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乡村教师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担当新乡贤角色。基于浙、冀两地21名乡村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许多乡村教师认同自己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和协助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乡土情怀的内部驱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和乡民的认可服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认同的基本动力来源。因此,要内外因素共同发力,促使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发挥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重塑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立足乡村、奉献乡村奠定了坚实的乡土教育情怀和乡土文化自信。当下,随着乡土文化转型和乡村社会结构秩序重塑,导致乡村教师原有乡贤角色迷失和旁落,他们逐渐沦落为乡土文化的“陌生人”、乡土治理的“逃离者”、乡土教育的“技术人”、公共身份的“遮蔽者”、专业身份的“教书匠”。基于此,重塑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应确立回归乡土的培养机制、厚植反哺乡土的教育情怀、生成在地化实践教育素养,以期实现乡村教师回归乡土主体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应有时代使命和乡土文化责任为价值归旨。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肩负着新乡贤的角色期待,在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基于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迈向新乡贤的实践进路要求乡村教师在进行身份建构时要具备“有机性”,其具体表现为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外在联系性与内在先进性。然而,乡村教师“离土化”的思维倾向、“脱群化”的生活模式和“专门化”的职业体制所衍生的问题却制约着教师的公共意识、公共参与和公共身份的发展。构建乡村教师的“有机性”需要将教师的个体生活与公共生活、学校空间与公共空间、专业性与公共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助推乡村教师践行新乡贤的角色使命。  相似文献   

4.
周晔  何畔 《教育研究》2023,(4):12-22
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被赋予“新乡贤”的角色期待。新乡贤赓续了传统乡贤德行优秀、才学出众的基本素养,以及眷恋乡土的深厚情怀和贡献乡里的社会公共责任,但表现出偏重于“心在乡”,德行内容在继承中与时俱进,以协同共治者身份参与乡村治理,构成主体多元广泛等新特征。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其身份的公共属性是内在规定,与公共领域的良性互动则为外在表达。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要承担新乡贤角色,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具备新乡贤素养特征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少数乡村教师精英,才可能成为新乡贤。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实现,要求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复归与重塑,需要在保持专业性与公共性张力、拓宽公共参与空间、形塑乡村教师公共精神、创设外部支持环境等方面相关主体勠力作为。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和基层组织在强调乡村治理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也要发挥乡贤文化对于乡村的引领和示范,注重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育现代社会的新乡贤成为当前乡村社会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对新乡贤的内涵、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语境以及新乡贤的培育路径进行学理性分析,以期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为我国乡村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和乡村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具有维护乡村和谐、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分析重庆永川区新乡贤文化建设现状,指出其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发展机制、培育新乡贤、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多元化资金渠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期待乡村教师积极担当新乡贤角色。乡村教师要践行这一文化责任,除了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威望外,还需具备新乡贤角色担当的主观意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下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在总体上尚属低迷状态;乡村教师的性别、年龄、来源地对其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具有显著性差异;乡村教师的职业守望、乡土情怀、公共精神与其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呈正相关。有鉴于此,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应守望职业信念,厚植乡土情怀,振作公共精神,增强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积极发挥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在推动乡村内外资源整合、促进乡村内部利益协调、推进乡村社会多元治理制度生成和引导乡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加速,新乡贤及在其基础上诞生的新乡贤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化解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人才短缺、合法性存疑、与政府组织合作不畅及受传统认知制约影响治理效果等困境,成为其参与乡村治理的题中之义。因此,需通过政策引领、身份支撑、平台构建及转变认知等路径,化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担当新乡贤角色,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需有必要的条件支持.基于浙江、河北、甘肃3省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下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主观条件不足,客观条件不利,支持体系不完备,以致难以真正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系统构建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支持条件,极大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彰显乡村教师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祁红亭 《职业技术》2023,(12):103-108
新乡贤群体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善治、乡风文明示范引领、社会关系和谐稳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我国传统贤能政治影响下演变形成的一种治理模式,在现代社会不仅有着历史借鉴、社会基础、精神支撑,也有着现实需求和政策支持。面对当前地方探索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坚持政治引领、内涵提升、双向服务、规范运行,为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撑、文化赋能、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从而优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设新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逐渐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视。因此,有必要探讨新乡贤时代内涵、新乡贤兴起的原因、新乡贤在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发挥新乡贤的时代价值,以期真正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成为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实现善治的新路子。本文试图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意义等方面探析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有“乡贤治村”的传统,乡贤群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乡贤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中构建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同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乡贤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乡贤治村”的优良传统,发挥乡愁纽带吸引人,搭建良好有效平台使用人,建立保障激励机制留住人,引导以优秀精英为代表的“新乡贤”返乡建设桑梓、造福家乡,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乡村治理要转型升级,凸出乡村建设的质量水平,走全面和谐发展之路。乡村治理要以人为本,夯实乡村多元化教育服务供给,注重社会成员身心健康,通过文体卫活动的组织引导来树立文明和谐的“新乡人”;乡村治理要凝心聚力,充分激发全体乡村社会成员的智识,通过设立规范化管理队伍,培育同心同德创业致富的“新乡情”;乡村治理要立足当下,实现乡村传统文化转化与创新,形成乡村社会成员良好的文化认同,培育理性化民间组织来孕育与时俱进的“新乡风”;乡村治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开发协同化产业品牌,生成活力有效益的“新乡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中“新乡土”美学特征的研究,揭示“新乡土”美学对于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从“新乡土”美学重构的角度,积极构建新的美学秩序,重新认识中国乡村,以期系统反映转型以来真实的中国乡村景象,促进当代社会多元化文化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乡贤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挖掘新乡贤资源,发挥其积极作用,已成为解决乡村内生问题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然而,新乡贤要有效参与乡村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与村两委关系摩擦导致组织与权威异化、文化失序带来供给与需求错位矛盾,人才培养体系缺失致使参与理想与现实存在反差等,可通过制度与协商协调关系、“三治”与沟通矫正错位供需、激励与监督机制打造高效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为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纾解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是乡村教育、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主体。然而,当下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是影响其“去”与“留”的关键因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在乡村执教21年的骨干教师D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内部过程,可以发现:D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转化过程经历了从生存型向生长型再到生命型的转变。在实现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过程中显现出两种力量的交织,一是家人支持、主动学习和使命感所组成的正向推动力,二是由教师文化和组织文化所形成的主要负向阻碍力。D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转化过程构建了多向—发展动力机制,这对于有效促进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启示是:情感沃土是乡村教师实现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保障;任务重塑能力是乡村教师实现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基石;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价值感是乡村教师实现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原点;良好的学校文化是乡村教师实现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与手段。新乡贤因自身优势可助力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招引新乡贤介入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为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还可成为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模式、内生动力。新乡贤介入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在搭建生产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确保供需平衡;提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提升使用效率;构建农产品市场化服务体系,防控失灵滞后;助力农村义务教育服务体系,弥补局部缺失四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而乡村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步伐的一大障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要发挥"新乡贤"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新乡贤为视角,阐述其产生的背景和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分析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并在现有基础上,从政策制定、经验借鉴、内涵演进、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五个角度提出进一步推进新乡贤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