交往90后小女生这种“非正常中年”不同,小S已经“努力经营中年”很久了。  相似文献   

3.
侗族《救月亮》及汉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同为日月神话。试图从主人公设置、道具与主题、人物形象流变与语言三个方面,对侗族《救月亮》及汉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日月神话进行比较,以探究华夏民族心理特征的异同及其形成之原因。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汉族“日神文化”和侗族“月亮文化”传统,正是其原初生命感觉在古老神话中的折射,并进而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父子冲突,是西方文学重要母题之一,杀父娶母之类表现父子间强烈冲突的作品不在少数.而要提到父子情深,朱自清的《背影》则是不可略过的经典之作. 《背影》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除了因为语言上“纯正朴实”建立一种“新鲜作风”,更重要的是作者于平淡朴素中抒写的真情,恰恰是将新文化运动以来被日益扩大的父子冲突以父亲一个永恒的背影化解了.而从对立到和解,除了是由于作者要对当时语境进行反拨,更是作者日益深厚的生命意识与日益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2012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较之以前,更加注重和强调被害人的主体地位,规定了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公检法机关担任和解的主持人,刑事和解适用于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终于使实践中早已存在的刑事和解“有法可依”,有了“名分”。但与国外先进成熟的刑事和解制度相比,仍然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湖北神农架发现了一部多达三千余行的古老的手抄唱本《黑暗传》。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它是一部“汉族长篇史诗”。本文作者对《黑暗传》从押韵和形式、内容和结构作了具体分析。并在同西方英雄史诗和少数民族史诗相比较的基础上认定《黑暗传》不是一部“史诗”。而“仅可视作长篇神话故事民歌”。  相似文献   

7.
《对“满堂灌”的再认识》一文(《语文学习》一九九0年第四期)的作者写他自己在“听到一位教学经验颇为丰富的教师讲授《荷塘月色》”后的感受,他断定“这节课无疑是典型的‘满堂灌’”;认为这堂课的“效果”好,为“满堂灌”说了许多“好话”,要求“恢复”“满堂灌”。这表明作者把讲授法与“满堂灌”简单地等同了起来。这堂课的效果实  相似文献   

8.
一、要用与机械反映论相对立的审美价值观解读文本 对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下简称《面》)一诗的解读,存在一种错误的倾向。许多人习惯用机械的反映论来观照文本,认为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作品与作者的心灵轨迹、思想动态、情感态度等是紧紧相扣的,即文本是作者内心的反映。因而根据海子的身世推导出了许多令人咋舌的“文本解读”,如刊于《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的《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者的和解》一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特別是伦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小说《鱼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重大社会主题的生动而深刻的艺术表现:一是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严重对立,破坏大自然的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二是表现了人类在摧残大自然时,也就在道德上摧残了自己;三是表现了只有通过善、恶之间的斗争,才能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另外,作者也充分肯定了《鱼王》作者在创作观念和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的思想倾向是复杂的。这在其思想内容所反映的作者主观思想矛盾与作品的客观意义不一致。《水浒传》研究中的歧异,主要即本于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今所见《水浒传》版本十余种,书名多冠“忠义”,这与书中的“忠义”、梁山泊“忠义堂”同为彰其“梁山泊水浒寨”“以忠义为主”。《水浒传》的“义”不仅是人民群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义气、正义感等,而且是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17课《草原》一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对本文的说明是: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解释“蒙汉情深”时,教师用书始终理解为“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实际上课文中写主人款待客人的热烈场面时写道:“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这也表达了鄂温克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更能表达“民族团结”这一…  相似文献   

12.
峻青同志的《秋色赋》是久负盛誉的名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后,不论是在思想上或是写作上,都使读者获得了很多的教益,这是一致公认、自不待言的。美中不足的是,峻青同志在引用欧阳修的《秋声赋》作新旧对比以深化主题时,对原作及其作者作出了几点不够准确的评价。笔者不揣冒昧,愿略述于后,以就正于峻青同志和诸位同好。一,是“肃杀凄凉”、还是“诗情画意”? 《秋色赋》一开头,作者就问:“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凄凉?”熟悉课文的同志都知道,这样提问,是为作者提出“秋色”比“春光”更加使人欣喜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作品中回忆往事,这是文艺创作的一大“惯例”。借助回忆,作者或是感怀自己非同寻常的身世、刻骨铭心的经历,念念不忘,不吐不快,遂“编述一集,以告天下”,如《红楼梦》等;或是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揭示某些“病症”,“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如《故乡》《祝福》等;或是借古讽今、知往鉴来,在历史故事中寄寓着作者的批评与理想。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相似文献   

14.
王统照的中篇小说《一叶》写于1922年5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单行本中篇小说之一,全书9万7千多字。 作品大体上以作者本人早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反映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一些生活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探索和理解,抒发了作者在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的情况下的苦闷情绪。 王统照在出版《一叶》之前的小说创作中,一直积极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这一问题。在《一叶》中,他继续探索这一问题,仍然把“爱”作为药方来救治人生的缺陷和痛苦,来消除人间的罪恶和不幸。但是,作者在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中,使这一认识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显示出茫然和苦闷。《一叶》是很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是作者怀疑“爱”的信条的起点,以后发展开去,终于到了1927年把“爱”的信条完全抛弃。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了《学校管理“五宜五忌”》一文(原载于2001年8月1日出版的《教学与管理》第14~15页),作者针对学校管理现象中相互对立的五个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读来很受启发,领悟了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然而,对于该文中“宜客观评价,忌模糊管理”这一观点不敢苟同。我不揣浅陋,拟进一步探讨,以明辨学理。《学校管理“五宜五忌”》一文的作者林泽华认为:“对教职员工的工作过程及工作绩效‘宜客观评价,忌模糊管理’”我认为有失偏颇。该文中“客观的评价”、“正确的评价”、“公正的原则”等等,作为个体主观的价值判断,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17.
发表在《江苏教育》(中学版)去年第二期上的周锡贤同志的《谈〈雪〉中的“雨”》一文,认为《雪》中的“雨”是“春风化雨”的意思,是革命大好形势的象征。这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也是全文主题之所在。他认为《雪》中的“暖国”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而“当时的广州是全国革命的中心”,所以《雪》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喛国’形势的赞美、向往之情”。据此,作者认为《雪》“表达了作者为争取革命胜利的前途而坚持战斗的信心和决心”。首先,我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实际。包括《雪》在内的《野草》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希望你们努力去做“新人”,并且努力地进行自我教育,做一个能够消除敌意,达成和解的“新人”。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他的《致新人》中,向渎者传达的最根本的信息。(见该书最后一章《唯有做“新人”》)  相似文献   

19.
此真实课堂有两层含义,一来这是作者课堂教学的真实记录,二来这是和作者的“虚拟课堂”相对而言。作者正是受自己的“真实课堂”的启发,创作了《朱海军虚拟课堂》——作者相信它能成为与“郑渊洁童话”并列的青少年读物。正当“虚拟课堂”在网上连载并好评如潮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朱先生于2000年9月11日因心脏病猝死于深圳的寓所,年仅33岁。此文根据作者发表在网上的《“朱海军虚拟课堂”正式开课启事》和《我这样当老师》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20.
龙应台在她的另一篇文章《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中谈到了文学的一种“功能”,她的说法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我想,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这段文字可以与《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互为注释,作者通过四郎有许多“看见”,我们通过《如》文也有许多“看见”。“文化为什么重要?”作者以一个很理性的问题开篇,却以很感性的方式进行了解读,使得这篇充满哲思的文章情感浓郁,留下了许多的“感动”。首先是父辈们被《四郎探母》所感动,“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